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英梅,林正軍
(東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長春 130024)
理論建構·應用研究·中國視野
——第十二屆全國語言與符號學研討會綜述
曲英梅,林正軍
(東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長春 130024)
2016年7月15-17日,由中國語言與符號學研究會主辦,東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承辦的第十二屆全國語言與符號學研討會在東北師范大學召開。北京大學胡壯麟教授、天津外國語大學王銘玉教授、東北師范大學張紹杰教授、同濟大學張德祿教授、山東大學屠友祥教授、蘇州大學趙愛國教授作了主旨發言,胡易容教授和余紅兵博士代表青年學者發言。楊忠教授(東北師范大學)、田海龍教授(天津外國語大學)、辛斌教授(南京師范大學)、林正軍教授(東北師范大學)、王永祥教授(南京師范大學)、王臘寶教授(蘇州大學)、賈洪偉教授(首都師范大學)、汪少華教授(南京師范大學)、曹進教授(西北師范大學)和王軍教授(蘇州大學)等學者也參與了研討。來自全國各地40多所學校的近百名專家代表齊聚長春,緊緊圍繞會議主題“符號學之理論構建和應用”,從符號學理論、語言符號學、社會符號學、翻譯符號學、符號學與傳媒、符號學與藝術等方面探討符號學相關議題,會上發言各抒己見,會下討論生動熱烈。炎炎夏日,這次研討會為北國春城注入了一股學術清風。本次會議內容代表了我國語言與符號學研究的最新發展,展現了符號學研究在中國發展的新趨勢,即開拓性、應用性和本土化。
自1994年中國語言與符號學研究會成立以來,在胡壯麟等學者的帶領下,中國符號學研究不斷發展,成績斐然。符號學的理論起源于西方,以法國、美國和俄羅斯為中心不斷發展。關注國際符號學研究動態,引介重要符號學理論是中國符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蘇州大學的趙愛國教授對俄羅斯形式主義范式進行了系統的介紹和評介,深入闡釋了俄羅斯形式主義符號學的發展趨勢和研究方法。除了善于學習先進理論之外,我國的符號學研究能夠在“語言符號學等優勢研究基礎之上,關注新興增長點,拓展新的研究方向”(蘇曉軍,2016)。理論的建構拓展也是本次研討會重要特征之一。以胡壯麟教授、張德祿教授和張紹杰教授為代表的與會專家立足于傳統的語言符號學理論,分別在功能維度、認知維度和社會維度拓展和深化了符號學理論論述。
1 功能維度
韓禮徳創立的系統功能語言學秉承了索緒爾語言符號的系統觀,但與索緒爾不同的是,他沒有從結構入手,而是從意義,即功能入手來描寫語言符號系統。系統功能主義認為,語言的使用是在一定的語境下,在不同層級的功能(語義)系統內對意義潛式作出的選擇。胡壯麟先生作為國內系統功能語言學研究的開拓者(1983,1984,1990,1991,2000,2013)一直把系統功能學研究和符號研究緊密結合。本次會議上胡先生作了題為“談符號學研究的適用性”的報告,論述了適用語言學之適用性對推動和發展我國符號學研究的重要意義。韓禮徳在《語言系統的并協與互補》一書中提出了適用語言學的概念,即“適用于幫助眾多在工作中需要以這種或那種方式與語言打交道的語言學理論”。適用語言學已成為系統功能語言學最新的研究熱點。胡壯麟先生認為,適用性是一種關乎如何進行研究的指導思想,對符號學研究具有重要啟示。胡先生首先從符號與意義之間關系入手,闡明了“意義是符號化過程的本質”。符號意義即為一定語境下語言使用者所作的精確選擇,而這種選擇受到社會理據的制約。適用性指導下的符號學研究需要從符號外部估量符號研究的目標和價值,避免理論和使用的割裂,指導研究者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來解決語言(符號)有關的種種問題,即從不同的社會、職業、教育和學術語境入手,發展和建立適用于有關語境的語言(符號)理論模式。在適用性原則下,符號學理論對國計
民生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能夠解釋現實生活中息息相關的問題,如漢語規范化問題、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的保護問題、路標的設計和表述等。因此,好的理論應該是不斷變化、創新的,以指導持續的、有效的實踐。胡先生同時指出,從目前我國符號學研究的現狀來看,理論和實踐二者之間的關系處理得還不夠好。中國社會科學院至今沒有成立符號學研究機構,高校也沒有建立培養符號學人才的院系或專業,符號學研究還沒有獲得相應的地位,符號學研究學者任重而道遠。
2 社會維度
作為語言符號的本質性特征之一,社會性一直是學者關注的焦點。本次會議中除了胡壯麟先生在適用語言學的框架下討論了語言選擇的社會理據之外,張德祿、田海龍、盧德平等學者也從不同方面深化了語言符號的社會學闡釋。張德祿教授作了題為“社會符號學與語境研究”的主旨報告,首先探討了社會符號系統與文化語境之間的關系,包括符號系統所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語境以及與其他符號系統的關系。在此基礎上論述了符號的選擇和運用與情景語境之間的關系,包括符號所適用的情景和在情景中的功能等。以多模態話語為例,張教授探討了如何使多符號系統的選擇成為可能,并且通過對語言語篇語境和多模態語篇語境的比較研究討論了多符號語境和語言語境之間的差異,尤其是在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方面表現出來的異同。最后還提出希望建立一個從系統到應用、從文化語境到情景語境的統一分析框架,這一點與胡壯麟先生關于建立適用性符號理論的主張不謀而合。Hodge和Kress(1988)認為,所有的符號行為都是社會行為和過程。而任何社會行為和過程都是在一定語境下發生的,因此,符號及符號系統賴以生存的語境理應成為符號學的重要研究領域。遺憾的是,目前關于社會語境的論述尚不多見,張德祿教授的發言及后續研究必將引起更多學者的關注。
與張德祿教授聚焦于符號使用的語境不同,田海龍教授定位于能指和所指之間、符號與其社會意義之間來解讀符號系統及符號行為,在符號學的社會維度上邁出了更大的步伐。在題為“語言符號的社會意義——一種間接性闡釋”的報告中,田海龍教授提出了符號與其社會意義之間的媒介性關系。索緒爾認為,能指和所指之間的關系是任意的、直接的。但是當所指為一種抽象的社會意義時(或者聯想意義),符號與其社會意義之間的關系就不再是直接性,而是媒介性。言語者的興趣、目的和態度以及權力關系等是媒介的重要因素。正因為這種媒介性,符號與意義之間呈現出動態特征,語言使用才具有了無限張力和創造力。田教授融合了社會學和批評話語的視角來闡釋符號與社會意義關系,為符號意義的動態解讀提供了依據,為符號意義研究提供了嶄新的視角。
來自北京語言大學的盧德平教授在哲學家舒爾茨的“多重實在”理論框架下論述了符號對于人在日常生活、宗教、文學、科學等多重社會實在之間棲居、活動和轉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符號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意義。社會符號學在意義方面的研究“體現了后結構主義意義研究的傾向,迎合了哲學領域關于意義研究的社會構建理論,也豐富了語言符號學對意義生成的理解和闡釋”(田海龍,2015)。因此,社會符號學將會是符號學研究最具活力的增長點之一。
3 認知維度
索緒爾認為,符號學是關于心智運作的普通心理學(Miers,1982)。胡壯麟先生(2010)指出,這里的普通心理學即為今天的認知科學。符號學與認知的密切關系近年來引起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本次會議上東北師范大學的張紹杰教授和山東大學的屠友祥教授分別從共時同一性和居間介質的角度討論了符號意義范式。兩位學者的研究不約而同地談到心智認知或人的意識因素與意義生成之間的關系,相關論點對還原索緒爾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張紹杰教授長期關注索緒爾語言符號理論的研究和發展,本次會議的發言題目為“共時的同一性:心智認知的機制”。他首先引用了索緒爾的比喻來說明什么是符號的共時同一性,即不依賴于形式(物質)的相同,也不依賴于意義的完全相似,而是具有相同心里現實的符號價值關系。符號的共時同一性揭示出符號是音義結合的心理實體,是有價值的語言單位,而符號的價值是語言社團集體確立的。張教授還闡釋了語言與交際的意向性,區分了個體意向和集體意向,并指出意向性源于人的心智(mind),指心智的指向,意向是通過對符號編碼后的命題來表達,對意向的認知就是把編碼后的命題作為理解的起點。他認為,從心智內部考察,語言和思維具有同一性;從心智外部考察,符號間構成的價值關系體現同一性,同一性為語言形式的選擇和意義表達提供了認知理據。因此,共時同一性是心智認知的機制,為語言建構世界提供了堅實的哲學基礎。通過對符號共時同一性、意向性及心智認知的分析,張教授提出了三個根本性問題:索緒爾的語言學理論是結構主義還是普遍原理?其認識論是唯理主義還是經驗主義?索緒爾本人是語言學家還是語言哲學家?對這些問題的再思考必將會引起人們對索緒爾及其理論的認識發生重大變化。
屠友祥教授的報告題目為“語言單位:居間介質和話語鏈”。他認為,從意義整體來確認語言單位展現了心智縱向聚合的一面,居間介質是其最重要的表征,而橫聚合的一面則呈現為話語鏈。居間介質是概念和聽覺印象的相互蘊含體,而言說主體的語言意識是居間介質的確立者。屠教授強調正是由于居間介質的區
別作用、差異作用,語言單位得以產生,符號世界和意義世界能夠合一。居間介質這一概念可能使我們以前對索緒爾理論的理解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值得一提的是,索緒爾理論作為符號學理論的源頭始終是符號學研究的熱點,會上不但有資深專家剖析,也能聽到青年學者的聲音。浙江師范大學的金毅強博士認為,當前一般符號學理論不足,難以擔負其在人文社科中基礎性作用,并提出需建立一個能夠描述符號過程之間聯系(符號過程內在機制)及符號與世界之間聯系(符號過程外在機制)的系統化符號理論。山東大學的張延飛博士介紹了索緒爾理論在符號理據性和像似性方面的論述,并分析了索緒爾的相關思想在中國的誤讀及其成因。
除了從心智認知來闡釋索緒爾理論之外,會上部分研究還采用了認知語言學理論視角對符號話語進行分析。東北師范大學的在讀博士生張宇和林正軍教授對語言使用中人際隱喻的認知象征模式進行了解讀,南京師范大學的汪少華教授采用第二代認知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來分析美國政府話語符號背后的框架和隱喻。天津外國語大學的于鑫教授對構式概念作出了符號學闡釋。
符號學理論作為一門新的方法論和研究視角,在其他學科的研究中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和廣闊的應用前景(王銘玉,2015:472)。符號學較強的學科間性是符號學在其他領域廣泛應用的基礎,近年來應用符號學在語言、藝術、傳媒等領域發展較快,碩果累累,出現了《現代語言符號學》(王銘玉,2013)、《社會符號學》(林信華,2011)、《藝術符號學》(馮鋼,2013)等多部著作??偟膩碚f,符號學的應用研究大體可以分為理論應用和實踐應用兩個層面。所謂理論應用,是指把符號學的理念和方法應用到其他領域,構建符號學視野下的學科理論,如翻譯符號學、社會符號學和電影符號學等。實踐應用是指將符號學的研究方法應用于分析具體符號過程和符號使用之中,通過對大量符號事實的分析,理論聯系實際,解決現實生活中與符號相關的問題。第十二屆語言與符號學研討會的重要特征之二就是符號學方法論的廣泛應用,既有理論應用,也有實踐分析。
1 符號學與翻譯
符號學與翻譯研究聯系緊密,我國學者早在20年前已經開始探討符號學關照下的翻譯活動(隋然,1994;李廣榮,1994,尹城,2002;陳宏薇,2003;衡孝軍,2003;賈洪偉,2007)。經過20多年的發展,符號學與翻譯學終于聯姻(賈洪偉,2016a),形成了翻譯符號學 (sem iotics of translation)。王銘玉教授(2015)把翻譯符號學界定為符號學門類下的一個分支領域,專門用來探討翻譯發生過程中的符號轉換現象及相關問題。賈洪偉(2016a,2016b)從翻譯概念的歷時演變出發,論述了建立翻譯符號學學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對翻譯符號學的內涵和外延、研究對象給予了界定。兩位學者的著述極大推進了翻譯符號學作為獨立學科地位的確立。
本次研討會上賈洪偉教授繼續關注符號翻譯學的發展,作了題為“批評與建構——雅格布森三重譯域之翻譯符號學剖析”的報告。以洛特曼的符號域及其相關思想為參考,以歷史文獻為依據,賈洪偉教授對在語言學、符號學和翻譯學三界都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雅格布森的三重譯域說進行了批判和重構,提出建構適用于翻譯符號學的域內、域際和超域三類譯域范疇。來自天津外國語大學的呂紅周博士引介了Peter ToroP的文化符號學翻譯觀,區分了文化符號學和翻譯符號學的研究領域,并探討了符號學和翻譯學方法論綜合的可能性問題。
除了理論應用研究之外,本次會議也出現了一些將符號學運用于翻譯實踐的議題。黑龍江大學的李家春博士從文化符號的默認意義視角討論了跨文化翻譯策略,沈陽師范大學的佟穎老師在社會符號學框架下討論了翻譯等值實現的問題,天津外國語大學的林曉寧同學基于社會符號學相關理念對一些中國傳統菜名的翻譯進行了饒有興趣的討論,來自上海理工大學的楊晉老師對口譯筆記的語言符號進行了特征描寫和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處理原則。本次會議研究顯示出符號學在翻譯領域正在開辟越來越廣闊的空間,這必將促進翻譯符號學的快速發展。
2 符號學與教育
我們生活在符號的世界,人的符號化與教育息息相關?!凹热环枌W家論證了符號性是人的本質屬性,那么我們的教育就理應讓學生成為一個體認符號、理解符號、運用符號的符號人?!保ǔ倘?,2015)。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西方學者就把符號學和教育研究相關聯,并取得一些具有啟發意義的成果,直到2010年加拿大符號學家馬賽爾·德西尼首次提出教育符號學的概念(edusemiotics)。國內關于教育符號學的論述目前尚不多見,蘇曉軍教授(2016)曾經撰文強調符號學在教育,尤其是外語教育領域的應用研究,認為“對教師來說,教育符號學提供了一種對認知、情感、教學策略的整合方法,有助于審視教育問題和指導學生的知識習得”。受蘇曉軍教授的啟發,青年學者余紅兵博士作了題為“符號模型和教育”的報告。基于Thomas Sebeok 的建模系統理論,他首先對符號學和教育符號學進行了界定,闡釋了它們之間的關系以及教育符號學研究的重要意義。他認為,符號本身就是認知和啟發學習的工具,而教育符號學是介于符號學和教育哲學之間的關于人類認知的科學。符號學方法論上的優勢可以彌補西方教育研究自心理學轉向以來在哲學思
考、本體論等方面的不足。除了教育符號學的引介之外,本次會議中也出現了符號學視角下關于英語教學的具體研究。來自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的陸丹云老師從符號學視角分析了近三年的高考作文,嘉峪關第一中學的郭忠民老師作了題為“符號學視閾下中國學生英語拼讀錯誤的思考和解決方案”的發言,東北師范大學的高洪波副教授及幾位研究生對教師課堂話語符號進行了分析。教育符號學在中國的發展尚屬于起步階段,符號學理論及方法論之于教育和教育研究的價值有待于更多學者去研究發現。
3 符號學與傳媒
上世紀90年代,符號學進入全面發展階段之后,我國學者開始有意識地把符號學和傳播學聯系在一起進行研究(周軍,1994等)。近20年來研究成果不斷增多,文化符號學和語言符號學成為傳媒領域研究的重要理論支撐,傳播符號學的學科地位逐漸形成?;诜枌W的話語分析和敘事學研究方法成為傳播符號學研究的重要取向(丁和根,2010)。四川大學的胡易容教授在本次會議上作了題為“傳播符號學中國進路二十年”的報告,從符號學的哲學源起、符號學學科化過程談起,回顧了中國傳媒與符號研究的20年進路,分析了中國傳播符號學的學術路徑和典型方法特征,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中國傳播符號學未來發展的可能判斷。胡教授認為,當前世界符號學運動逐漸走向多學科融合與多樣化對象的復雜局面,而傳媒技術成為導致符號樣式轉變的關鍵性因素。在新媒體語境下,中國符號學面臨巨大的挑戰和機遇,正處在走出自己的道路,建構自己獨特的學術話語體系的關鍵時期。在小組討論中符號傳播學展現出多樣化的主題,出現了關于微博、微信、廣告、歷史建筑物語和城市屏幕等傳媒符號的研究。天津外國語大學的李珺老師借助皮爾斯對符號表意系統的研究來分析微信表情包,關注其中圖像與意義的關系及其實際使用中的問題。西北大學的曹進教授的發言題為“表意符號的網絡再生及其生成邏輯脈絡”,運用符號學的基本原理對網絡傳播表意符號進行分析,闡明網絡介入表意符號傳播后漢語言文字傳播進入一種特殊的表意狀態,網絡空間成為大眾對民間語文符號再解構和再符號化的場域。
符號學應用研究呈現出多元化態勢,除了翻譯、傳播和教育領域外,部分論文還涉及符號學與跨文化研究及文學藝術的應用研究。蘇州大學的沈鞠躬明博士作了“跨文化符號學理論構建研究”的發言,融合跨文化交際研究、文化符號學和交際符號學研究三個領域,提出了建立跨文化符號學研究框架的理論構想。廈門大學的李力教授從符號價值角度探討了術語的標準化和本地化問題。文學藝術方面的研究包括對一些中外著名文學作品的符號學解讀及對時下具有影響力的影視作品分析等。天津外國語大學的穆浩老師在Gunther Kress 和 Theo van Leeuwen創立的視覺語法指導下分析了《星球大戰》兩個版本海報中所呈現的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及構圖意義,探討同一主題電影不同版本海報內符號差異所導致的表意性差異。
本次會議充分發揮了符號學的跨學科優勢,為不同學科領域的交流對話提供了平臺。符號學方法論的介入為翻譯學、教育學、文學、傳播學等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學者對本領域一些基本問題進行重新思考,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人們常用地形圖(maP)來比喻符號學研究的范圍和分類,本次會議上符號學在不同領域的應用研究無疑會為中國符號學研究的地形圖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國符號學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經歷了發展的起步階段、平穩發展階段和全面發展階段(王銘玉,2003)。眾多學者對索緒爾、皮爾斯、莫里斯、巴特、巴赫金等學者的符號學理論從引介、批判到廣泛應用,符號學研究碩果累累,中國元素不斷增加。隨著符號學的不斷發展,中國文化中蘊含的豐富的符號學資源不斷被挖掘,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追溯中國符號學思想,試圖建立中國本土的符號學理論。
王銘玉教授作了題為“中國符號學的發展路徑”的重要發言,指出符號學起源于西方,法國、美國、俄羅斯被譽為“符號學三大王國”,和西方符號學相比,中國學者對符號學進行有意識的研究歷史僅有30多年,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符號學學術資源獨特而豐富。王教授詳細闡釋了13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符號學研究領域,包括易學符號學、名學符號學、訓詁學符號學、漢學符號學、《文心雕龍》符號學、佛教哲學符號學、術學符號學、典故符號學、藝術符號學、音韻符號學、人類符號學和馬克思主義符號學,在符號學視閾下透視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為中國符號學理論建構搭建了宏觀框架。符號學的本土化研究是21世紀中國符號學發展的重要趨勢,對此王銘玉(2003)、趙毅衡(2009)、蘇曉軍(2016)和王永祥(2016)等學者都作過相關論述。會上王銘玉教授首次對中國視野下的符號學研究作了系統分類闡釋,勾勒了中國特色符號學發展的遠大圖景,并對中國成為符號學第四大王國充滿信心,令參會代表倍感激勵和振奮。南京師范大學的王永祥教授作了題為“從三個角度看中國符號學的發展趨向”的報告,從符號學理論框架體系、學術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符號學在中國發展的現實狀態三個方面預測了符號學的未來發展趨勢。
蘭州大學的祝東教授對《老子》的自然思想作了讓人耳目一新的符號學分析,認為在人與自然的交流對話中,人用符號系統模塑了自然,并從中獲取了不同的意義?!独献印分凶鳛楦拍畹淖匀徊⒎侵缸匀唤?,
而是自然而然之意,從符號域的角度看,其實是尊重域際交流自主性,用無為來維系符號域內部和符號域之間交流的平衡?!独献印芬粫凶鳛樽匀唤绲淖匀荒耸怯锰斓厝f物指代的,而這種文本意義的建構是與當時社會文化語境相關。
除了理論建構和展望之外,小組發言中涌現一批符號學本土化的實例分析。來自中國海洋大學的牛月明教授運用符號學思想和方法分析中國語符系統的特征,西北大學的張碩老師和天津外國語大學的魏小薇同學分別對比了中西文符意指活動和中西詞匯文化,呂梁學院的燕曉芳老師從語言相似性角度分析了三疊品字字符的意義,新疆大學的顏秀萍教授對新疆于田縣達里雅博鄉300多個維吾爾族語和田土語地名符號進行了分析,得出其構詞方式和命名理據。通過本次會議交流,必將會有更多學者關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符號學思想和符號資源。
經過兩天熱烈的研討,交流了學術,增加了友情,第十二屆語言與符號學研討會在大家的依依不舍中閉幕。在閉幕式上研究會新任秘書長王軍教授宣布了語言與符號學研究會理事會的決定,深受大家愛戴的胡壯麟先生辭去了會長職務,王銘玉教授經選舉成為新一屆語言與符號學會會長。王銘玉會長回顧了我國語言符號學30年的發展道路,高度評價了胡壯麟先生為中國符號學研究作出的貢獻,并表達了誠懇的致謝,對未來語言與符號學的發展作出了短期和長期的系統規劃。第十二屆語言與符號學會議既是一次總結大會,也是一次展望大會,完成了研究會組織的新老更替,在我國符號學研究發展歷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
[1] Hodge, R. & G. Kress. 1988. SociAl Semiotics[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 Mier, P. 2002. A Cognitive Program for Sem iotic Functions[J]. MLN, (5): 1129-1146.
[3] 陳宏薇. 2003. 符號學與文學翻譯研究[J].外國文學研究, (1): 11-15.
[4] 程然. 2015. 論教育符號學[J].齊魯師范學報, (1): 1-6.
[5] 馮鋼. 2013. 藝術符號學[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
[6] 衡孝軍. 2003. 從社會符號學翻譯法看漢語成語英譯過程中的功能對等[J].中國翻譯, (4): 23-25.
[7] 胡壯麟. 1983. 韓禮德[J].當代語言學, (2): 60-63.
[8] 胡壯麟. 1984. 韓禮德的語言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 (1): 23-29.
[9] 胡壯麟. 1990. 韓禮德語言學的六個核心思想[J].外語教學與研究, (1): 2-8.
[10] 胡壯麟. 2000. 評語法隱喻的韓禮德模式[J].外語教學與研究, (2): 88-94.
[11] 胡壯麟. 2010. 認知符號學[J].外語學刊, (5): 21-25.
[12] 胡壯麟. 2014. 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認知觀[J].外語學刊, (3): 44-50.
[13] 胡壯麟. 2015. 韓禮德的中國夢[J].中國外語, (6): 10-13.
[14] 賈洪偉. 2007. 從符號學視角看歇后語的漢譯英[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 (1): 85-87.
[15] 賈洪偉. 2016a. 翻譯符號學的概念[J].外語教學, (1): 94-97.
[16] 賈洪偉. 2016b. 建立翻譯符號學的可能性[J].山東外語教學, (3): 90-100.
[17] 李廣榮. 1994. 論翻譯中的等值——一種社會符號學的方法[J].中國科技翻譯, (1): 1-7.
[18] 林信華. 2011. 社會符號學[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19] 林正軍, 王克非. 2013. 語言符號論與構式論探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 (3): 351-362.
[20] 蘇曉軍. 2016. 符號學在中國發展的三個進路[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 (1): 71-72.
[21] 隋然. 1994. 符號學翻譯觀與文化翻譯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 (S1): 35-39.
[22] 田海龍. 2015. 符號意義的賦予與解讀——社會符號學視角[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 (6): 1-7.
[23] 王銘玉. 2013. 現代語言符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
[24] 王銘玉. 2015. 語言符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5] 王銘玉. 2016. 中國符號學的理論依歸和學術精神[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 (1): 64-66.
[26] 王永祥, 潘新寧. 2016. 從三個角度看符號學的發展趨向[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 (1): 69-70.
[27] 尹城. 2002. 符號學與翻譯學[J].中國俄語教學, (1): 38-42.
[28] 趙毅衡. 2009. 符號學文化研究:現狀與未來趨勢[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12): 169-172.
[29] 趙毅衡. 2016. 第三次突變:符號學必須擁抱新傳媒時代[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 (1): 67-68.
(責任編輯:于 濤)
2016-08-01
曲英梅,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系統功能語言學林正軍,男,教授,博士后,博導,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