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亮
公益
誰在資助日本環保組織?
——東行觀綠記(二)
吳昊亮
在東京訪問期間,我在行程計劃之外參觀了一場日本環境資助者的聯合說明會,從而對日本環境資助得以管中窺豹。
這場說明會是9家日本環境資助方聯合為資助對象所舉辦的資助說明會,有200多位從東京及周邊城市趕來的民間環保組織、社區團隊成員參會。
這次與會的資助方大多是在日語中被稱為“財團”的基金會,也有一些企業的CSR部門,同中國的情形類似。
翻開主辦方整理的日本環境保護組織資助者清單,整整十來頁百來家的環境資助者,不禁讓我驚嘆日本環境資助者數量之多。我對日本朋友說,中國的環境保護組織資助者,兩只手就可以數過來,實在太少了。不過,這也是日本民間環保事業發展歷史長的必然結果。中國的民間環保資助的歷史,尤其是本土環境基金會的歷史只有不到十年,而日本則有三十年乃至更長。
日本環境基金歷史較長,資助者眾多,是不是資助額度相對較大呢?從到場的環境保護組織資助者的介紹資料看,資助者對單一項目資助的額度大部分是折合1~5萬元人民幣的小額資助。起初我頗為意外,以為是到場基金會不具代表性,后來和更多熟悉情況的人士交流,確認這是日本環境資助的普遍現象。在中國被詬病的壓縮控制資金中人員費用的現象也普遍存在。
資助方中,有兩家值得一提,一家是專門資助機構發展的資助方——松下基金會。這在日語中被稱為“基盤強化”。如松下基金會一位工作人員所描述,一般基金會是采摘樹上的果實,而松下基金會則澆灌樹木的根基。
另一家則是711基金會——其出資方即是日本第一大連鎖便利店集團——711,其特色之處在于其基金來源于全國的上萬個便利店網點,每年1.4億日元的捐贈額用于開展公益活動,相當于每個日本人捐了1日元。可惜的是,我詢問了負責人,他們目前還未有借在華連鎖店的渠道把這項善舉擴展到中國的構想。
目前,中國的環境保護組織申請資助流程除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文本外,已經基本電子化了,發布啟事、項目填報、提交申請等流程都通過網絡進行。
然而日本公益組織資助仍然使用大量的紙質材料。詢問日本基金會的朋友得知,可能是習慣使然。另外一個原因是,日本有大量環保組織的負責人是老年人,不適應使用電子文檔,而中國環保組織則是以年輕人為主。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這雖然是有200多人參加的一場說明會,但秩序井然。當9家資助方分桌坐定后,桌前擺上幾排椅子,想要咨詢的人就按先來后到坐好,一個組織咨詢完,后一個自動補上,所有人往前挪一個座位。
這一招兒被用到了我們在南京舉辦的國內首屆環保組織聯合招聘會上,現場為應聘者準備了對話的座椅,設置了等候區,不過,大家依然急急地在桌前圍觀。
當我把聯合宣講會的照片發到朋友圈,馬上就有國內做環保組織資助的同仁回應說,在中國也可以這樣做,有助于建立資助者和環保組織之間的互相了解溝通。這種形式很值得我們推而廣之到公益資助領域,讓環保及公益社會組織能更好地理解資助方的要求,獲得更多申請資助的機會。
(作者系合一綠學院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