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付蘇
在歌聲里回首烽火歲月
——大型交響聲樂套曲《熱血東江》音樂會在惠州、深圳上演
文|本刊記者 付蘇
2016年6月29日、30晚,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系列活動——大型交響聲樂套曲《熱血東江》音樂會分別在惠州、深圳兩市隆重上演。部分主創人員與部隊首長、市宣傳部和市文聯有關領導、東江縱隊老戰士、粵贛湘邊縱隊老戰士、部隊官兵、機關干部代表,以及文藝界人士、市民觀眾一起觀看演出。精彩的演出受到觀眾和媒體的熱評。

大型交響聲樂套曲《熱血東江》以抗日戰爭時期的廣東為大背景,以當年東江縱隊的英勇事跡為切入點,不同的角度再現了那段可歌可泣的烽火歲月。套曲包括序曲(作曲:杜鳴)、十首歌曲和尾聲(作曲杜鳴)組成,全部歌詞由我省著名詞作家房千完成。
混聲合唱《熱血東江》(作曲:劉長安)取材于東江縱隊史料,是套曲的核心曲目。作品展示東江兒女在黨的領導下英勇殺敵的波瀾壯闊的場面。歌曲以堅定的節奏、宏偉的氣勢,表達了打敗日寇侵略者的必勝信心。
女聲獨唱《我說東江》(作曲:劉長安)歌頌東江養育了一代又一代英雄兒女,生生不息。童聲合唱《烽火少年郎》(作曲:馬國華、林原)以英勇犧牲的黃友、傅天聰、尹林、賴志強和李明五位抗日少年為創作素材,旋律采用客家民歌《落水天》素材,表現東江少年向往自由、渴望幸福、立志殺日寇豺狼的豪邁情懷。男聲小組唱《五虎下山》(作曲:崔臻和)取材東江縱隊大嶺山百花洞的一次戰役:飛鷹隊奉命突襲日偽,撤退途中遭遇日軍強敵,五小戰士承擔阻擊人物,掩護大部隊轉移,終寡不敵眾,英勇犧牲。歌曲激昂慷慨,鏗鏘有力,巧妙運用小調式,猶如一曲雄壯的出征歌。
女聲合唱《過了鹽田垇》(作曲:連向先)講述的是東江縱隊奉令搶救香港淪陷后在港居留的文化名人和國際友人。搶救工作歷時近兩百天,救出兩百多為文化人士。音樂展示了東縱戰士與文化名人依依惜別的動人場面。男聲獨唱/合唱《你的名字多么響亮》創作原型是東江縱隊著名戰斗英雄、短槍隊隊長劉黑仔。劉黑仔英勇善戰,帶領短槍隊馳騁于港九以及惠東一帶,令敵人聞風喪膽,成為東江地區抗日戰爭中的傳奇人物。歌曲表達了東江人民對東江縱隊戰士的崇敬之意。
混聲合唱《鐵壁銅墻》(作曲:崔臻和)描寫的是東江大地全民抗敵的場景。音樂大氣輝煌,排山倒海。混聲合唱《我們勝利了》(作曲:張勝)是一首高潮曲目:歡慶的鑼鼓、熱烈的節奏、奔放的旋律和強烈的舞蹈性,表達東江人民抗戰勝利的喜悅心情。
女聲獨唱《我的家鄉多么美》(作曲:杜鳴)表現東江兒女對家鄉的深深依戀,曲調優美,委婉動聽,飄蕩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客家素材的運用,為組歌打上了鮮明的地方烙印。女中音獨唱/合唱《東江我的親娘》(作曲:劉長安)表達東江兒女對袓國、家鄉深深的愛戀,對侵略者的罪行的無比憤概,是組曲情緒鋪墊的重要曲目。音樂主題音域寬廣、氣息深長,混聲合唱部分運用離調、轉調的手法,充滿了搏大、豪放的情懷。
為創作好大型交響聲樂套曲《熱血東江》這一重要題材的作品,早在去年三月,廣東省文聯、廣東省音樂家協會就組織主創人員前往東莞、惠州采風,探尋當年南粵抗日武裝東江縱隊的足跡,傾聽歷史的回音,激發創作的熱情和靈感。主創人員參觀東莞大嶺山鎮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東江鐵流 南粵旌旗”主題陳列和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并與東莞有關文宣人員、文史研究者一起座談探討,深入了解“東縱”的戰斗事跡。
《熱血東江》歌詞作者房千對這次音樂會的成功演出深有感觸,東江縱隊題材的創作是他多年的夙愿,這次能以大型交響聲樂套曲的形式,藝術再現東江兒女和“東縱”的熱血情懷,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東縱的老戰士在世的不多了,收集史料,藝術傳播“東縱”事跡,越加顯得重要。
參與大型交響聲樂套曲《熱血東江》創作、配器、演唱、演奏的全部人員都是廣東省本土的藝術家。著名歌唱家崔崢嶸、唐彪和青年歌唱家劉穎、著名歌手李思音參與主唱。該作品已被省委宣傳部列入2015年度廣東省文藝精品扶持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