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朝,黎 周,陳麗舟,劉靜虹,黃春平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眼科,廣東 深圳 517000)
川芎嗪離子導入對視屏顯示終端干眼癥淚膜穩定性的影響
李元朝,黎 周,陳麗舟,劉靜虹,黃春平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眼科,廣東 深圳 517000)
目的:觀察川芎嗪離子導入治療視屏顯示終端(VDT)干眼癥的效果。方法:300例隨機分為人工淚液組、生理鹽水組和川芎嗪組各100例,人工淚液組用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滴眼液,川芎嗪組在與人工淚液組治療相同的基礎上用川芎嗪離子導入,生理鹽水組用生理鹽水導入。結果:總有效率川芎嗪組96%、生理鹽水組82%、人工淚液組78%,川芎嗪組明顯高于人工淚液組、生理鹽水組(P<0.05);3組癥狀積分及淚膜破裂時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川芎嗪離子導入治療VDT干眼癥能夠有效地改善淚膜穩定性,緩解癥狀,提高治療有效率。
VDT干眼癥;川芎嗪;離子導入;對照治療觀察
近些年來,伴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以及人們的日常電子辦公節奏的加快,由視屏顯示終端(visual display terminals,VDT)所致蒸發過強型干眼癥的發病率也呈現出不斷升高的趨勢。在臨床上,VDT干眼癥病理表現主要是淚膜不穩定,致使存在程度各異的不自主瞬目次數減少;同時脂質層分布不均勻,并且穩定性較差,導致淚液水樣層蒸發過多且過快。以往治療VDT干眼癥常需要為其補充人工淚液,部分病情嚴重的患者還需要加用生理鹽水離子導入療法,但是停藥后仍然會出現雙眼干澀不適感,治療效果難以令人滿意[1]。本研究采用川芎嗪離子導入療法治療VDT干眼癥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300例,均為2014年10月至2016年03月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眼科治療中心收治的VDT患者,隨機分為人工淚液組、生理鹽水組和川芎嗪組各100例。人工淚液組男65例,女35例;年齡18~39歲,平均(24.7±5.9)歲;病程5天~9個月,平均(4.2±0.3)個月。生理鹽水組男68例,女32例;年齡19~37歲,平均(26.7±5.8)歲;病程7天~8個月,平均(4.4±0.4)個月。川芎嗪組男66例,女34例;年齡21~35歲,平均(26.5±5.5)歲;病程5天~10個月,平均(4.6±0.6)個月。3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2]:有干澀感,燒灼感,異物感,疲勞感,針刺感,眼紅,眼癢,畏光,視物模糊等癥狀。
排除標準[2]:存在帕金森病合并癥,合并有眼表熱燒傷、化學傷、眼類天皰瘡等疾病,既往有三叉神經減壓術、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等眼部手術史,合并有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全身免疫性疾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
人工淚液組行人工淚液治療。給予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滴眼液(珠海億勝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S19991022)1~2滴,每日5次滴眼,7天為一療程。
川芎嗪組在與人工淚液組治療相同的基礎上行川芎嗪離子導入治療。患者輕閉眼瞼,然后以兩塊5cm×6cm大小的醫用消毒紗布蘸取4mL的川芎嗪藥液,并將其覆蓋在患眼上,佩戴眼罩,以確保紗布中的藥物能夠與眼瞼充分接觸,同時在一側合谷穴放置浸有生理鹽水的紗布導入電壓2V,電流0.4mA,并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予以調整,以患者自覺眼部溫熱感為準;離子導入10~15min后,給予其5min的脈沖治療。每日1次,7天為一療程,兩個療程之間保持3天左右的時間間隔。
生理鹽水組行生理鹽水導入治療。用0.9%氯化鈉溶液4mL行眼部直流電離子導入治療,7天為一療程。
3組均連續治療4個療程。
比較治療有效率、癥狀積分以及淚膜破裂時間。癥狀積分的計算標準[3]為每周癥狀發作頻率小于3次,并且在稍作休息后能夠有效緩解,記1分;癥狀時時出現,并且每次的持續時間超過5min,記2分;癥狀經常出現,可對其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輕微影響,記3分;癥狀持續出現,并且對其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嚴重影響,記4分。
顯效:癥狀基本消失或者顯著緩解,癥狀積分減少80%以上,淚膜破裂時間超過10s。好轉:癥狀顯著緩解,癥狀積分減少50%~80%,淚膜破裂時間明顯延長。無效:癥狀積分、淚膜破裂時間均未達到“好轉”標準。
3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3組療效比較 例(%)
3組癥狀積分和淚膜破裂時間比較。癥狀積分、淚膜破裂時間川芎嗪組分別為(1.3±0.4)分、(12.1±0.3)s,生理鹽水組分別為(2.5±0.7)分、(8.3±0.5)s,人工淚液組分別為(3.8±0.5)分、(5.4±0.4)s,3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干眼癥屬中醫“白澀癥”、“外障翳癥”等范疇,病機為久視傷血,氣血失和。川芎行氣活血、袪風止痛。其提取物川芎嗪以四甲基吡嗪為有效成分,能夠降低血管阻力,確保小動脈有效擴張,進而發揮解痙之效。川芎嗪離子導入療法其基本原理為在電場中,電荷離子能夠向某一極泳動,在皮膚與藥物之間施加特定的電場,以加大藥物粒子電趨向性及其活性,并促使其定向移動。在經皮離子導入的過程之中,汗腺、毛囊、皮脂腺等皮膚附屬器屬于離子型藥物透過機體皮膚并有效吸收的基本途徑,有利于促進治療藥物隨血液循環到達病灶,從而充分提高藥物生物利用度,改善治療效果[5]。
VDT干眼癥的治療中,川芎嗪離子導入療法能夠有效地改善淚膜穩定性,緩解癥狀,提高治療有效率。
[1] 張曉雪,付玲玲,何曉靜,等.克拉瑪依市區人群干眼癥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4,32(7):903-908.
[2] 于莉,黎明,周曉萍,等.瞼板腺功能障礙性干眼癥臨床治療探討[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4,32(1):76-78.
[3] 劉曉熹.不同藥物治療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后干眼癥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36):125-128,132.
[4] 高巍,董宇晨,張鳳,等.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后干眼癥藥物治療的臨床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5(6):1528-1530.
[5] 賈海波,董素亭,郎靜芳,等.中醫治療干眼癥的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26):2957-2958.
R276.773.9
B
1004-2814(2016)12-1164-02
2016-08-10
2014年度深圳市科技創新局課題(JCYJ2014041114021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