張清泉 章寶燕 陳少楷 林志強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藥品不良反應(ADR)發(fā)生的特點及規(guī)律,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方法對我院2014年上報的862例ADR報告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862份ADR中,41~60歲患者比重最高(423份,達49.0%);靜脈滴注引起的ADR位居首位(659份,達62.3%);抗腫瘤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位居首位(次位X 235份,達22.7%),再則是抗感染藥物(163份,占15.7%);消化系統(tǒng)損害為臨床主要表現形式(225份,達24.0%);ADR上報人員以醫(yī)生為主(639份,達74.1%);嚴重的ADR有105份,為12.2%;多數ADR經采取相應措施后好轉或痊愈(842份,達97.6%)。結論加強ADR的監(jiān)測,提高醫(yī)務人員對ADR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有利于促進臨床合理用藥,保障患者用藥安全。
[關鍵詞]藥品不良反應;用藥監(jiān)測;分析;合理用藥
藥品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發(fā)展中國家的調查表明,住院患者中的ADR發(fā)生率為10%~20%,有5%的住院患者因ADR入院。我國是ADR的重災區(qū),每年約有500萬~1000萬住院患者發(fā)生ADR,其中嚴重事件可達20萬~50萬,約19.2萬人死于ADR。ADR監(jiān)測是加強藥品管理,提高用藥質量和醫(yī)療水平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確保用藥安全的重要措施。為更好地了解我院ADR發(fā)生的特點及一般規(guī)律,進一步促進臨床安全合理用藥,降低ADR的損害,本研究對2014年上報的ADR進行匯總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4年我院醫(yī)務人員在臨床工作中發(fā)現的ADR,經我院監(jiān)測員對報告進行篩選評價后,上報至國家ADR監(jiān)測系統(tǒng)的ADR報告862例。
1.2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利用Excel電子表格對ADR報告的患者性別及年齡、給藥途徑、引發(fā)ADR的藥品種類、累及器官,系統(tǒng)及臨床表現、報告人職業(yè)、報告類型及轉歸等方面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
2.結果
2.1性別與年齡分布
862份ADR報告中,男患者496例(57.5%),女患者366例(42.5%),男女比例為1.35:1。年齡構成上41~60年齡組位居首位,423例,達49.0%;其次是>60歲年齡組,230例,達26.7%。見表1。
2.2引發(fā)ADR的給藥途徑分布
862份藥品不良反應事件中,靜脈滴注給藥659次,位居首位,達62.3%,再則為口服給藥,249次,達23.5%。見表2。
2.3引發(fā)ADR的藥品種類分布
參考《新編藥物學》(17版),把862份藥品不良反應事件中1036種藥品處理歸類,以抗腫瘤藥使用次數最多,235次,占22.7%,再則是抗感染藥物,163次,占15.7%。見表3。
2.4ADR累及器官/系統(tǒng)及臨床表現
根據《WHO藥品不良反應術語集》,把862份藥品不良反應事件處理歸類,以消化系統(tǒng)損害最多,225份,占24.0%;其次是皮膚及附件損害168份,占18.0%。見表4。
2.5ADR上報人職業(yè)、報告類型及轉歸
862份ADR中,醫(yī)生上報639例,占74.1%;藥師上報223例,占25.9%。ADR報表的類型統(tǒng)計,嚴重已知的ADRl05份,為12.2%;無嚴重新的ADR;一般已知的ADR671份,為77.8%;一般新的ADR86份,為10.0%。862份ADR發(fā)生后,經采取相應措施,684例好轉,達79.3%;痊愈158例,占18.3%;未好轉4例,占0.5%;不詳16例,占1.9%。
3.討論
3.1個體因素
由表1顯示,862份ADR,男性與女性比例為1.35:1,ADR于中老年所占比例最大,與多篇報道一致。生理方面,老年人肝腎等重要臟器的衰退影響藥物體內過程,而且老年人往往身患數病,多種藥物的同時使用,藥物的毒副作用也隨之增加。心理方面,老年人在沒有人指導用藥的情況下,容易因為從眾心理,輕信那些夸大療效的藥物廣告,造成藥物的濫用。因此老年人用藥應注意:不用或少用藥物;合理選擇藥物;選擇合適的劑量;藥物治療要適度,年輕一輩要多關心老一輩用藥情況,防止老年人濫用藥物。
3.2給藥途徑因素
表2顯示,以靜脈滴注給藥659次,達62.3%,與文獻報道一致。由于在住院患者中靜脈注射給藥應用廣泛;其次注射劑的微粒、滴注速度、藥物之間的不合理配伍、溶媒的選擇不合理、護士的操作不規(guī)范等均可導致ADR。因此,建議臨床醫(yī)師應該改變觀念,遵循世界衛(wèi)生組織倡導的“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的用藥原則,把ADR發(fā)生的風險降到最低。必要靜脈給藥時應加大對患者的用藥監(jiān)護,掌握正確的藥物配制方法,關注靜滴速度和藥物的配伍禁忌等,并隨時做好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時能及時采取正確、積極措施的準備,盡量把患者的危害降到最低。
3.3藥品種類因素
由表3顯示,抗腫瘤類引起的ADR比重最大,與報道一致,抗腫瘤藥物引起的嚴重ADR所占比例較大。因此在運用抗腫瘤藥物時,應充分考慮患者的個體因素,根據患者的病情采用最佳的藥品和用藥劑量。根據用藥說明,嚴格選擇藥物溶媒、抗腫瘤藥物的并用藥品、給藥方式,靜脈給藥時應注意給藥速度。制定化療方案應注意ADR的用藥前預防和發(fā)生后的對癥處理。對于抗腫瘤藥物所致骨髓抑制,根據不同抗腫瘤藥物導致血象最低值出現時間不同,選擇合理的時間點進行化療前后血液學指標監(jiān)測發(fā)生白細胞、血小板或紅細胞降低時,應及時選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11或促紅素進行升細胞治療,并采取支持對癥處理
3.4ADR累及器官/系統(tǒng)及臨床表現
由表4顯示,862例ADR中,ADR累及器官/系統(tǒng)以消化系統(tǒng)損害所占比例最大。消化系統(tǒng)損害主要表現為腹痛、腹脹、嘔吐、惡心、腹瀉、厭食、胃腸道功能紊亂等,皮膚及附件損害主要表現為騷癢、皮疹、皮炎、斑丘疹。上報比例較大原因可能為:皮膚覆蓋于體表,可以直觀的進行描述,患者自己容易覺察到,醫(yī)生護士也容易觀察;消化系統(tǒng)損害較常見,具體表現也較為顯著。其他系統(tǒng)ADR癥狀表現不那么顯著直觀,患者可能因為其他病情而忽略,因而臨床醫(yī)務人員要詳細詢問患者,在用藥過程中應密切觀察,關注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做到不遺漏臨床上出現的藥品損害。
3.5上報人職業(yè)、報表的類型及轉歸
對上報人員的職業(yè)統(tǒng)計發(fā)現,醫(yī)師上報的ADR數量最多,但絕大多數都是一般的ADR;藥師上報數量為醫(yī)師的1/3,但上報的嚴重的ADR卻超過醫(yī)師;護士上報數量為零。具體原因是醫(yī)師絕對數大,而上報ADR的藥師則以臨床藥師為主,盡管其對ADR敏感、上報嚴重的ADR多,但由于絕對數小,因此總體上報數量不及醫(yī)師,但臨床藥師在ADR報告工作中越來越重要。而護士由于對相關知識和敏感度不夠和護理工作繁忙,一般發(fā)現的ADR僅涉及局部輸液反應。護理人員既是用藥執(zhí)行者,也是患者發(fā)生反應的觀察者,能更及時觀察患者用藥后反應和恢復情況,所以,在ADR監(jiān)測過程中護士的責任與醫(yī)生一樣重要。解決辦法是對護士進行ADR上報及相關知識培訓,增加其對ADR的認識和敏感度。臨床醫(yī)師、藥師、護師和其他專業(yè)技術人員相互配合,建立醫(yī)、護、藥合作的ADR監(jiān)測體系。
862例ADR中,新的和嚴重的報告數量為191份,占總數的22.2%,與上年我國新的和嚴重的ADR占同期報告總數的22.1%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報表質量較高。《ADR報告和監(jiān)測管理辦法》中對新的ADR定義為:藥品說明書中未載明的ADR。新的ADR因具有不可預見性及醫(yī)務人員對其認識度不足,如很多中藥制劑及營養(yǎng)類藥物在使用過程中偶有輕微皮疹、瘙癢或胃腸道不適等較為常見且輕微的癥狀,而說明書中并未載明,醫(yī)務人員可能存在錯報或漏報現象,提示醫(yī)務人員在填報時應仔細與說明書核對。同時,臨床藥師加大了對報表的審核力度,保證了填報信息的全面、準確,描寫規(guī)范、完整。
調查結果顯示,862例中,好轉684例(79.3%),痊愈158例(18.3%),未好轉4例(0.5%),不詳16例(1.9%)。上報的ADR轉歸以好轉和痊愈為主,大部分對原發(fā)病沒有影響,原因是醫(yī)護人員發(fā)現疑似ADR后絕大多數都立即采取了停用懷疑藥品,加用抗過敏藥物對癥治療,加速懷疑藥品體內排出等處理,因此多數患者預后良好。
綜上所述,ADR發(fā)生與患者性別、年齡、應用藥物品種、給藥途徑等因素相關,其ADR表現主要為消化系統(tǒng)損害。因此,臨床ADR監(jiān)測應重點關注上述影響因素,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實施個體化給藥,用藥過程中應加強對患者生命體征的觀察。一旦發(fā)生ADR,在積極救治患者的同時,應仔細分析導致ADR的原因并及時上報,進一步提高臨床合理用藥水平,確保患者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