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偉(中國公證協會副會長、云南省昆明市明信公證處主任)楊紹宏(云南省昆明市明信公證處)
?
從供給側改革理論中探尋公證現代化內涵
段 偉(中國公證協會副會長、云南省昆明市明信公證處主任)
楊紹宏(云南省昆明市明信公證處)
“現代化”是一個抽象的趨勢或動作目的描述,包含環境、心靈、技術和管理等各方面的集成轉型以適應現在狀況和未來趨勢。在不同歷史時期,現代化的含義和標準是有差異的。要探討公證現代化的內涵和方向,就必須分析當前時期和區域的理論和實踐背景。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本文欲以此為基底,解析公證現代化的內涵并鋪展方向性和策略性內容。
“供給側”一詞已在學術界火熱多年①例如:賈康、蘇京春:《探析“供給側”經濟學派所經歷的兩輪“否定之否定”——對“供給側”學派的評價、學理啟示及立足于中國的研討展望》,《財政研究》2014 年8月。,然其改革理念直至2015年才首次提出②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保撕蟊愠蔀槿珖案魇〗洕ぷ鲿h上的熱詞,說明中國供給端經濟結構調整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供給側改革理論是推進公證發展的必須導向。供給側改革的實質是“在最低限度上糾正過去的供給過度,尤其是錯誤的供給,彌補供給不足,從而找到新的供給,刺激需求,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③鄭永年:《中國需要什么樣的有效供給》,http://news.ifeng.com/a/20160311/47788137_0.shtml(鳳凰網2016年1月28日)?!备母锏谋尘昂湍繕藙t源于和在于“簡單的擴張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是到了建設質量經濟的時代,追求一個精致的高附加值經濟。④同③?!睋?,作為供給側內容的公證所面臨的問題是社會需求和服務供給之間的矛盾。此時的公證現代化即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實施結構整改和權利再分配,超脫舊的需求體系認知及對其刻意滿足的活動形式,突破一種簡單的供給飽和狀態,創造新的附加價值,達成與需求端的化學性融合,其核心是對公證的結構要素實施配置矯正并改造各要素,包含選擇、淘汰和創新三大內涵。
(一)選擇:要素配置從被動走向主動
選而著力,選擇是決策之頂。事業的健康發展需要以正確的方向性選擇為基礎,以正確的策略選擇和實踐為方法,以正確的并且有質量的服務為供給內容,以有效的價值層次表達即能夠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為標準,以來自市場的積極反饋為結果。公證欲實施要素矯正,必須先完成對結構要素尤其是發展方向和服務策略的正確選擇。從哲學上看,公證發展到今天,是各種對象關系聚合的結果,根據其演進歷史和制度狀況,這種結果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被動的,在接受累積的過程中,公證及與這項事業有關的個體背負了太多的矛盾。例如,一些機械的程序與需求側的效率化訴求相左,公證人在追求程序質量和實體產出之間掙扎,由于難以改變而漸至麻木,甚而依賴程序,愈加失去主觀創造力?,F在公證需要對各類對象關系采取主動態度,一是要在現有對象關系中選擇對未來發展有利的部分,二是要選擇新的關系。從動作與對象的邏輯上看,選擇,包含選擇已有的要素、選擇放棄一些要素、選擇新的要素三項涵義。亦可看到,選擇已囊括淘汰、創新這兩個內涵中的部分內容,此外還有挖掘、彌補之義,指向決策體系改革的關鍵。
(二)淘汰:循序漸進的錯誤糾正
供給側改革要求糾正過去的供給過度尤其是錯誤的供給,公證必須直面這樣的問題。例如,從需求側反饋看,“拿證來證”的供應來源和供給策略顯然是錯誤的,以此推動形成的單薄的證明文書是“不合格”的供給要素,盡管這似乎是據以標榜生產力的唯一要素,然而其并不能代表當事人的真正需求,此種工具型產品的盛行就是供給過度。當事人需要的不是一把好鋤頭,他們只是為了挖出酥軟的土地,隨著科技進步,“鋤頭”已逐漸被“旋耕機”代替——單一工具最容易被取代和淘汰。淘汰的詞義很簡單,“留下好的,去掉差的”⑤來自互動百科“淘汰”詞條。,與“選擇”有相通之處,差別在于,“選擇”是主動的,是決策層面的內涵,而“淘汰”則還有被動層面的涵義,例如,“以證換證”服務勢必會被社會拋棄,公證不得不被動而淘汰之。公安部、民政部不再出具有關證明情形下公證審查方式的改革實質上就是對過往作業模式的淘汰。在“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的結構性改革要求下,公證需要經歷其結構要素主動或被動淘汰的過程,對瑣碎的對象關系逐一梳理,去粗取精是其現代化的必然路徑。
(三)創新:獲得附加價值的根本力量
供給側改革的目標在于創造新的附加價值,附加價值的本義是“在現有價值基礎上的增長”,這與創新“在原有資源的基礎上,通過再配置、再整合,進而提高現有價值”⑥[英]克利斯·弗里曼、羅克·蘇特著,華宏勛等譯:《工業創新經濟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頁。的意義不謀而合。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早在1912年便提出: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它包括五種情況:引入一種新產品,引入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辟一個新的市場,獲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實現任何一種工業的新的組織⑦[美]約瑟夫·熊彼特著, 何畏 、易家詳譯:《經濟發展理論》,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第87-101頁。。筆者認為,這一論斷是最系統的供給側創新理論,相比凱恩斯學派就“控制投資”和“提高消費傾向”等需求端要素而論證的“創新”,熊彼特的“創新”概念顯然更有利于勞動價值的創造和提升。公證的創新,就是要對產品即法律服務、生產方法即業務流程和手段、供應來源即證據獲取路徑等加以改造,最終在為當事人提供價值方面有更好的業績表現,并且推進此種創新社會化,開辟新的市場,實現組織結構的升級。筆者認為,相較于選擇和淘汰的理性,創新是沒有邊界的,因為選擇和淘汰是以現狀和邏輯為基礎的動作表征,而創新的本質是一種觀念,表現為對固有對象和屬性之外的“空地”開發。例如,公證應當超越現有業務范疇,超前于社會現狀,在“法無禁止”領域研發新的法律服務——“應將非證業務作為公證本源業務的配套輸出,不宜分離”⑧《第一屆拉丁鷹公證文化節發言集錦》第八部分:《非證業務的正當性與可行性》,《拉丁鷹》2014年第4期。等論斷容易阻礙創新。創新具有顛覆性,是有別于常規思路的理想化增改,這是公證固有要素改造和新要素發掘的根本力量。如果說選擇和淘汰是基本方法論范疇內的公證現代化內涵,則創新是升級版的現代化內涵。
結構是指事物自身各種要素之間的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構成事物要素的數量比例、排列次序、結合方式和因發展而引起的變化⑨引自MBA智庫百科“結構”詞條。。公證是一項系統的事業,適于運用控制論的方法來概括其結構,即它是連接公證職業主體和社會需求端的“食物鏈”,是在制度安排下形成的這項事業運作規律的總稱,制度是結構依據。中國供給側改革是結構性危機下的制度改造⑩一遵、柯挺、劉曉峰、王昭、趙建:《中國供給側改革:夾縫中的制度重構》,載于2015年12月22日騰訊財經網:http://finance.qq.com/a/20151222/024910.htm。,公證現代化亦需要經歷一場“來自頂層設計的重構”?《人民日報》專訪文章:《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二版整版,2016年1月4日。,然而這一終極目標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以對各結構要素的先行改造來逐步推進。公證的結構要素就是推動公證產生、變化和發展所必不可少的元素,是促進公證制度重構的動因——與靜態及定式概念化的元素有明顯的區分,其并不包括公證制度本身。
(一)公證法律服務策略
公證法律服務策略即公證在中長期發展戰略中明確其能提供的法律服務類別和形式,對服務內涵加以分解并就其外延作出要求或界定。目前,公證的基本法律服務策略是通過出具公證書滿足當事人特定活動需求,以有形的載體交換來完成其在法律服務供給側中的專業分工和角色表達;部分公證機構通過提供延伸法律服務、出具法律意見書、開展社會公益、實施社區普法、主持調解民事糾紛等方式豐富公證法律服務內涵和外延。由于我國公證機構發展狀況良莠不齊,所能提供的除出具公證書以外的法律服務內容不盡相同,故上述服務內容尚未在整體公證法律服務策略中得以統一表達。
(二)公證流程和方法
公證在開展法律服務過程中需要遵循系列程序安排并且充分運用所掌握的法律技術和其他技術,這就是公證的供給流程和方法,如審查程序、代書技巧。作為特定領域的活動組合,公證的流程和方法具有較強的專利性,它搭建出一條清晰的“生產線”并明確各節點經手人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執業者在這條線上能夠發揮有限的創造力。公證流程和方法的專利性一方面源于法律要求和授權,具有很強的可識別性和權威性,使之獲得社會的特別信任——被動信任;另一方面則是執業者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令當事人自愿選擇公證——主動信任。在現代化改造過程中,公證面臨如何加固主動信任、削減被動信任成分的問題。
(三)證據材料來源
公證法律服務是一項以審查為要領的法律價值判斷過程和結果的體現,審查需要以客體所關聯的對象存在為條件,這種對象包括必要的證據材料和當事人陳述等,審查結論則建立在公證人智識與之充分結合的基礎上。因此,有確切的證據材料來源便成為公證的生產條件,是支撐供給的必須結構要素。在包括現在的很長的歷史階段內,證據材料一般由當事人提供,其直接來源便是當事人,間接來源則是有對應材料出具權限的行政機關或其他職能部門。伴隨著此種被動模式愈加受到社會質疑以及越來越多的部門不再出具有關證明的趨勢,公證的這一結構要素不再適應需求。
(四)服務價值層次表達
供給側改革要求供給一方進行結構性改造,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有效的產出價值層次表達是這一要求的核心。同其他供給內容一樣,公證法律服務包含三個層次的價值:一是核心價值即為當事人帶來的基本利益和效用;二是基本形式即公證書等外觀性事物產出;三是附加價值即當事人通過公證得到的附加服務和利益。對公證法律服務價值層次表達這一要素的改造包括不斷強化服務質量滿足當事人基本需求、與時俱進改良公證書形式達到各方期望、輸出附加價值刺激新的需求。
(五)公證組織結構
根據《公證法》規定,公證機構是由被賦予國家證明身份的公證人及輔助工作人員共同組成的專業型組織,因此,從職責和專業分工的角度看,我國公證機構均屬職能型組織結構。但從職權和管理體制上看則會呈現不同的分類和特點:行政體制的公證機構身份和職權特征極為明顯,需要執行統一指揮和管理職能,主觀創造力和市場開拓能力較弱,屬集權式組織結構;自收自支事業體制下的公證機構擁有自律管理權限但仍需接受不同程度的垂直管理,屬分權式組織結構;合作制公證機構擁有自主管理權,其協作分明、管理權責清晰,屬協作型組織結構。不同分類下的公證組織結構的勞動力水平差異很大,供給能力也大相徑庭。國家賦予的公證人身份和組織結構職能確保公證形式產品即公證書有效流通,但組織結構能否擴充服務價值層次卻是由體制動力和活力決定的,固守疆土還是高瞻遠矚,取決于公證組織結構這一要素的改造成效。
供給側改革是從要素配置矯正和要素改造中尋找重構頂層設計的原理和經驗,在依據現實狀況并結合對未來趨勢的設想而作出的努力之上尋找問題的根源并最終經制度表達而實現新的常態化供給。作為供給側內容的公證,選擇、淘汰和創新的內涵如何轉化為其各結構要素改造策略是需要探討的問題。
(一)公證法律服務策略:創造組合型服務
動態系統和組織結構決策的核心就是產品和服務策略的升級。從歷史疊加和公眾選擇看,公證書是公證法律服務的基本載體,但不是公證法律服務的核心價值所在,因為它并不能滿足當事人基本利益,他們不需要特殊的公證紙張來裝裱院墻,也不會去欣賞排版規范的證詞,公證書只是一個工具,而且不是直接產出工具(直接產出工具是稅票、產權回執、管理部門審批結論等)。相反,代辦權證、金融事務代理等只能被冠以“延伸服務”的內容卻恰恰為當事人創造基礎效益,因為,一本全新的房產證或是放貸銀行匯入個人賬戶內的資金等承載確切權利或效果的物質表征才是其核心需求。故筆者認為,“出具公證書+配套代理(監督、檢驗)”才是公證的核心法律服務。
1.公證應該在“法無禁止”領域跨邏輯、超形式去研發新的服務,那些為了獲得公眾對核心業務的認知和支持而開展的免費服務應逐步被納入到供給目錄中,例如,咨詢、盡職調查應該成為公證法律服務的獨立類別而不僅僅被作為一種程序或手段,即公證完全可以應當事人委托而提供法律咨詢和盡職調查服務,咨詢回復和調查結果就是公證結論——它不以出具公證書為目的。
2.慣常所提的綜合性法律服務尚且處于對物理性添附的展望中,組合型服務則是在其基礎上的精細化排構,故公證的創造之路才剛開始,需要經歷和忍受無數“陣痛”。
(二)流程和方法:程序取舍與技術創新
1.公證人在法律生活領域扮演生產者和服務者角色,與司法居中發現和裁判性質不同,當公證實體結果產出效率因程序而打折之時就需要對程序進行合理改造。
2.公證技術是公證能力和水平的集成,表現為公證人對事實、文書所關聯的法律文化、法律概念、生活氛圍、商業市場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想象力,以及運用多種工具和手段對所獲得的材料和當事人陳述加以操作,改變其性質,添加新的功能在其之上,指揮和推動法律事實形成并對后續發展作出法律規劃,有經驗和發明之萃。因不同個案的情形和處理要領不一樣,每一項公證活動均要求一定的技術創新,這種創新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公證就會獲得來自當事人的完全的主動信任并轉化為產品和服務依賴。
3.程序和技術是公證同一供給要素上的兩種動態成分,應當不斷通過對二者的糾正和創新來促使融洽的相互狀態形成。
(三)證據材料來源:互聯網思維嫁接點
“以證換證”模式的詬病在于,它將公證需要對證據來源進行主動尋求的義務轉移到當事人身上,形成對當事人舉證責任的不合理擴充,故而引起諸多質疑,此種活動模式大大削減公證的技術含量,與親力親為的活動原則相悖。而綠色繼承等主動取證服務的動力就是對公證職能的還原。但在高速運轉的信息時代,當前的綠色繼承服務略顯不足,是需要“補短板”之所在,這是因為,隨著證據管理部門逐步不再提供有關材料,“上門取證”從方法上和效率上均已表現出很強的不適應性。為解決根本源頭負擔,公證需要探索開通向各類材料供應部門查詢信息的通道——這個過程極為艱難,因為公證很難給對方提供具體的“好處”,在信息決定成敗的今天,這是一種不對等的交換,即便數據、技術等“萬事俱備”,供應源的一句“憑什么”便可逆轉“東風”,公證只能低姿態追求融合,在獲取信息后想辦法回饋這些部門,例如研發能夠輔助其行使職能的法律服務,再如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成為各類信息管理部門的溝通橋梁,而最要重要的是,公證需要對包括這些信息在內的所有供給要素進行平臺化建設,當達到一定的供給規模時,就會獲得來自他方的主動的材料供應。這樣的改造過程與互聯網思維不謀而合,即(商業上的強勢者和弱勢者均應)低姿態追求融合,從碎片到平臺跨越。筆者始終堅持,互聯網思維的核心并非對技術的感知和運用,而是附著于新型渠道中的態度轉變,包含謙虛、合作、改變之義而并非所謂的“顛覆傳統”,公證現代化之路上互聯網思維最恰當的嫁接點或許就在于對證據來源這一結構要素的改造。
(四)服務價值層次表達:以附加服務激發潛在需求
人的欲望是無限的,公證法律服務的價值層次擴展理應永無止境。公證人身處廣博的法律世界,法的精神可以無限深入解讀、法的理論邊界可以無限擴展,正如伯科威茨所言,“法律不受任何限制”?[美]羅杰·伯科威茨著,田夫、徐麗麗譯:《科學的饋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頁。,公證法律服務的價值層次表達絕不應僅限于公證書出具以及簡單延伸服務開展所創造的基礎效用。不同社會構成的法律服務需求千差萬別,他們不會向服務主體主動表達具體需求,正如世界上從來沒有一項偉大的發明事先經過對消費者訪問、對市場需求調研。在微信產生之前,作為消費者的筆者從未期待過它,當其出現在面前,我們的潛在需求被激發,這種需求社會化,形成新的市場,生產者的附加價值表達便獲成功。公證發展到今天,已經具備提煉新附加服務概念的歷史積淀和現實能力,應當將“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宣傳語轉為“以發現隱性需求為驅動”的策略表達,希望或者主動提供給市場一些新的法律服務構想,并且將此種構想概念化,對其性能、用途、名稱、形式、當事人效益進行具體化表達,在此基礎上,公證可以實施概念營銷或直接根據概念創造相應的服務供給,讓那些被激發的潛在社會需求對此種供給給以證成。
(五)組織結構:從身份性壟斷到市場競爭的綜合轉變
供給側改革中的“去杠桿”指向組織結構運行規律的改造和去除,那些束縛創造力的管理要素需要被淘汰,那些不合事宜的運營模式應當通過創新來激發活力。公證機構和公證人是一種特殊的主體存在,它被國家賦予證明身份,同時又被允許進入市場提供服務。公證機構體制參差有別、發展狀況良莠不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公證組織結構對身份依賴過大,善于運用其作為公共服務組織的權力卻沒能完全融入市場行使其作為供給系統的權利。在身份庇護下,公證對特定領域有天然的壟斷優勢。供給側改革的創新內涵有推動個別主體的壟斷價值轉化為社會再生產的普遍價值之邏輯主線。在改革運動中,公證的身份壟斷優勢極有可能被瓜分至各類競爭主體那里,轉化為他們的供給動力。“身份”在高速變化的社會結構中是一種極為脆弱和被動的因素,它很容易被改造甚至被去除,所以,習慣被動而前的公證需要主動進入市場參與競爭并接受其他主體的沖擊,呼吁良久的“全面推進體制改革、弱化證明成分”不該再停留于理論層面。
在機械奉行成文法的中國,人們常從制度開始自上而下論證一項事業尤其是像公證這樣的專業性系統的改革,但“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制度問題實在不可能輕易解決。況且制度是對過往經驗的理性總結,是將多年積攢的普世價值、通常原理和方法標準化和規范化的結果,它傾注對未來的假設和期待,但仍是以總結為主的,具有天然的滯后性;從哲學上講,制度是各要素作用之下的被動型理智產品。因此,筆者認為,以對結構要素的選擇、創新和淘汰所帶來的系統效應倒逼公證制度重構是我們的正道。其前提是,根據民法基本原則及多以底線條款出現的《公證法》,制度已經賦予公證現代化以廣闊空間。
(責任編輯 趙海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