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偉智
一些移風易俗的創舉,合乎時代潮流,且經立法程序,多好,推行就是。
可是,別高興太早。某些時候和地方經不住幾句“哎呀,有群眾留戀舊習俗,不肯配合,搖頭哩”,主其事者竟猶豫起來,“行步遲遲,中心搖搖”,推遲了,甚至漸漸就取消了。
很贊賞今年上海外環線內禁放煙花爆竹之舉。除夕迎新夜,和初五凌晨迎財神,兩個歷來噼里啪啦滿城炸響、令人難以入睡的關節點,居然萬籟俱寂,絕無聲息,你我他篤定睡大覺。記得事前懸令預告禁放,也是搖頭率逾10%的,但是全市上下總動員,喻以環保大義,曉以法治厲害,結果,“搖頭”者縱不點頭也縮手,“大考”成功啦,“過年-爆表-傷肺”的年復一年歷史終結啦。
沒有什么鐵定的習俗。好的習俗,則沿襲之;孬的習俗,則變革之。以昔律今是不行的。君不見,以決斗定是非,從古羅馬時期就開始風行。多少后人因此成為槍下屈死鬼,包括俄國大詩人普希金、德國工人活動家拉薩爾、美國早期思想家漢米爾頓等等。但是這種原始人類的“野蠻胎記”,不因其古老而永恒,一直遭受文明世界的抵制。到《三個火槍手》中的達爾尼央與火槍手因為舉行決斗,險些被逮捕,就已反映出“決斗”于彼時的非法性質。時至今日,誰還念念不忘“網上爭鋒,網下約架”那一套,動輒喊打喊殺,就等著吃官司吧。移風易俗,誠然可能令一些人不慣乃至不適,但煩惱于眼下,獲益在將來。借用西門豹廢除“送河神”、發起鑿水渠后的一番肺腑之語,即:“今父老子弟雖患苦我,然百歲后期令父老子孫思我言。”果真,鄴縣民眾得益后,世世代代感恩他老人家。
不止于新習俗會“有人搖頭”。想想看,普天下真有一策之立、一令之行,能臻于人人點頭、無一搖頭之境?除非個別國家和地區曾經做過的,人人發個幾百美金福利費,家家戶戶皆大歡喜吧。但是,據云后來意見照樣有,即所謂“懶政”,無助于“削高就低”云云。
政策法令新出,不管怎樣協調啦完善啦,既然涉及人群利益的調適,就總會導致程度不等的喜憂兼具效應。想避免“幾家歡樂幾家愁”,難矣哉。關鍵在于,樂有幾家,愁有幾家,樂極多、愁極少這樣的樂愁比就好。滬上近期破解城市老大難,除了禁煙花爆竹,業已成功;還有拆除違建,則正在進行。后者之難,甚于前者。城中村里,一說拆違,誰不搖頭?蓋為說千道萬,動人家的奶酪從來最敏感。違建戶之搖頭,癥結就在利益——他搭個違建,一年坐收好幾甚至十幾萬元呢。可是小眾非法之牟利豈可損害大眾合法之權益?!放眼看開去,則污染了環境、破壞了安全的違建,拆了大眾點頭,不拆才是大眾搖頭。近期以來,滬上各區,大張旗鼓,奉法而行,負責敢當,不懼搖頭,不怕糾纏,不容說情,只見法律掃帚所到之處,年深月久積累而成的一片片違建紛紛推平,視野變亮變美,市民拍手稱快,實屬天經地義。
法令既定,條文俱在,就該不折不扣地實行。“有人搖頭”,咋辦?很簡單,請他轉變過來,認法守法;絕不該是法條為此軟化、扭曲甚至廢棄。我贊成晉人劉頌當年的批評:“法軌既定則行之,行之信如四時,執之堅如金石。群吏豈得在成制之內復稱‘隨時之宜,傍引‘看人設教以亂政典哉?”(轉引自范忠信《信法為真》,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法律至高無上,法條適用恒常,猶疑太多、照顧常見、變通過頻都是犯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