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天津 300052)
一例應用復合手術治療顱內動脈瘤患者的護理
王芳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天津300052)
顱內動脈瘤;復合手術;護理
復合手術室(Hybrid手術室)是指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系統直接安裝在手術室中,可同時進行外科手術、血管介入治療和影像學檢查[1]。Hybrid手術是指分期冠脈支架植入和冠脈手術聯合治療冠心病[2]。在治療顱內復雜動脈瘤時,行夾閉手術或血管內介入治療存在困難,Hybrid手術為其治療提供了新的理念。我科于2015年6月收治1例左側頸內動脈瘤患者,行球囊輔助開顱動脈瘤夾閉術,治療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患者女性,39歲,主因突發頭暈、黑曚6天,于2015年6 月8日入院。頭CTA示:左側頸內動脈交通段囊狀突起,考慮動脈瘤。DSA示:左頸內動脈眼動脈段動脈瘤,動脈瘤大小約10 mm×8 mm×6 mm。2015年6月16日行全麻下球囊輔助開顱動脈瘤夾閉術,術中見動脈瘤由左側頸內動脈向后處發出,瘤頸被左側前床突遮蓋,遂切開硬膜磨除前床突骨質,分離暴露瘤頸,將球囊置于頸內動脈C2~C3段,充盈球囊阻斷頸內動脈,夾閉動脈瘤,撤除球囊后造影可見左頸內動脈及其分支均充盈良好,動脈瘤影像消失,術中球囊阻斷6分鐘。術后給予改善腦血管循環、預防血管痙攣、預防癲癇、脫水降顱壓、抗感染、營養神經、補液等對癥治療。術后經精心護理,患者頭部傷口一期愈合,頭暈黑曚癥狀消失,恢復良好于6 月26日出院。
2.1術前護理
2.1.1避免動脈瘤破裂出血保持病房安靜,限制探視,指導患者絕對臥床休息,保持情緒穩定,預防感冒,保持大小便通暢,避免興奮、緊張、用力咳嗽、用力排便等。密切觀察患者意識、瞳孔的變化,及時發現動脈瘤破裂出血的先兆表現,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尤其是血壓的變化,醫囑要求患者血壓維持在120~140/60~80 mmHg,達到了控制要求。
2.1.2心理護理患者既往體健,已婚未育,初次因病住院,產生緊張恐懼心理,主動介紹病區環境,傾聽患者傾訴,以穩定患者情緒。每30分鐘巡視1次,了解患者的意識程度和心理狀態,及時解答患者的問題,向患者及家屬解釋動脈瘤并非腫瘤,可以治愈,講解手術的必要性、手術前后的注意事項及需要配合的要點,醫護人員共同安慰鼓勵患者,使她平穩的度過了術前隨時可能動脈瘤破裂出血的危險時期。
2.1.3積極術前準備備血、抗生素及造影劑皮試、頭部及腹股溝區備皮,收集血、尿標本,完善各項實驗室檢查。
2.2術后護理
2.2.1一般護理全麻術后去枕平臥6小時,頭偏向健側,麻醉清醒、生命體征平穩后,抬高床頭15~30°。保持呼吸道通暢,持續吸氧2~3 L/min。保持病房安靜,限制探視人員。術后當日禁食,次日給予流質飲食。協助患者每2 h翻身1次,保持床單位清潔平整。保持尿管的清潔和通暢。術日給予靜脈補液,以利于造影劑的排出。
2.2.2頭部傷口及引流管的護理密切觀察傷口滲血情況,嚴格無菌技術操作每48~72 h換藥1次,敷料潮濕、污染或脫落及時換藥。引流管妥善固定,勿折疊、彎曲、牽拉過緊,保持引流管通暢,觀察引流液性質、顏色、量,手術當天引流血性液約250 mL,術后第1日引流液顏色逐漸變淺,引流淡血性液約100 mL,于術后24 h拔除引流管。
2.2.3穿刺部位的觀察與護理右腹股溝穿刺處加壓包扎6 h,右下肢制動24 h。術后2 h內每15 min觀察穿刺部位滲血、淤血及血腫情況,此后每2 h觀察1次。患者術后12 h穿刺處周圍出現3 cm×4 cm青紫,穿刺處敷料干燥,予氦氖激光照射治療,每日2次,每次30 min,1周后皮下淤血完全吸收。
2.2.4心理護理術后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出現焦慮不安、煩躁等不良情緒。經常與患者溝通,耐心講解,同時做好家屬的宣教,對可預見的、潛在的護理風險和家屬及時溝通取得家屬的理解和配合。
2.2.5活動指導術后第4日,依據我院制定的住院患者 《跌倒/墜床危險因素評估表》評估患者,評分4分(<9分),為跌倒非高危患者,采取一般防范跌倒的護理措施,監督患者穿防滑鞋,保持病室光線充足,協助患者床邊站立,無下肢乏力感,指導其床邊行走,未訴頭暈不適,鼓勵其病室內走動,循序漸進,避免過度勞累。
2.2.6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
2.2.6.1顱內出血顱內出血是術后最危險的并發癥之一,多發生在術后24~48小時內。術后保持病房安靜,限制探視,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保持情緒穩定,預防感冒,保持大小便通暢,避免興奮、緊張、用力咳嗽、用力排便等引起顱內壓驟然增高的因素,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意識瞳孔的動態變化,一旦出現傷口引流管引流液顏色不斷加深、劇烈頭痛、惡心嘔吐,需考慮顱內出血的可能,立即報告醫生,及時處理。患者未出現顱內出血。
2.2.6.2腦水腫由于手術創傷、牽拉,術后2~4 d會發生反應性腦水腫。根據水腫程度,遵醫囑應用脫水劑,嚴密觀察每小時尿量,監測出入液量,根據出量調整入量及補液速度,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以防加重腦水腫,誘發腦疝。患者術后左眼周腫脹明顯,訴頭痛,查頭CT示:左眼瞼及眶周、雙側頂部軟組織腫脹,遵醫囑給予20%甘露醇250 mL q 8 h靜脈點滴脫水降顱壓治療。
2.2.6.3腦缺血缺血性并發癥與術中牽拉動脈、血管臨時阻斷時間過長或部位不當、腦血管痙攣、動脈瘤夾的位置等因素有關。Hybrid手術應用術中監測技術分析腦灌注情況、指導斷流時間、協助術者及時調整手術步驟,有效減少缺血性并發癥的發生。術后密切觀察患者意識、瞳孔的動態變化,出現頭痛、血壓下降、短暫性意識障礙、肢體癱瘓等一過性神經功能障礙,可能是腦血管痙攣所致。早期進行預見性治療及護理是預防和減輕腦缺血及神經功能障礙的關鍵措施。給予患者持續低流量吸氧,改善腦組織缺氧,遵醫囑應用法舒地爾靜脈點滴,用藥過程中嚴密監測心率、血壓的變化,維持心率在正常范圍,血壓不低于術前的20%~30%。患者未出現腦缺血性病變。
2.2.6.4血栓形成術后密切觀察足背動脈搏動、右下肢皮膚顏色、溫度、感覺情況,出現足背動脈搏動較術前明顯減弱,肢端蒼白,皮膚溫度下降,下肢疼痛等,在排除局部包扎過緊的情況下,警惕發生下肢血栓形成。患者術后足背動脈搏動良好,皮溫正常,感覺無異常。
2.2.6.5癲癇局部腦組織損傷和腦血管痙攣是誘發癲癇的重要原因。術后隨時觀察患者有無癲癇發作的先兆,備好搶救藥品和物品,做好安全護理。為預防癲癇發作,術后給予患者丙戊酸鈉片200 mg qd口服,隨訪6個月患者未出現癲癇發作。
頸內動脈眼動脈段動脈瘤具有動脈瘤大、蒂寬的特點,患者出現占位效應,通過栓塞不利于頭暈癥狀緩解,開顱夾閉手術治療,臨時阻斷困難。因此,選擇Hybrid手術治療,有利于降低手術風險,提高手術療效[1]。治療模式的改進對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士更要注重觀察患者的整體病情變化和個體化反應,實施預見性護理,同時,良好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是Hybrid手術成功的重要保障。
〔1〕龍建武,卞立松,張鴻祺.復合手術治療頸內動脈床突旁巨大動脈瘤一例[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4,11(12):656-657.
〔2〕路欣.3例Hybrid手術治療冠心病冠脈多支病變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J].天津護理,2014,22(4):309-310.
〔3〕趙巖,韓玉慶,楊新宇.用復合手術室治療顱內動脈瘤76例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5,31(1):7-10.
(2015-12-07收稿,2016-03-24修回)
R473.74
B
10.3969/j.issn.1006-9143.2016.08.040
1006-9143(2016)04-0350-02
王芳(1987-),女,護師,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