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建民
繁榮文藝創作、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精神”都離不開文藝批評,蓋“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是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導風尚的重要力量”。
然而,文藝批評必須“說真話”。“說真話”是文藝批評的“良心”。
目前,文藝批評“不說真話”的現象普遍存在。
一方面是“不想說真話”:如有的出書請人寫序,大抵是明碼標價的,名氣大小不一,價格也就高低有別。拿錢努嘴,哪怕作品再不像樣子,也得裝模作樣、引經據典地說些好話。有的作品想要評獎,多是規模不等地召開研討會,投門子、扒窗戶邀請名人名家出席,好吃好喝再加上一個肥厚“紅包”斷不可少。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軟,發言時自是胡吹亂捧、天花亂墜,吹捧的“高度”取決于紅包的“厚度”,拔高的“質量”決定于給錢的“分量”。也有的是礙于老朋友、老部下或近親好友的面子,雖然紅包大小不便計較,但把次說好、就劣稱優的“面子”之言斷不能少……
一方面是“不敢說真話”:有些作家缺乏“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的胸懷,聽不得批評意見,甚至表揚不夠高都會埋怨、嗔怪、不高興;遇有公開批評的文章,就視為仇敵、睚眥必報,甚或把人家告上法庭,竟至弄得批評家避之如虎、緘口不語。還有一種“背反現象”,某作品被批評越兇,市場賣得越俏,不少人越要找來看看……如此一來,“東向而望,不見西墻”,真話稀缺,假話盈耳,文藝批評變成了庸俗吹捧、阿諛奉承。這不僅誤導讀者的視聽,損害文藝批評的功用,而且出賣了文藝批評的“良心”。
此情此勢,把久違的“說真話”請回來,“壞處說壞,好處說好”,實已成為文藝批評的必需急務。
“批評是真摯相交的紐帶,恭維是虛假之友的牽線。”缺少了批判的精神,文藝批評也就喪失了它的價值。而批判的前提,就是“說真話”,以激濁揚清、鼎新革故。其標準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論斷,這也是新形勢下對毛澤東 “政治標準與藝術標準”相統一觀點的繼承與發展。文藝批評“說真話”,首先要敢于說符合歷史和人民觀點的真話,站在唯物辯證法的立場上,站在人民大眾文化需求與文化進步的立場上,發掘并闡釋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本質、賡續、發揚與創新,從而推動社會主義新文藝的與時俱進。文藝批評“說真話”,還應遵從社會主義藝術的、美學的觀點,以發現的眼光和思辨的力量,把文藝作品的優長袒現出來,把問題缺陷揭示出來,既提點作家修正創作上的偏差,又給讀者以健康向上的審美價值與審美享受,從而不斷促進文藝的繁榮與進步。文藝批評的“脊梁”就在于“說真話”,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敢于表明立場,對各種不良文藝作品、現象、思潮敢于批評抵制。舍此,就會背離“四個標準”,萎縮為“人情的奴隸、私利的同謀、權威的陪襯、庸俗的跟班”。對此不可不察。
文藝批評是連接作家作品和讀者、社會的橋梁。當下,建設一支優秀的文藝批評隊伍,已成為繁榮文藝創作的共識。這支隊伍固然需要有理想、有水平,但首要的是有膽識、“說真話”,不欺天、不欺地,不欺良心、不欺美好,還要具備應有的風骨,不溢美、不隱惡,襟懷坦蕩、光明磊落,更要敢于堅持真理、批駁謬誤,不講情面、不畏權勢。舉凡“有良心”的文藝批評,一定是說真話、講正氣、有風骨、拂去塵埃并穿越庸見的,一定是貼近世道人心、“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一定是對人民大眾負責而不是對個人或小集團利益負責的,也一定是為人民服務而不是為人民幣服務的。否則,遑論什么擔當與批評!絕不能再讓那些把“痛腫之處”贊為“美若乳酪”、將“潰爛之處”譽稱“艷若桃花”的歪批斜評扭曲我們的心靈。
“真理和美德是藝術的兩個密友。你要當作家、當批評家嗎?請首先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竊以為,這個人,首先應該是一個敢于“說真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