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佳飛
解構新經濟
來佳飛
當前我國正面臨著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轉型升級、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等挑戰,必須“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發展新經濟不僅是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也是浙江“更快一步”建設高水平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徑。可以說,未來區域的核心競爭力就在于新經濟的發展程度。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新經濟”首次被明確提出,“當前我國發展正處于這樣一個關鍵時期,必須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那么到底什么是“新經濟”。根據李克強總理的概括,新經濟的覆蓋面和內涵是很廣泛的,它涉及一、二、三產業,不僅僅是指三產中的“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和業態,也包括工業制造當中的智能制造、大規模的定制化生產等,還涉及到一產當中像有利于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股份合作制,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等等。具體來看,概括為以下幾方面產業特點:
一是高新技術產業成為產業主導。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后,最主要面臨的問題就是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新經濟可謂是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內容,這其中又以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經濟、智能制造、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高新技術產業已是當前增長最具活力、潛力最大的產業部門,呈現穩步上升趨勢。
二是傳統產業通過技術改造、生產向產業鏈兩端延伸實現產業升級。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服裝、小商品制造業等呈現增長放緩甚至下行的態勢,特別是利潤率不斷降低,這就需要企業不斷進行技術改造,通過“機器換人”、生產流程再造等方式不斷提升勞動生產率。同時,紡織業、服裝產業等傳統產業不斷向設計、銷售兩端延伸,一方面針對不同客戶特定化的需求增加設計服務,另一方面,利用互聯網銷售等新的運營方式不斷開拓市場。
三是落后產業的淘汰與轉移。鋼鐵、水泥、煤炭等過剩產業去產能是我國“十三五”期間的重要任務之一,當前通過破產清算、兼并重組等方式正在全面實施去產能戰略。以浙江鋼鐵行業去產能為例,浙江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實施差別化土地使用稅、電價、水價等政策,倒逼超標產能有序退出。到今年上半年,浙江已完成國家下達303萬噸壓減產能計劃,11家壓減產能企業設備全部封存,1.3萬名職工全部分流安置。通過“騰籠換鳥”,給新業態、新產業騰出廣闊發展空間。
四是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創新發展。隨著從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變,服務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越來越大。養老、醫療、衛生、旅游等傳統服務業不斷升級改造,呈現新的發展形態。以金融業為例,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新金融是經濟的重要先鋒力量,為產業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可見,新經濟并不是產業分類概念,也不局限于制造業或者服務業,在一二三產業當中均有分布,代表著產業向高端化發展的進程。一言以蔽之,新經濟泛指一切有利于勞動生產率提升和人民福祉提高的新產業形態,是引領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也正因為近年來新經濟的加速發展,才得以在當前經濟增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仍然保持較低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實現就業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穩步提升。
早在美國定義“新經濟”概念的時候就指出,新經濟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經濟現象,當時“新經濟”的運行受到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影響。而當前我國推進的新經濟發展已經深受第四次工業革命影響,其產業的發展方向和運行特征也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從信息技術到人工智能,新經濟也已轉變為以人工智能和綠色技術為核心,致力于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的經濟現象,其運行特征突出表現為:
更加注重綠色發展理念。隨著我國資源瓶頸問題的凸顯,以及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災害的增多,綠色發展、低碳發展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核心理念。將生態文明不僅僅當做一項任務,更是當做一項資產來抓,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通過綠色技術創新,真正實現經濟增長與碳排放的“脫鉤”。當前我國正在加快推進高碳排放、高污染行業的退出,加快低碳發展,推動生態創業、綠色創業、可持續創業,并加快制定一套完整的綠色發展制度體系和考核評價體系。
更加注重創新發展。新經濟的發展中創新是主要驅動力,這里強調三個方面。一是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新經濟發展時代的重中之重,科技創新要把握世界科技發展趨勢,力爭在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大數據、云計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在新能源、綠色經濟、低碳技術等環保產業,在生命科學、生物技術等生物制造和健康產業,在高端制造業、軍工制造、傳統制造業技術提升等發展領域內實現技術的創新突破。二是模式創新,以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契機,促進分享經濟、個性定制等新模式的發展。分享經濟是新時代的潮流,也是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智慧出行、房屋分享、知識分享、共享金融等領域內均已出現了分享經濟的“獨角獸”企業,隨著分享經濟的深入發展,必然會有更多的新經濟模式出現,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三是管理創新。新經濟的管理模式從過去集權制向更為扁平的管理團隊轉變,要培養企業員工的狼性,促進員工主動創新的能動力。要加快供應鏈的改造,對顧客的需求做出更快速的反應。
更加重視人才作用。在我國外貿經濟發展的初期,主要發揮了廉價勞動力的優勢,但未來勞動力的競爭顯然已經不能依靠數量取勝,而應是人才質量的競爭。沒有人才隊伍作為后盾,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發揮現有人才的能動性,建立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打通人才流動、使用、發揮作用中的體制機制障礙。要抓教育改革,特別是職業教育,深入貫徹和傳承工匠精神。要進一步推出政策吸引海外優秀人才的回歸和留住優秀人才。要充分發揮企業家群體的作用,特別是要激發民營企業家的活力,他們是未來創業創新的主體。
更加重視政策作用。政策可以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率。宏觀經濟政策,不管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不再只是單純的外部變量。當前大力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如適當提高財政赤字,加大先進產業的投資、高科技產業的稅收優惠,推動營改增的全面落實等。另一方面,貨幣政策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美聯儲的影響力可謂遍及全球,而我國央行的作用也越來越凸顯,從根據經濟形勢調整存貸款利率,到動用外匯儲備平抑人民幣匯率波動,對新經濟的發展均已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微觀經濟政策,針對新經濟的發展特點也亟需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發揮市場的作用,放松管制,創新監管,強化政府的服務功能。
雖然新經濟發展代表著人民福祉的提升,但并不能消滅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所有矛盾與問題。作為事物的雙重性,新經濟的發展也同樣面臨著相應的風險。
一是全球化風險。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經濟發展以來,全球更加融入到一個整體中,封閉發展不再可能。蝴蝶效應正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體現出來,國際社會的任何一個事件都有可能影響國內經濟社會的發展。事實上,國內企業的競爭已經不僅僅是區域內的競爭,更要面對全球的競爭。大量的海淘、海外代購充分說明,如果消費品不能滿足消費者的現有需求,那么消費者隨時都可以從國際上尋找到合適的產品,滿足自身的消費需求。
二是兩極化風險。美國在新經濟出現時就開始探討“數字鴻溝”的問題,認為互聯網信息流動的加快使得不同人群接受的信息量差距越來越大,“數字鴻溝”存在于城鄉、學歷、種族、性別、年齡等群體之中。我國由于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數字鴻溝”或許并沒有如美國嚴重,但財富越來越集中的現象也已經涌現。《中國家庭財富調查報告(2015)》日前發布,這份報告來自25個省份268個縣12000戶家庭的入戶訪問調查報告。《報告》顯示了中國家庭財富的兩個巨大差距,一是城鎮家庭和農村家庭的人均財富分別為208317元和64780元,差距達到3.22倍;二是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家庭人均財富分別為187793元和74513元,差距達到2.52倍,這其中投資,特別是房產和金融的投資是差距的主要來源。
三是新型壟斷產生的風險。美國新經濟發展以來,大公司的壟斷性進一步加強。技術創新者成為了壟斷者,獲取巨額財富,同時其所建立的平臺系統進一步提高了產業門檻,通過收購兼并,杜絕了后發者的追趕。以微軟的Windows系統為例,不管是上游的硬件支持商還是最終的消費者,都不得不接受其視窗定價。新經濟時代,可以說源頭創新一旦建立,就容易吸引各類軟硬件供應商一起搭建平臺,而這會進一步加劇它的領導地位。當前國內一批獨角獸企業正崛起并引領行業的發展,如電商領域的淘寶、出行領域的滴滴、互動領域的騰訊,一方面他們對行業發展和消費者的貢獻十分巨大,另一方面不得不看到的是,他們同樣正在潛移默化地消滅后來的競爭者,或許不久我們也將面臨新經濟反壟斷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