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管理動態
國務院辦公廳公布18處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名單
5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公布遼寧樓子山等18處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名單的通知》。通知指出,自然保護區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載體。此次公布的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包括遼寧省樓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吉林省通化石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黑龍江省北極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公別拉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碧水中華秋沙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翠北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安徽省古井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福建省峨嵋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西省婺源森林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通知要求有關地區要按照批準的面積和范圍組織勘界,落實自然保護區土地權屬,并在規定的時限內標明區界,予以公告。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面積、范圍和功能分區等由環境保護部另行公布。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
國務院辦公廳5月13日發布《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意見明確“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形成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運行機制。意見提出,按照權責統一、合理補償,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統籌兼顧、轉型發展,試點先行、穩步實施的原則,著力落實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點領域生態保護補償任務。到2020年,實現上述重點領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要區域生態保護補償全覆蓋,補償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跨地區、跨流域補償試點示范取得明顯進展,多元化補償機制初步建立,基本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意見明確,將推進七個方面的體制機制創新,包括建立穩定投入機制,完善重點生態區域補償機制,推進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健全配套制度體系,創新政策協同機制,創新資金使用方式,加快推進法治建設等。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
中共中央、國務院5月正式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其中,在戰略任務中,明確提出發展生態綠色高效安全的現代農業技術,推廣農業面源污染和重金屬污染防治的低成本技術和模式;推廣節能新技術和節能新產品,加快鋼鐵、石化、建材、有色金屬等高耗能行業的節能技術改造;發展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保技術,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完善環境技術管理體系,加強水、大氣和土壤污染防治及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環境檢測與環境應急技術研發應用,提高環境承載能力。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暨中國自然保護區發展6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5月22日,環境保護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國家海洋局七部門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聯合召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暨中國自然保護區發展60周年大會。全國政協副主席韓啟德出席會議并講話。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在會上表示,“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強化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加大典型生態系統、物種、基因和景觀多樣性保護力度”,為實現這一目標任務,將著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完善自然保護區網絡,加快編制完成《全國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二是嚴格監督管理和執法;三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四是實施重大保護工程;五是加大社區扶持力度,形成“政府負主體責任,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全面監督”的管理格局。會上,環境保護部、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了《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16版)》。大會通報表揚了工作成績突出的全國自然保護區集體和個人代表。會議由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李干杰主持,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代表約600人參加會議。
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召開
5月23日,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開幕。本次大會以“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的環境目標”為主題,將通過一系列決議,并號召各國采取共同行動應對當今世界所面臨的環境挑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會議期間發布了一系列報告,探究各國在實現這一轉型中的探索,包括中國大力推行的“生態文明”,期間由中國環境保護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發布了《可持續發展多重途徑》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在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高級別會議上,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圍繞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環境目標相關情況做了主題發言。大會上還發布了兩份有關空氣污染治理的評估報告:第一份報告是全球空氣質量行動報告,名為“Action on Air Quality”;第二份報告是《北京空氣污染治理歷程:1998—2013年》,該報告總結認為,1998年以來,北京針對“煤煙-機動車”復合污染問題實施的燃煤和機動車污染治理措施,對空氣質量改善發揮了積極作用。
國務院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5月31日,國務院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為出發點,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實施分類別、分用途、分階段治理,嚴控新增污染、逐步減少存量,形成政府主導、企業擔責、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土壤污染防治體系。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行動計劃堅持問題導向、底線思維,堅持突出重點、有限目標,堅持分類管控、綜合施策,確定了十個方面的措施:一是開展土壤污染調查,掌握土壤環境質量狀況。二是推進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法規標準體系。三是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保障農業生產環境安全。四是實施建設用地準入管理,防范人居環境風險。五是強化未污染土壤保護,嚴控新增土壤污染。六是加強污染源監管,做好土壤污染預防工作。七是開展污染治理與修復,改善區域土壤環境質量。八是加大科技研發力度,推動環境保護產業發展。九是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構建土壤環境治理體系。十是加強目標考核,嚴格責任追究。
六部委聯合發布《全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綱要(2016-2020年)》
4月19日,環境保護部、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六部委聯合發布《全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綱要(2016—2020年)》。《綱要》對“十三五”時期全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明確了“十三五”全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十三五”時期,全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要按照“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正面引導,主動作為”、“統籌推進,形成合力”、“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原則,構建全民參與環境保護社會行動體系,推動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社會共治局面。《綱要》提出了“十三五”全國環境宣傳教育的五項主要工作任務及三項保障措施。主要任務包括: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增強輿論引導主動性;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努力滿足公眾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文化需求;加強面向社會的環保宣傳工作,形成推動綠色發展的良好風尚;推進學校環境教育,培育青少年生態意識;積極促進公眾參與,壯大環保社會力量。
環境保護部出臺《關于積極發揮環境保護作用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意見》
環境保護部4月出臺《關于積極發揮環境保護作用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意見》,圍繞環境保護在供給側改革中可以發揮積極作用的“去產能、降成本、補短板”三項重點任務,提出了落實措施。意見從強化約束、嚴格準入、深化治理、創新驅動等四個方面,提出環境保護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思路,重點部署推進去除落后和過剩產能、促進提高新增產能質量、推動環保產業發展、完善政策支持等四個方面共18項具體工作任務,并提出具體落實措施和要求。為促進《意見》的貫徹落實,環境保護部對各項工作任務進行了分解,建立了調度制度,加強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并將對文件落實過程中出現的好的典型和經驗進行宣傳推廣。
環境保護部發布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技術規范 醫療機構》
4月25日,環境保護部發布《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技術規范 醫療機構》(HJ 794—2016)。標準自2016年8月1日起實施,由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標準內容可在環境保護部網站(bz.mep.gov.cn)查詢。這是我國首次發布醫療機構竣工環保驗收國家標準,全面規定了醫療機構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技術的工作程序、總體要求,驗收技術方案和驗收技術報告的編制要求。該標準明確,醫療機構建設項目驗收監測應在醫療機構正常營運、營運規模達到設計規模75%以上(含75%)的情況下進行,驗收工作范圍原則上與環境影響評價范圍一致。但標準同時規定,如實際建設內容發生重大變更時,應在補充環評批復后再進行驗收。根據該標準,醫療機構污水和醫療廢物都屬于驗收監測范疇。驗收監測除進行資料收集、分析和現場勘查、監測外,還需要對建設項目影響范圍內的單位和個人,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座談等形式進行公眾意見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施工、試營運期出現的環境問題,環境污染治理情況與效果,污染擾民情況等。
環境保護部修訂《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
環境保護部4月底印發《環境保護部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修訂稿)》,根據《關于調整機關部分司局“三定”方案的通知》,對原實施方案進行了相應調整,細化了具體工作內容,明確了相關負責單位,限定了任務完成時限。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關于全面推進資源稅改革的通知》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5月10日聯合發布《關于全面推進資源稅改革的通知》,宣布自2016年7月1日起我國全面推進資源稅改革,其他自然資源將逐步納入征收范圍,全面推開從價計征方式,全面清理收費基金,以解決企業稅費重疊問題,建立規范公平、調控合理、征管高效的資源稅制度,有效發揮其組織收入、調控經濟、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作用。通知明確資源稅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擴大資源稅征收范圍,開展水資源稅改革試點工作;實施礦產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全面清理涉及礦產資源的收費基金;合理確定資源稅稅率水平;加強礦產資源稅收優惠政策管理,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等。兩部門還同時印發《水資源稅改革試點暫行辦法》等相關文件,提出率先在河北開展水資源稅改革試點工作,并逐步擴大在全國推開。
國家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聯合發布修訂后的《清潔生產審核辦法》
5月1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環境保護部聯合發布修訂后的《清潔生產審核辦法》,并于2016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辦法指出,清潔生產審核應當以企業為主體,遵循企業自愿審核與國家強制審核相結合、企業自主審核與外部協助審核相結合的原則。國家鼓勵企業自愿開展清潔生產審核。有下列三種情形之一的企業,應當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或者雖未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但超過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超過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標準構成高耗能的;使用有毒有害原料進行生產或者在生產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
環境保護部印發《環境保護部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查辦法》
5月19日,環境保護部辦公廳印發《環境保護部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查辦法》,全面推進依法行政,落實國務院《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要求,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部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審查工作。辦法規定,規范性文件實行統一登記、統一編號、統一印發,辦公廳啟用“國環規”發文字號發布規范性文件;未以“國環規”字號發布的其他各類文件,不屬于規范性文件。規范性文件規定的事項應當屬于執行法律、法規、國務院法規性文件和部門規章的規定,并且需要制定規范性文件的事項。規范性文件征求意見稿擬設定的制度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利益的,應當采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形式廣泛征求意見,公開征求意見的時限不得少于十個工作日。政策法規司負責對規范性文件進行合法性審查。規范性文件應當報經部常務會議或者部長專題會議審議,并經部領導簽批同意后發布。規范性文件應當公布;未經公布的,不得作為環境保護管理依據。辦法自2016年6 月1日起施行。
九部委印發《關于加強資源環境生態紅線管控的指導意見》
5月3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農業部、林業局、能源局、海洋局等九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加強資源環境生態紅線管控的指導意見》,要求統籌考慮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生態狀況等基本國情,根據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需要,合理設置紅線管控指標,構建紅線管控體系,健全紅線管控制度,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安全,倒逼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意見提出了紅線管控的內涵及主要指標設置,要通過劃定并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強化資源環境生態紅線指標約束,將各類經濟社會活動限定在紅線管控范圍以內。同時,要求加快建立體現資源環境生態紅線管控要求的政策機制,形成源頭嚴防、過程嚴管、責任追究的紅線管控制度體系。意見明確了各部門工作重點,環境保護部門牽頭負責管控環境質量底線,依法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環境保護部印發《環境保護部2016年政務公開工作實施方案》
5月30日,環境保護部辦公廳印發《環境保護部2016年政務公開工作實施方案》。方案要求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期盼關切,大力推進環境保護政務公開工作,以公開促落實,以公開促規范,以公開促服務,堅持依法公開,堅持便民快捷,堅持上下聯動,堅持改革創新。方案確定了16項主要任務,包括:推進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公開;推進環境監察執法公開透明;推進政務服務公開;推進環境經濟政策公開透明;推進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公開;推進政府投資的重大建設項目信息公開;積極推進決策公開;推進政策執行和落實情況公開;推進環境保護政府信息主動公開;積極穩妥做好依申請信息公開;主動做好政策解讀;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充分發揮媒體作用;提高政務公開工作制度化標準化水平;提高政務公開工作信息化集中化水平;提高政務公開隊伍專業化理論化水平等。
環境保護部發布2016年環境日主題
環境保護部把2016年“六·五”世界環境日主題確定為“改善環境質量 推動綠色發展”。旨在動員、引導社會各界著力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綠色發展理念,從身邊小事做起,共同履行環保責任,呵護環境質量,共建美麗家園。確定該主題主要基于以下考慮:彰顯黨中央國務院改善環境質量、推動綠色發展的堅定決心,有力配合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的“十三五”環保工作總體部署;突出加大環境保護監督執法力度、采取有力措施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推動綠色發展取得新突破的核心環保工作;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環境問題的關切和期待,增強全社會對改善環境質量的信心;釋放和傳遞改善環境質量、建設美麗中國人人共享、人人有責的信息,激發全社會持久的環保熱情,倡導全社會積極參與到全力打好補齊生態環保短板攻堅戰的行動中來;積極參與保護生態系統的角度呼應世界主題。據了解,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今年世界環境日主題為打擊非法野生動物貿易,口號為“為生命吶喊”。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
6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意見共分為7個部分27條。第一部分強調要準確把握人民法院服務、保障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的基本理念和總體要求。第二部分到第五部分明確了環境資源案件的基本類型和審理原則。第六部分提出構建協同審判機制,發揮環境資源審判整體合力。第七部分要求強化組織保障措施,提升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意見強調要以新發展理念為統籌,特別是將綠色發展理念作為環境資源審判的行動指南,牢固樹立嚴格執法、維護權益、注重預防、修復為主、公眾參與的現代環境司法理念。按照所涉環境要素和環境權益的不同,意見將環境資源案件分為涉環境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案件、涉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案件、涉氣候變化應對案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案件等四大類,并明確了各類案件的審判重點、審理原則和司法政策。
環境保護部發布《2015中國環境狀況公報》
6月2日,環境保護部發布《2015中國環境狀況公報》。《2015中國環境狀況公報》由環境保護部會同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統計局、國家林業局、中國地震局、中國氣象局、國家能源局和國家海洋局等主管部門共同編制完成,是反映中國2015年環境狀況的公開年度報告。公報指出,2015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各地區、各部門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全力打好環境治理攻堅戰,嚴格環保執法監管,深化生態環保領域改革,著力推動轉方式調結構,持續加大生態和農村環境保護,強化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環境保護部就《水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
為貫徹依法治國,推進新常態下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全國人大于2015 年將《水污染防治法》修訂列入立法計劃。環境保護部經過長時間的工作,在認真總結經驗、全面學習借鑒、深入開展論證的基礎上,修改形成《水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各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均可參照環境保護部官方網站(www.mep. gov.cn)提供的意見建議格式和反饋渠道提出意見和建議。征集意見截止時間為2016 年6月30日。
環境保護部通報水、大氣、土壤三個環境管理司組建情況
6月13日,環境保護部向媒體通報新設立的水環境管理司、大氣環境管理司、土壤環境管理司組建及其運行情況。2015 年2月,中編辦批復環境保護部不再保留污染防治司、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司,設置水環境管理司、大氣環境管理司、土壤環境管理司。經過一年多的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環境保護部制定了實施方案,并于2016年3月啟動實施。實施方案主要對三個環境管理司及相關司局的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作了調整:在職能上,將原污染防治司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司職能整合后按環境要素分到三個司,強化其包括制訂環境標準在內的若干管理手段職能,并針對內部職責交叉問題,理順農村環保、生態補償、環境信息、考核創建等職責,明確工作分工。在機構設置上,根據職責調整和工作需要,對三個環境管理司內設機構進行合理設置,并對部內相關部門內設機構及職責作了相應調整。
中國管理科學學會環境管理專業委員會召開2016年會
2016年5月21—22日,由中國管理科學學會環境管理專業委員會主辦,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和《中國環境管理》雜志社協辦的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管理專業委員會2016年會暨河北環境工程學院揭牌儀式于秦皇島召開。國家環境保護局原局長曲格平、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易、環境保護部行政體制與人事司司長李慶瑞等出席會議并講話,來自環境保護部、部分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近300人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期間,與會專家、學者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和環境管理制度等內容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
國家發展改革委確定14個環保領域國家工程實驗室
國家發展改革委6月正式公示了2016年度新一批環境保護和社會治安防控領域國家工程實驗室擬確定名單。此次共有14個環保領域的國家工程實驗室入圍,9個社會治安防控領域的國家工程實驗室入圍。作為國家級重點科研平臺,國家工程實驗室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依托企業、轉制科研機構、科研院所或高校等設立的研究開發實體。從本次公示的結果看,在環境保護領域中高校表現搶眼,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浙江大學均斬獲一個國家工程實驗室。
中國生態文明獎表彰暨生態文明建設座談會在京召開
6月5日,環境保護部在京舉辦中國生態文明獎表彰暨生態文明建設座談會,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沈躍躍和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出席座談會并講話。陳部長指出,生態示范創建為增強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探索生態文明具體實現形式、積累生態文明建設經驗提供了重要載體和平臺。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6個省(區、市)開展生態省建設,1000多個市、縣、區正在建設生態市縣,133個地區獲得生態市縣命名,涌現了一批先進典型,積累了一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中國生態文明獎經中央批準設立,由環境保護部主辦,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具體承辦,每三年評選表彰一次,此次為首屆,評選面向生態文明建設基層和一線。獲得首屆中國生態文明獎表彰的有19個先進集體和33名先進個人。
合作創新·推進綠色發展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
6月7日,合作創新·推進綠色發展國際研討會暨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成立20年主題活動在京舉行,中國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日本環境大臣丸川珠代出席研討會開幕式并致辭。陳吉寧部長對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的未來發展提出了三點希望:一是進一步強化環境管理政策交流;二是進一步強化環保技術與產業合作;三是進一步強化雙邊和區域協作。開幕式由環境保護部副部長黃潤秋主持。本屆國際研討會由中國環境保護部和日本環境省支持,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和日本國際協力機構共同主辦,來自日本外務省、環境省、國立環境研究所(NIES)等近80位日本政府官員、學者、企業人士以及中國外交部、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商務部、科技部、環境保護部以及科研院所、事業單位、企業界100余名代表參加國際研討會。研討會以“合作創新推進綠色發展”為主題,圍繞環境治理體系改革與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綠色供應鏈管理創新、環境大數據建設與環境監管創新、環境監測與環境治理和環境風險管理5個話題展開,來自中日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從國家戰略、政策建議、實踐操作等多個維度,深入探討推動綠色發展的新理念、新方向、新路徑。
國際清潔技術與融資峰會在京召開
國際清潔技術與融資峰會暨環保技術國際智匯平臺第一屆年會6月12日在京開幕,環境保護部副部長黃潤秋出席會議并致辭。本次會議由環境保護對外合作中心和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聯合舉辦。黃潤秋表示,年會的召開,為國內外環保技術交流合作搭建了良好平臺。他強調,環保科技創新要服務好改善環境質量,堅持重點突破,改革環保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提升和優化市場環境,加強國際合作。
PACE 2016中國環境治理國際研討會在甬召開
6月13—14日,由環球中國環境專家協會(PACE)主辦,浙江理工大學和浙江省生態文明研究中心承辦的PACE2016年年會在浙江寧波召開。《中國環境管理》從2015年起作為PACE的合作期刊全程參與。今年研討會的主題是“中國環境治理”,來自全球各地的環境經濟領域的80多位專家學者就公共治理、市場治理、政府治理、水治理、大氣治理等方面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學術探討與交流。
第三屆全國青年能源環境政策與管理學術會議在京召開
6月19日,由中國“雙法”研究會能源經濟與管理研究分會、中國工業經濟學會聯合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承辦的第三屆全國青年能源環境政策與管理學術會議暨中國能源轉型與實現路徑報告發布會在京召開。《中國環境管理》是本次大會支持期刊之一。會議圍繞全面小康社會的能源供給與需求、“一帶一路”戰略與能源合作、霧霾治理與能源轉型、煤炭總量控制與傳統能源轉型升級、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環境效應等議題展開,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原常務副校長何建坤等出席大會并作報告。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能源轉型與可再生能源發展”課題組向社會各界發布了關于“中國能源轉型與實現路徑”的最新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