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激發民間資本參與熱情
汪燕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是國際公認的市場參與公共資源配置的最有效途徑之一。近年來,在政府大力推動下,全國各地陸續推出數萬億元的PPP示范項目,涵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領域。2014年,財政部發布第一批30個PPP示范項目,總投資1800億元。2015年,國家發改委發布1043個PPP項目,總投資1.97萬億元。同年,浙江省分兩批發布181個PPP項目,總投資5665億元,涉及交通、保障性住房、市政、環境治理、教育、養老、醫療等領域。
目前,從推廣運用的進展情況看,浙江PPP項目實際進度略低于預期。多數已簽約PPP項目是在建類項目,采用PPP模式的新建項目簽約率較低。同時,引入的社會資本大多也是國有企業,民間資本、私有企業等社會資本參與較少。
在對全省10000家重點企業PPP專項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目前全省民間資本參與PPP項目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僅有6.1%的企業有意愿參與,其中工業企業參與意愿相對高于服務業企業。此外,企業意愿參與PPP項目的領域主要以“資源環境”(77.6%)為主。
民間投資參與PPP項目熱情不高,涉及到多個方面的原因,包括PPP模式的制度不健全、機制不成熟和市場準入政策等。去年以來,各地政府在推動PPP發展,特別是PPP項目的推介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民間資本參與PPP項目的熱情依然沒有被點燃。調研發現,民營企業參與PPP項目意愿較低,主要存在“事難成、門難進、錢難賺”等問題。
首先,法律制度的完善與否對PPP項目的有效實施運行至關重要。目前由財政部主導的PPP法以及發改委堅持的特許經營法,兩者雖然在基本原則上相近,但在細節上仍存在不少相互沖突或界定不清晰的地方。同時,由于PPP項目周期長,地方政府可能在期內出現換人換屆等變數,民間資本擔憂“新官不理舊賬”“改變游戲規則”等情況。此外,PPP項目參與方眾多,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民間資本也面臨政出多門而無所適從等問題。
其次,一些地方對PPP項目設置較高條件,對民間投資形成擠出效應。例如,部分領域PPP項目設置的經營業績、資質條件等門檻過高,限制了民間資本進入,使PPP變成了政府與國有企業的合作。另外,部分項目明確要求民間資本和國企合作進入,民營企業家普遍感覺,和國企合作后自己的投資收益難以保障,不愿參與。
最后,缺乏合理回報也是民間資本參與PPP意愿不高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合作誠意,將PPP視為“甩包袱”的途徑,不愿拿出現金流有保證的優質項目。另外,一些項目的后續運營、維護和管理投入嚴重不足,導致相關項目盈利能力不強。另一方面,民間資本參與PPP模式成立項目公司后仍需要融資,目前一般商業銀行中長期信貸資金成本在7%左右,再加上交易費用和必要的回報率,收益率低于12%的投資項目對民間資本很難有吸引力。
要想有效激發民間資本參與PPP項目的積極性,首要任務是解決“事難成、門難進、錢難賺”等問題,讓民間資本在參與PPP項目過程中能夠“成得了事、進得了門、賺得了錢”。
成得了事,就是要提高PPP模式的運行效率。首先是要著力優化PPP模式的行政流程,讓多部門綜合施策形成合力,提升PPP模式的推進效率。其次是加快建立專業PPP項目管理機構,能夠獨立地進行PPP項目管理和咨詢服務,滿足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應用需求。
進得了門,就是要降低民間資本的準入門檻。在項目建設和經營管理方面,民營企業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優勢,鼓勵民間投資參與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等領域,應重點圍繞企業規模、資質、業績等方面,降低或消除對民營企業的不合理門檻,解決PPP項目中國企與民企的不公平競爭問題。同時,在專項建設基金申請、政策性銀行貸款、財政資金補助等方面,適當給予民營企業傾斜。
賺得了錢,就是要保障民間資本的合理收益。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和保障作用,通過參股、設立支持基金引領社會資本、運營商等參與PPP項目。另一方面可以采取靈活的彈性PPP項目產品或服務定價,明確財政資金對不同類型PPP項目產品或服務的補貼或購買方式,保障社會資本的正常投資收益。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經濟》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