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模
率先建立專業化碳匯交易中心的浙江訴求
周國模
在浙江省,率先建立專業化的碳匯交易中心,既能推動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低碳發展,又能促進低碳生態補償,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趨國際化、政治化并成為世界各國當今面臨的最重大挑戰之一,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和共同行動。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上作出了承諾,并積極探索通過市場化途徑進行減排的機制,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及深圳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發改辦氣候〔2011〕2601號)。同時承諾將于2017年啟動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碳匯尤其是森林碳匯兼具碳匯效應和非碳匯效應,作為碳信用市場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引起特別關注,浙江雖未進入首批7省(市)綜合性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但在碳匯研究、技術開發、交易政策研究與實踐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因此,在浙江省率先建立專業化的碳匯交易中心,既能推動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低碳發展,又能促進低碳生態補償,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碳匯及其經濟特征。碳匯是指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常見的表現形式有森林碳匯、草地碳匯、濕地碳匯和農田碳匯等。從經濟學看,碳匯具有稀缺性、公共性和外部性特征。森林碳匯作為一種資源具有稀缺性,表現在現有數量上存在稀缺,工業發展在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同時也造成了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從而加劇森林碳匯稀缺程度。森林生態系統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降低二氧化碳濃度的作用被整個人類所共有,滿足了消費的非競爭性、收益的非排他性和效用的非分割性等公共產品的標準,是一種準公共產品。森林碳匯具有外部性,無論森林的所有者或者經營者是否愿意,森林都會自動發生碳匯功能形成新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間,凈化環境,為社會主體提供額外效益,但是在政府沒有強行干預和產權明晰的條件下,森林的擁有者或者經營者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收益。
碳匯項目特征。《京都議定書》的生效產生了包括碳匯在內的碳信用市場,但進入碳信用市場交易的碳匯項目必須具有以下特征:(1)項目邊界。是指項目活動引起的碳吸收和碳排放的界限;泄漏則是指在項目邊界之外(地域范圍或時間范圍)發生的由于CDM造林再造林項目活動所導致增加的碳排放或碳吸收,包括正泄漏和負泄漏兩種。(2)基準線和額外性。基準線是指在沒有CDM碳匯項目情況下的碳吸收量。基線有兩個構成,一是預測沒有項目時土地利用的變化情況;二是預測項目生命期內在項目所選土地上碳儲存的變化。額外性是指項目所產生的碳匯相對于基準線情況下是額外的。額外性是CDM項目的關鍵問題。一是減少的氣體排放量或者增加的固碳量相對于任何沒有項目下發生的減少或增多是額外的;二是這些減少排放或者固碳的行為是額外的,具體包括技術額外性、資金額外性、投資額外性、環境額外性及政策額外性。基準線和額外性是確定碳匯項目能夠產生多少碳匯的關鍵所在,也是實施清潔發展機制林業碳匯項目的核心技術。(3)計入期的確定。CDM項目的計入期是指項目選定的、可由指定的經營實體加以核實的減排額的期限和起始日期即核證減排額的時間周期。(4)持久性與非持久性。碳匯項目是否具有持久性是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與林業項目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持久性是指碳被固定在植被中以后能夠保持的時間長度。不管是故意的還是一些非意愿的事件,如果導致項目產生的碳儲存流失,項目就缺乏持久性,即為非持久性。基于碳匯項目的上述特征,方法學研究與開發顯得至關重要。
為實現浙江省“十三五”時期高水平建成小康社會的規劃目標,完成國家下達的減排任務,并積極參與2017年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在浙江省沒有列入全國碳排放權綜合交易試點的前提下,應該發揮自身在碳匯研究與實踐方面的厚實基礎和獨特優勢,探索率先建立具有鮮明專業市場特征的碳匯交易中心。這既為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建設作出貢獻,也能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異軍突起,彰顯特色,走在前列,浙江省建立專業化的碳匯交易中心有需求、有基礎、有條件。
(一)森林碳匯需求日趨旺盛
國際國內需求態勢不斷增強。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國際社會積極探索市場化的減排機制,包括京都市場(強制市場)和非京都市場(志愿市場)在內的碳信用市場得到不斷發展。同時,通過林業活動增加森林碳匯應對氣候變化成為共同行動。表現在碳市場不斷推進過程中,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的碳匯市場也不斷引起關注,各國紛紛探索碳匯抵消機制,如,美國區域溫室氣體行動(RGGI)允許碳抵消額不超過3.3%,西部氣候倡議(WCI)和加州總量控制與交易體系允許碳抵消額不超過8%。瑞士排放交易體系規定碳抵消量不超過企業碳排放約束總量的8%。可見,不同交易體系碳匯抵消額度一般在3%-8%。根據英國梅普爾克羅夫特公司(Maplecroft)公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數據,中國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CO2超過60億噸,位居世界各國之首(2012年)。隨著國際氣候談判進程深入和我國自身減排承諾臨近,森林碳匯抵消碳減排政策逐漸突破。根據國際上不同交易體系3%-8%的碳抵消額度,全國可抵消1.8-4.8億噸CO2當量。同時,我國承諾在2017年基本完成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將覆蓋31個省市區的8大行業(電力、鋼鐵、水泥、化工、有色、石化、造紙、航空)1萬家企業,并將覆蓋每年約40-45億噸的碳排放,至少可抵消1.2-3.2億噸CO2當量。
浙江省供求潛力巨大。2015年浙江省人均GDP已達77644元,但減排壓力大,全省溫室氣體排放總量(2010年,不包括土地利用變化與林業)約為5億噸CO2當量,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超過9噸(浙江省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調研報告,2013)。根據國際上不同交易體系3%-8%的碳抵消額度,全省可抵消0.15-0.4億噸CO2當量。可見,森林碳匯需求潛力大。通過發展森林碳匯,探索通過市場機制實現森林生態效益價值的有效途徑,以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目標,是實現政府生態建設目標與社會各界實踐低碳發展訴求的有機結合。
(二)森林碳匯實踐基礎扎實
浙江省在碳匯實踐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不僅積累了經驗,而且碳匯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為建立專業化的碳匯交易中心奠定了扎實的實踐基礎。
碳匯基金和碳匯林發展成效明顯。全省設有浙江碳匯基金和多個專項基金,2008年和2010年分別建立中國綠色碳基金溫州專項和鄞州專項,成為全國第一個地級和縣級專項。2010年10月浙江碳匯基金成立,是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設立的第一個省級碳匯專項基金。此外還成立了中國綠色碳匯基金北侖專項和溫州碳匯基金瑞安專項等。碳匯基金的拓展有力地支撐了全省碳匯林建設,從2008年到2012年,臨安、寧波、溫州等地利用荒山荒地已種植了總計2萬多畝的“碳匯林”,也帶動了浙江其他縣市的碳匯林建設工作。
全國首個林業碳匯交易試點平臺成功運行。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是經國家林業局批準同意的全國首個林業碳匯交易試點平臺。2011年11月在全國林業碳匯交易試點啟動儀式上,10家企業簽約認購了首批14.8萬噸林業碳匯。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與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舉行“林業碳匯交易認購”簽約,是我國林業碳匯交易規范化運作的首創。2015年通過華東林交所和各地林權交易分中心,共成交林業碳匯交易項目104宗,成交總額為6675.55萬元。
全國碳匯林業試驗區和全球首個“竹林碳匯試驗示范區”落戶浙江。在浙江農林大學的技術和智力支撐下,2010年,臨安市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全國碳匯林業試驗區”。同時,參照有關國際規則,結合我國國情和林改后農戶分散經營森林的特點及現階段碳匯自愿交易的國內外政策和實踐經驗,以臨安市農戶森林經營為試點,研制并正式發布了全國首個森林經營碳匯交易體系,發布當天中國建設銀行浙江省分行通過華東林權交易所平臺,以每噸30元的價格購買近4000余噸臨安農戶森林經營碳匯,42戶農戶成為首批受益者。這是國內首個金融機構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踐行低碳生產、履行社會責任的自覺行動。2012年11月,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多哈大會上,安吉縣與國際竹藤組織、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浙江農林大學共同簽署了“竹林碳匯試驗示范區建設”的框架協議,成為全球第一個竹林可持續經營和竹產品儲碳計量和交易研究與試驗示范區項目。項目實施后,將通過對示范區竹林經營增匯和竹材產品固碳計量方法學的研究,建立試驗示范區,力爭開發出可以進行碳交易的竹林經營增匯項目和竹材產品固碳項目,為竹產區農民和竹加工企業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作出新的貢獻。
(三)森林碳匯研究與推廣走在前列
在森林碳匯研究領域,浙江省已經形成了以浙江農林大學為主體、華東林業勘察設計院、浙江省林業勘察設計院等單位協同的多學科研究群體和團隊,通過近20年的潛心研究,在森林生態系統碳匯計量與土壤碳匯、碳匯交易與政策等方面成果豐碩,尤其在竹林碳匯研究和林業碳匯方法學開發中走在前列,取得重大創新與突破,成果獲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研究形成了一整套森林增匯減排技術。目前,在國家發改委批準備案的CCER林業碳匯項目使用的4個方法學(碳匯造林項目方法學、森林經營碳匯項目方法學、竹子造林碳匯項目方法學和竹林經營碳匯項目方法學)中,《竹子造林碳匯項目方法學》和《竹林經營碳匯項目方法學》由浙江農林大學主持完成,同時,浙江農林大學利用《森林經營碳匯項目方法學》,與相關單位共同開展了“幫助林農可持續經營森林增匯、出售碳匯減排量增收”的研究,完成了“農戶森林經營碳匯交易體系”。2016年5月,《浙江省安吉縣竹林經營碳匯項目》順利通過中環聯合(北京)認證中心有限公司(CEC)的審核。這是自《竹林經營碳匯項目方法學》發布以來,全國第一個利用該方法學開發的竹林經營碳匯項目,并且正在申請進入VCS美國方法學體系,爭取與國際標準接軌。同時,浙江農林大學牽頭,建立了“浙江省森林生態系統碳循環與固碳減排重點實驗室”等相關平臺,擁有全國碳匯計量與監測資質,森林碳匯研究與推廣方面已經走在前列。
(一)以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建設為契機,組建專業化碳匯交易中心
“十三五”時期,浙江省明確把創新驅動列為首位戰略,規劃建設東起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西至浙江農林大學的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打造形成國際水準的創新共同體、國家級科技創新策源地、浙江轉型發展的主引擎。以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廓建設為契機,以“浙江省森林生態系統碳循環與固碳減排重點實驗室”和省級碳匯創新團隊為基礎,聯合華東林權交易所、金融機構和風險投資機構等,建立面向全國、以森林碳匯為主要對象的專業化碳匯交易中心,彌補我國現行碳交易市場中碳匯交易的“短板”,推動全國森林碳匯交易發展。碳匯交易中心的主要功能可以定位為:為碳匯交易試點提供平臺,為納入企業與金融機構提供各類碳匯金融創新服務,為機構和個人提供系統的碳中和服務、碳匯市場研究和建設、碳匯交易政策和機制研究等提供智力支持。
(二)促進碳匯實踐創新發展
做好頂層設計,制定全省碳匯林業發展規劃。浙江省屬于南方集體林區,碳匯供給潛力大,且經濟社會相對發達,減排壓力和碳匯需求潛力大。發展碳匯林業,既有利于完成全省的減排任務,也可以多方面籌集發展資金。在浙江省率先實現林業現代化過程中,碳匯林業發展恰逢其時。浙江省應將發展林業碳匯放到與工業減排同樣重要的位置,做好頂層設計,制訂碳匯林業發展的規劃、配套政策和管理辦法。
堅持創新發展,進一步提升林業碳匯研究水平。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的義務和責任,中國要參與全球公共產品供給特別是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提高制度性話語權,必須提升碳匯研究與推廣水平,浙江省在碳匯研究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但與國際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要以建立碳匯交易中心為契機,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做大做強現有碳匯研究平臺,加大林業碳匯科技投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理念,進一步提升林業碳匯計量監測、增匯樹種與技術、交易機制與政策保障等方面研究水平,繼續保持走在全國前列并跟蹤國際前沿,為推動我國碳匯林業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踐行開放發展,加快培養一批熟悉國際規則的碳匯研究與管理人才。創新碳匯和低碳發展急需一批熟悉國際規則、具備良好專業知識背景、出色交流能力與管理能力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建議政府設立專項人才資金,強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培養一批熟悉國際規則的林業碳匯管理和碳匯計量監測技術的專家隊伍,并依托碳匯交易中心平臺和現有相關平臺,加強碳匯和低碳理念、技術和政策機制等方面培訓與宣傳,不斷普及碳匯和低碳理念,提高公眾認知和實踐水平,推動浙江省碳匯和低碳實踐不斷向縱深發展,進而促進經濟社會低碳發展。
作者為浙江農林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