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持續提速
浙江戰略性新興產業呈現良好態勢,經濟增長、結構調整和改革創新有序推進,推動全省逐步駛入“增長中高速、質量中高端”的軌道
上半年,浙江戰略性新興產業呈現良好態勢,各項主要指標增長快于規上工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市場運行相對穩定,經濟增長、結構調整和改革創新有序推進,推動全省逐步駛入“增長中高速、質量中高端”的軌道。
上半年,浙江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為8.7%,邁上新臺階,高于規上工業的平均增幅,也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增加值和銷售產值增幅分別比規上工業高2個和2.5個百分點,浙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優于規上工業,對整個工業經濟的平穩運行起著重要促進作用。在前六個月中,有三個月的單月增幅超過9%,上升勢頭強勁,與去年不斷放緩的走勢形成對比,經濟下行壓力逐步緩解。
結構調整成效逐步顯現。數據顯示,浙江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逐年提高,今年依然保持了這一增勢。6月,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達到23.2%,較去年同期提高0.4個百分點,同時也高于當月累計占比0.2個百分點,說明產業份額仍在逐月提升。上半年,浙江戰略性新興產業對規上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9%,較一季度提高0.6個百分點,拉動規上工業增長1.9個百分點,帶動效應不斷增強。在產業結構內部,生產要素不斷向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新興領域集聚,逐步形成若干個浙江特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推進有力。
產業提質增效快速推進。1-5月,浙江戰略性新興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增幅保持在5%左右,較規上工業平均水平高2.8個百分點;利潤總額422億元,同比增長14.9%,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提升至7.8%,比規上工業高1.5個百分點。今年以來,利潤總額和利稅總額均保持高位增長,高于增加值8.4%的增幅,也高于銷售產值6.1%的增幅,這表明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產生的利潤仍在提高,增長后勁足,發展質量將繼續改善。同時,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得到有效落實,戰新產成品存貨1-5月同比增長0.8%,較一季度下降了1.2個百分點;三項費用增幅7.4%,較一季度回落2個百分點,其中財務費用降幅明顯,較去年同期下降了10.1%。生物、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物聯網等既具有戰略意義又符合轉型升級需求的產業利潤增長率分別為34.7%、32.9%、20.3%和15.6%,重點產業領域的效率效益均有所提升。
內銷市場表現積極穩健。目前,浙江戰略性新興產業銷售市場表現穩定,近幾個月來銷售產值平緩回升,其中內銷拉動成為主要動力和保障。上半年,內銷產值達到5759億元,占銷售產值份額超過八成。1-3月、1-4月、1-5月、1-6月內銷產值增幅分別為6.2%、6.5%、6.6%、7.3%,均高于相應的銷售產值增幅,更高于出口交貨值2個百分點以上。上半年內銷產值對銷售產值增長貢獻率為90.8%,6月內銷產值貢獻率更是高達95.3%,對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銷售市場的穩增長意義重大。
分地區看,上半年浙江11個設區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有以下特點:一是各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差異較大。占比最高的是舟山市,達到40.3%,其次是嘉興市,占比38.2%;麗水、溫州兩市增加值占比較小,均不足10%。二是各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形勢普遍較好,增長協調。從生產情況看,11個地市增加值均有所提升,其中有7個地市增加值增幅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除金華和臺州外,其余9個地市增加值增幅高于5%;從銷售情況看,舟山、湖州和麗水三市增幅達到兩位數,衢州增幅為9.9%。三是各市產業結構正在積極轉變。上半年,有7個地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高于其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溫州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與其規上工業持平。其中,衢州和紹興兩市增速差較大,分別為7.4個百分點和4.5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各地經濟發展貢獻顯著。
分產業看,上半年浙江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也呈現出一些新變化:一是產業分化現象明顯。有5個產業發展較快,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物聯網產業、新能源汽車、海洋新興產業、新能源產業增加值增速均高于10%,其余4個產業則差距明顯,增幅不足6%;增加值增長最快的產業和最慢的產業差距達到14.5個百分點,銷售產值情況相似,增幅差超過20個百分點。二是九大產業發展與科技活動經費增長關系密切。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物聯網產業、新能源產業增加值增速位居前列,同時這三大產業科技活動經費也表現出高速增長態勢,1-5月增幅分別為76.4%、23.1%和19.9%,高于規上工業平均增幅9個百分點以上,科技投入增長與產業增長成正比,創新驅動效果較好。三是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三大產業領域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上半年,三大產業對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長貢獻率分別為28.2%、15.9%、13.3%,對全省發展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戰略性新興產業主營成本繼續增長,效益不利因素仍然存在。上半年,主營業務成本增長呈上升趨勢,1-5月增幅為3.9%,較一季度高0.3個百分點;同時,三項費用增長雖有回落,但仍保持中高速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開拓市場方面的壓力要大于其他產業。
基礎核心領域研發能力有待提升。浙江民營企業居多,企業規模小、產品層次低、自主研發能力弱等現象依舊存在,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些重點領域研發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企業獨自研發面臨諸多困難,這在新藥和高技術車研發等領域顯得尤為突出。
出口增長動力仍然不足。與其他指標的快速增長相比,出口交貨值增速略顯乏力,今年以來,出口交貨值增長一直在3%到5%的區間徘徊,當前浙江仍缺少國際型領軍企業,產品綜合性能與國外品牌仍有較大差距,同質化、低層次產品居多。
產業鏈發展薄弱環節較多。浙江新能源汽車、醫藥行業都缺少了強有力的產業鏈體系,上游配套設施的研發和制造都相對滯后,重點特色產業的打造困難重重。
從供給側改革著力,探路浙江發展新經濟。進入“十三五”時期,國家經濟發展已經處于深度調整階段,對科技創新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在原有模式下,浙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也遇到了同樣的瓶頸,這都傳遞著當前經濟發展的新思路,要從供給側結構調整發力,以創新驅動為抓手,打造產業經濟發展新引擎。一方面積極建設好配套的核心基礎設施,另一方面對于產能過剩針對性地采取“關、停、并、轉”等模式,加速產業領域的結構改革,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做大具有浙江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最終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快速成長,讓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浙江新經濟的排頭尖兵。
加強產品研發平臺和共性團隊建設。由于浙江企業低小散的現象明顯存在,而重點研發項目對資金和人才需求都很大,僅靠幾家企業的力量無法實現自主技術的創新和突破。因此,一方面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創建若干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高校院所之間共同合作的產學研大平臺,有針對性的選擇一些發展前景好但企業很難獨立完成的項目,把平臺做大做強,加快新產品的開發和成果轉化;另一方面,對于研發難度大的核心基礎項目,招攬和組建一些國家級的技術團隊來做共性技術的研究,讓企業積極參與進來,共享研發技術,同時攤薄研發成本,力爭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鼓勵先進實干,采取先行補優模式。激勵企業的研發積極性和爭先意識,例如在制定產品相應標準的同時,實行階梯性獎勵,對于先達標的企業給予實質性的反饋獎勵,隨后達標的企業產品獎勵相應減少,到規定時間才達標的企業不獎勵,超過時間的需要處罰。倡導先行補優的政策出臺,既可以調動企業在產品研發和改革上的爭先創優性,又增加了其他企業的抄襲成本,降低同質化競爭,更促進了這些優秀企業的再創新。
圍繞優勢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做優產業鏈。對于新能源汽車、生物、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物聯網等目前省內發展較熱的產業領域,應該抓住這個契機,強化產業鏈建設,提高本地配套率。例如當前浙江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起步較快,但電池基本靠省外進口,省內企業未能及時跟進。在加快產業鏈龍頭企業發展的同時,通過優勢產業引領上下游配套企業的發展將有利于形成浙江特色的產業體系。通過產業鏈的強化和延伸,將在促進整個產業結構調整和推動自主創新上發揮強有力的引領、集聚和輻射作用。
*本報告由省促新辦委托省統計局和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