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志川
中國的博士生如果想要順利畢業的話,據我了解通常必須在核心期刊(SCI等等)發表論文才能如愿。而美國的博士生畢業卻沒有“必須在重點刊物發表論文”這個“硬杠子”。據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教師高翔撰文披露,美國的博士生“是否能夠畢業,由導師組根據論文的質量來作判斷,而不用借助SCI的發表情況”(《南方周末》2016年2月11日)。
根據常識判斷,學生的水平如何,該不該畢業,其身邊的指導教師最清楚,也最有發言權。而指導教師都經過黨和政府相關部門的認真考核,肯定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業務素質也過硬的。但在目前“反腐敗形勢依然嚴峻”(新華網2015年12月31日)的情況下,我又感到這種“不盲目信任導師”的做法似乎更保險一些,而且順帶把“腐敗”也反了。學生和導師一天到晚都在一起,都是熟人。萬一學生或者家長搞點“請客送禮”,導師經不住考驗,隨隨便便就把垃圾論文打個100分或者“優”,輕輕松松就把博士帽子送出去,怎么了得?所以還是要不遠千里萬里請素不相識的核心期刊的編輯(好多都是洋人)來“把關”,咱們大家都放心。
這邊放心以后,我卻為那邊的美國佬擔起心來,他們那么搞,難道就不怕“腐敗”,不怕搞垮他們的科技水平?我沒條件去那邊調查,只好搞點邏輯推理。美國佬那么“盲目信任”指導教師的做法至少也有一兩百年的歷史了,從實際效果看來,美國的科技越來越發達,人才輩出,長期執掌世界科技牛耳,今年轟動世界的“引力波”大發現又是由他們牽頭和主持的。根據我們經常講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美國歷代成千上萬的“導師”應該說絕大多數是認真負責的,本身的品德和能力是值得信賴的,也是沒有搞腐敗的,否則美國的科技就不可能呈現今天這種令人嫉妒的局面,美國的“負責人”和人民群眾也就決不會那么“盲目信任”指導教師了。
這大概是又一個“中國式”的東東——中國式博士生培養制度。此制度好不好,有不有效,能不能趕上和超過美國的科技水平,我不敢妄議。我查了一下資料,發現中國工程院院士鍾世鎮曾經很不客氣地指出:“中國發表在SCI上的論文85%都是垃圾論文。”(《新快報》2012年9月7日)而網絡上的指責更不客氣:“文科學術99%是制造垃圾,理工科學術90%是垃圾。”(人民網2013年8月4日)這說明我們在培養科技人才的時候也許顧得了“反腐敗”,反的效果如何姑且不論,但貨真價實的“人才”出得實在少。
如果堆積如山的論文僅僅“無用”,恐怕還好些,無非浪費了若干精力和錢財罷了。但論文成了“垃圾”,不僅無用,必然對人和環境都有害——熱衷于制造“垃圾論文”,必會使制造者的道德品質和整體科技水平越來越下滑,整個科研制度也難以令人恭維,這就不得不叫人憂慮了。不過這是一些人幾年前的看法,也許最近的情況已經大大好轉,垃圾論文只占80%甚至70%了。待我有空再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