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景艷 朱靜 曹小云 陳霞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無錫婦幼保健院腫瘤科,江蘇 無錫 21400)
?
·經驗教訓·
非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與傳統PICC置管術應用于化療患者的對比觀察
顧景艷 朱靜 曹小云 陳霞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無錫婦幼保健院腫瘤科,江蘇 無錫 21400)
目的 研究比較非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與傳統PICC置管術對化療患者靜脈置管效果的影響。方法 將2014年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123例癌癥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60例,觀察組63例。對照組采用非超聲引導下傳統PICC置管術,觀察組采用非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比較兩種置管方案的一次穿刺及置管成功率、穿刺過程中的疼痛發生情況、兩組置管方式并發癥發生情況,并比較兩組方案的適用性。結果 觀察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疼痛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穿刺位點出血、導管移位、靜脈炎等并發癥的比例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方案肘上/下的適用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非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對化療患者靜脈置管具有顯著的改善效果,一次穿刺及置管的成功率更高,患者的耐受性良好,并發癥發生率更低,且具有較強的適用性,值得推廣應用。
靜脈置管; 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 塞丁格技術; 超聲引導; 化療
Venous catheterization;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Seldinger technique; Ultrasound-guided; Chemotherapy
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經過外周靜脈(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頭靜脈等)穿刺插管,使得導管尖端置于上腔靜脈的方法,以此為患者提供一個安全、高效的長期化療用藥及營養物質傳輸途徑[1]。對于腫瘤患者而言,建立這種長期的通路可以減少化療藥物對穿刺位點局部的刺激,讓藥物直接進入靜脈發揮作用。PICC在腫瘤患者中應用得最多,但傳統的PICC置管耗時長、失敗率高、患者局部組織受損嚴重、不利于長期給藥[2]。特別對于因各種原因造成血管條件差的患者,會引起置管困難。所以提高PICC的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增加患者的耐受性,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2014年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123例癌癥患者,所有患者均需要長期輸液及化療,其血管條件較差,自愿采用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將123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63例,對照組60例,分別采用非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和傳統的經外周靜脈中心靜脈置管術。123例患者均為女性,其中,觀察組63例,年齡17~65歲,平均年齡(41±1.2)歲;乳腺癌22例,宮頸癌20例,卵巢癌6例,內膜癌8例,侵蝕性葡萄胎6例,絨癌1例。對照組60例,年齡23~70歲,平均年齡(45.9±1.6)歲;其中,乳腺癌20例,宮頸癌19例,卵巢癌6例,內膜癌6例,侵蝕性葡萄胎5例,子宮肉瘤2例,陰道腫瘤2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癌癥種類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置管方法
1.2.1 觀察組(非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 采用8號頭皮針替代20G空心套管針進行穿刺,見回血后推送導絲,撤出頭皮針,保留導絲在現有位置,局部麻醉下采用解剖刀在導絲上方及平行角度進行皮膚切口,擴大穿刺部位,沿導絲送入插管器,包括擴張器及插管鞘套件,打開插管上的鎖扣,分離擴張器。在插管鞘下方墊上無菌紗布,緩慢從插管鞘插入導管。
1.2.2 對照組(非超聲引導下傳統經外周靜脈中心靜脈置管術) 選擇18 G導管,在確定血管后進行消毒,布置無菌洞巾,運用原裝穿刺針進行穿刺,見回血后退出針芯,沿著穿刺針外套管緩慢送入導管至預定的長度,拔出導絲,將導管連接安裝器,使用無菌紗布清理穿刺位點,最后在穿刺位點上覆蓋1.5 cm×1.5 cm的無菌紗布,并粘貼無菌保護膜固定。
1.3 療效判定標準 記錄并比較兩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一次置管成功率以及發生并發癥的情況和兩種穿刺方案的適用性;比較兩組患者在穿刺置管過程中的疼痛程度,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來評價疼痛程度:0級為不疼痛;1級微痛;2級有些疼痛;3級很痛;4級劇烈疼痛;5級難以忍受的疼痛。

2.1 兩組患者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比較 例(%)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患者置管過程中疼痛程度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置管過程中疼痛程度比較 例(%)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例(%)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4 兩組患者穿刺置管適用性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穿刺置管適用性比較 例(%)
*與對照組比較,P<0.05。
腫瘤患者在進行化療的過程中,經由PICC置管可以為治療提供一條安全有效的輸液通道,并且可以減少由于反復穿刺以及高濃度藥物、營養物質輸液對血管及其周圍組織造成的損傷,在臨床上具有很大應用價值[3]。傳統的PCC置管是直接盲穿刺,對于血管條件好的患者,該方法可以實施,但對于局部血管條件差的患者,置管會比較困難,失敗率較高,給治療帶來不便[4]。
1953年瑞典的放射科醫生Seldinger改良了傳統的靜脈盲穿刺導管方法,應用導絲導管交換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后人在此基礎之上,不斷地進行更新,改良的塞丁格技術可以在淺靜脈頭皮針的引導下,完成靜脈置管,從而為PICC置管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5]。
傳統盲法穿刺有較多的缺點,比如使用的穿刺針型號偏大,穿刺過程中很容易對血管內膜造成損傷,進而引發靜脈炎。并且由于對血管內膜的摩擦,使得血管壁受損,容易引發穿刺位點的滲血,乃至炎癥反應。為了提高盲穿刺的成功率,穿刺位點往往選擇在靜脈側方或者上方的位置,穿刺位點與靜脈的距離偏近,容易造成出血量增加的情況[6]。
本次研究中,我們重點考察了非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與傳統PICC置管術對化療患者靜脈置管效果的影響。通過對123例癌癥患者的觀察,與非超聲引導下傳統的PICC置管相比,非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對化療患者靜脈置管具有顯著的改善效果,一次穿刺及置管的成功率更高,患者的耐受性良好,并發癥發生率更低,且具有較強的適用性,值得在沒有超聲設備的醫院內推廣應用。
[1] 陳菊芬,邵靜.9號頭皮針配合改良塞丁格技術在PICC中的應用[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14(4):614-616.
[2] 陸美艷,沈曉莉,姚惠芳,等.超聲引導聯合改良塞丁格技術對惡性腫瘤患者PICC早期相關靜脈血栓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5,23(13):1212-1213.
[3] 馬娜,程嬌新,歐小紅.8例惡性腫瘤患者在超聲導引結合改良塞丁格技術行PICC后并發血栓形成的觀察與護理[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5(2):48-49.
[4] 姚穎慧,田秀華.超聲定位加改良塞丁格技術對靜脈穿刺困難患者置入PICC的應用探討[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14(22):4530-4532.
[5] 魏曉輝,張妍琰.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PICC置管后穿刺點滲液原因分析及護理[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9(19):211-212.
[6] 馬健.改良型塞丁格技術在PICC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5,15(10):258-259.
顧景艷(1973-),女,江蘇無錫,本科,副主任護師,從事腫瘤臨床護理工作
朱靜,E-mail:505908177@qq.com
R472,R730.53
B
10.16821/j.cnki.hsjx.2016.14.024
201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