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 吳珺
關于建立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制度的思考
周琳 吳珺
以“互聯網+”為主線,根據《“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大數據行動綱要》,與各部門建立“制度共建,數據共享”的統計協作機制,研究參考“互聯網+”創業創新、協同制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等11項具體行動中的統計監測范圍、指標設置,相應設置和擴展統計監測范圍、指標
隨著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快速發展,全國各地涌現出眾多新興產業、新型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以下簡稱“三新”)。浙江作為全國經濟發展先行省份之一,較早領略了“三新”經濟的蓬勃發展。為真實、客觀反映和揭示新經濟發展的進程和成效,浙江探索開展了一些涉及“三新”的統計監測以及調查研究。現根據浙江的實踐就建立“三新”統計制度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議。
近年來,為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積極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浙江選擇了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經濟結構調整之路,把大力培育新興產業、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上升為重要戰略。2015年,省委省政府明確把加快發展信息經濟、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等七大產業作為當前和未來浙江重點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加速了新產業和新業態的成長。為做好新經濟發展統計服務,及時反映和揭示新經濟發展進程和成效,浙江省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統計監測。
開展電子商務統計試點。一是推算了不在庫個人賣家網上零售額;二是測算了電子商務相關行業增加值;三是研究探索了電子商務平臺商品和服務分類;四是實現了重點網上零售交易平臺數據報送,健全和完善電子商務行業統計;五是全省各地根據區域特色探索了電子商務統計研究。

▲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企業具有信息化、高新技術、勞動生產率較高、企業用人較少等特征,催生出大量小微企業。這對現有的統計能力是一個挑戰
研究建立主導、支柱產業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和工作機制。一是為認識和計量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等七大產業發展變化,分析產業經濟活動的復雜性以及與其它經濟活動的相關性,開展了七大產業統計監測評價體系研究。在理論探索、經驗借鑒、產業分析和統計實證的基礎上,經與相關部門、專家學者討論研究,制定了相應的統計分類目錄,建立了七個產業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統計監測制度。通過多部門合作,合理的測算與評估,取得有關產業在一定時期內經濟總體發展規模和水平,以及各經濟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新創造的價值之和,并按月度和年度提供相關監測、核算指標數據。二是適時開展了現代服務業發展等實證研究。對現代服務業進行了科學界定和行業分類,并對浙江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和主要特點進行全面描述,分析了浙江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影響因素,提出了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對策建議;為反映文化體制改革現狀,助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2012年建立了科學可行的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監測制度,開展了文化產業統計監測工作;為及時跟蹤體育產業發展狀況,制定了體育產業發展統計監測分類,監測體育產業發展規劃實施情況,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公眾提供體育產業統計數據;為反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狀況,從行業和行業統計匯總系數兩個方面確定了《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統計分類目錄(試行)》,開展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統計監測工作。
開展區域發展戰略統計監測。為加快推進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及時監測評估浙江海洋經濟發展運行情況,建立了浙江海洋經濟發展運行情況監測制度。監測的對象包括涉海法人單位和規模化個體經營戶等。監測的范圍主要為海洋產業、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和海洋相關產業。監測指標體系為:涉海法人單位主要產業活動、用海情況、生產經營情況、財務狀況、生產能力、主要原材料、生產設備、能源消耗、從業人員、信息化水平、科技活動情況、海島經濟、沿海產業集聚區基本情況,以及涉海企業景氣、涉海就業、濱海旅游等。另外,還建立了開發區(園區)循環經濟統計監測制度;建立了以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為發展載體的產城融合發展的集聚區統計監測制度;建立了“以新理念、新機制、新載體推進產業集聚、產業創新和產業升級”的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統計監測體系和評價辦法。
通過對各類新經濟發展現狀的考察分析研究,對“三新”屬性、特征有了一定的基本認識。同時,基于試點和探索,也發現了“三新”統計中存在的一些難點,以及現行統計制度方法中存在的一些缺失。
(一)“三新”的特點
“三新”的含義。“三新”是指新興產業、新型業態、新的商業模式,其核心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應用,以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等技術的重大創新與融合應用為代表,帶動了整個產業形態、生產形式、組織方式、商業模式等的深刻變革,強化了產業鏈不同環節之間以及不同產業鏈之間的互動關系,不斷的分化、融合、跨界、變異以及與信息技術的嫁接,產生出了一系列新模式和新業態。
“三新”企業具有跨界的特點。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和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變革,企業生產經營已經突破過去傳統的產品生產流通方式。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既有生產環節,又有研發、營銷等環節,構架生產和服務一體化經營模式,生產經營橫跨第二、第三產業,給統計上產業劃分、行業界定帶來一定困難。
“三新”企業規模小、數量多、變化快。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企業具有信息化、高新技術、勞動生產率較高、企業用人較少等特征,催生出大量小微企業。這對現有的統計能力是一個挑戰;在“三新”中,除新興產業單位相對穩定外,新業態特別是新商業模式的變換非常迅速,給統計的長期監測帶來困難。
(二)“三新”統計的難點
“三新”總規模不是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簡單疊加。由于“三新”的提法是分別從產業鏈角度、服務形態角度、營利模式角度對新經濟的描述,三者之間存在交集。因此,不能將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三者簡單相加得出“三新”總規模,這樣存在重復統計。
現行分專業的行業統計不適應“三新”的跨界特點。隨著“三新”的不斷發展,創新變革層出不窮,企業生產經營已經突破過去傳統的產品生產流通方式,生產經營橫跨第二、第三產業,給統計上產業劃分、行業界定帶來一定困難,比如“設計+制造”“設計+工程”“信息+物流”“總部+貿易+房屋租賃”等等。用唯一的行業代碼定義企業經營類型,進而納入某一個專業統計報表制度,雖然企業營業收入包含了企業全部生產經營成果,但業務總量指標會有一定疏忽。
中小企業抽樣方法無法充分滿足“三新”發展的統計要求。從小微企業角度來看,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眾多主體是小微企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在小微企業中反映最為充分。但是,現行統計報表制度中采用的中小企業抽樣調查整體設計還是有所不足,滿足“三新”統計發展需求。
目前的“三新”統計從制度設計層面來講,有“四上”全面調查和“四下”抽樣調查,理論上是覆蓋全面的,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目前GDP核算中不少行業選擇用部門指標推算,規模(限額)以下部分采用經濟普查比重推算(省市層面),造成圍繞GDP核算建立的各專業統計制度,特別是抽樣調查方案較為粗放,無法靈敏、客觀反映“三新”企業的發展。從統計操作層面看,主要有以下問題:
電子商務迅猛發展造成統計上對批發零售業相關指標統計困難。目前國家季度批發零售業增加值核算是依據批發零售業銷售額增長速度來進行推算。由于國家對網上經營的法律和監管制度還不完善,給批發零售業銷售額、零售額統計帶來一定困難。特別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網上交易(C2C),大部分交易主體是沒有工商登記注冊的個人,只需要身份證認證后,就可從事網上買賣行為,流動性大,辦公場所隱秘,日常統計調查中難以觀察和反映,造成批發零售業統計銷售額數據難以統計。
“互聯網+金融”類型企業由部門進行統計,但目前一行三會尚未做到全行業統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人才和資本是兩大關鍵要素。在地方大力推動“資智融合”發展的背景下,一批優質天使基金、股權投資、互聯網金融、財富管理機構快速集聚發展,但由于金融業增加值核算使用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等部門指標進行推算,而部門統計尚未覆蓋這類新興的系統外企業。
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行業單位統計報表制度沒有完全覆蓋。隨著“互聯網+益民服務”走向深入,互聯網在教育、衛生、養老領域融合發展,不斷推廣在線醫療衛生新模式,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目前僅覆蓋企業單位的統計報表制度難以適應“三新”統計工作的要求。
部門指標局限性難以滿足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統計的現實需求。目前國家在季度核算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主要采用鐵路運輸總周轉量、公路運輸總周轉量、水上運輸總周轉量、航空運輸總周轉量和郵政業務總量等五個指標增長速度進行加權推算。其中,公路運輸總周轉量增長速度主要用來推算占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比重最大的道路運輸業的情況,但是公路運輸總周轉量反映的是城市外部客貨運的情況,無法反映城市內部客貨運發展的實際。在“互聯網+”的今天,如UBER、滴滴、神州等互聯網運營服務搶占了不小的市場,個體化經營模式煥然一新。在這樣的新的模式下,依舊按照僅1000多個樣本量的交通部門調查獲得的公路運輸總周轉量來反映道路運輸業的情況已經難以滿足現實的需要。
建立“三新”統計制度,建議以“互聯網+”為主線,根據《“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大數據行動綱要》,與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商務部、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部門建立“制度共建,數據共享”的統計協作機制,研究參考“互聯網+”創業創新、協同制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等11項具體行動中的統計監測范圍、指標設置。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拓展、大數據行動逐步實施,將會拓展更多融合應用,統計監測范圍、指標也隨之相應擴展。
“三新”界定。以國家發展規劃編制或發展研究的任務內容為依據,確定需要監測的對象。“三新”是指新興產業、新型業態、新的商業模式,分別從產業鏈角度、行業形態角度、營利模式三個不同角度對新經濟的描述。從這樣的角度看,“三新”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與傳統產業相對應的,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伴隨著工業化進程及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的持續發展,以現代知識、信息技術、先進管理手段和方法及組織形式等為依托而發展起來的知識、技術和信息密集型產業部門,包括向社會提供高新產品、高知識和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滿足更高層次精神享受的產業,既包括新興產業,也包括改造和升級后的傳統產業;二是生產與服務業正向相互領域滲透,并逐漸同其他產業領域相融合的產業形態;三是生產過程與服務過程、交易過程、創新過程以及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新模式。
“三新”的分類及行業界定。在現有統計條件下,通過對國民經濟行業類別的細分來確定“三新”的分類,可以參照整合戰略新興產業、旅游產業、金融產業、現代服務業等分類和行業界定。從寬泛的標準劃分可以是:第一產業:農、林、牧、漁服務業(05);第二產業:制造業(按C類中的戰略性新興行業比重認定),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供應業(44)(不含生產),建筑業中的建筑安裝業(49),建筑裝飾業(501)和提供施工設備服務(503);第三產業:航空運輸業(56),管道運輸業(57),運輸代理業(582),倉儲業(59),快遞服務(602),信息傳輸、軟件服務和信息技術服務業(I),金融業(J),房地產業(K),商務服務業(72),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M),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77),教育(P),衛生和社會工作(Q),文化、體育和娛樂業(R),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S)。需要指出的是,“三新”的概念應該是動態變化的,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信息和技術改進而不斷完善,逐漸淘汰一些相對落后的行業,吸收進來一些新興的行業。因此,“三新”的行業分類也是個動態變化和不斷完善的過程。
“三新”的監測指標。建議與現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相銜接,以增加值指標為核心,重點關注總產出指標。
制定“三新”測算方案。主要從現行國民經濟行業統計、各類普查及相關部門的統計、財務等行政記錄資料基礎上按界定的行業和企業范圍,歸類整理相關的主要指標數據;對常規統計難以反映的“三新”領域配套開展相關的專項調查,通過典型調查、抽樣調查等取得各行業中產業企業有關數據。對于較為特殊的金融業,建議補充定期報表制度,把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互聯網金融等廣泛關注的企業納入統計視野。對于范圍廣、變化快的其他規模(限額)以下“三新”單位建議通過工商、稅務資料進行推算。
通過行業法、企業法建立“三新”統計單位名錄庫。行業分布主要集中在:制造業中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通用設備制造和專用設備制造業中的部分行業;建筑安裝業中電子工程安裝、智能化安裝施工、通信線路和設備安裝部分;批發和零售業中互聯網零售;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中的快遞服務;全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中小額貸款公司、證券市場服務、期貨市場服務、資本投資服務、其他金融業。對于其他大類中與互聯網相結合的單位,建議根據企業法界定,在名錄庫中設置“互聯網+”字段標識,建立全面完整的“三新”統計單位名錄庫。
“三新”數據與GDP數據的匹配問題。開展“三新”統計監測,增加值以及占GDP的比重是重要統計指標。但由于種種原因,季度GDP測算多數行業利用統計和部門的速度進行推算,必然會與直接按收入法從企業財務報表計算得到的增加值數據產生測算方法上的偏差。建議由核算部門牽頭“三新”數據的測算,保證與GDP數據的匹配。
監測的組織架構。從浙江開展各類產業監測情況看,把部門對企業生產經營業務情況熟悉的優勢和統計部門數據采集、測算優勢相結合,是產業統計監測制度迅速出臺,并得到廣泛好評的關鍵。為此建議,對“三新”統計通過與部門協作,建立“制度共建,數據共享”的統計利益共同體,充分發揮部門統計的作用。
作者單位:浙江省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