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江
·首席論衡·
信息傳播機制是基礎
王寧江
“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是社會信用體系有效運行的核心機制。實施這一機制,一方面,需要有政策、法規和制度的保障;另一方面,還需要在全社會建立起良好的信用信息傳播機制,確保實施獎懲有依據、有基礎,以事實和數據說話,而非空穴來風、紙上談兵。
以實踐的視角,借鑒新聞學關于信息傳播思路,從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傳播主體、傳播形式等方面,分析整理一下健全良好的信用信息傳播機制應關注的幾個環節,以便從業者“補短板”、找差距、尋對策。
首先,需要傳播的信用信息內容有哪些。這里分三個層面分析,一是原始的信用信息記錄;二是整合后的信用信息;三是加工后的信用信息產品。關于原始信用信息記錄,無論這部分記錄來自互聯網、交易或金融,還是來自國家機關、公用事業單位,在大數據時代,這部分記錄必須是數據化的,要符合標準規范要求,出錯率可控、更新及時、可二次加工。說到此,想必所有的樂觀主義者會倒吸一口冷氣。確實,目前的現狀是,大量的特定信息歸集單位,無論是政府背景的或市場背景的,均面臨拿不到數據、或者拿到的數據質量不可控等窘境。原始信息記錄是傳播機制的源頭和基礎,這一問題回避不得。只能以時間換空間,加快推進原始信息的數據化進程。關于信用信息整合,這里又將涉及第二個難點,那就是頭痛的數據清洗、比對等問題。在北京參加信用標準化體系構架的討論中,筆者多次呼吁,要建立信用信息的數據質量標準體系,也就是這層意思。所幸的是,國家推出了統一信用代碼制度的改革,為信用信息整合掃清了“行行出代碼”的障礙,避免了很多無效的數據整合工作。本文所指整合僅僅是物理性質的整合、原汁原味的整合,未考慮模型或其他。有幾個整合方案供參考,譬如,在主體維度,可按照統一信用代碼整合形成主體的信用記錄檔案;在信息來源維度,通過目錄體系建設,構建信息分類和代碼清單,猶如走進數據圖書館,有個索引指路牌。關于信用信息產品,主要是指信用數據通過模型被挖掘、被加工,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信用產品,這個階段,數據價值開始冪次增長。
其次,信用信息傳播可借助的媒介有哪些。第一個想到的是傳統的新聞媒介,包括報刊、書籍、電視、電臺等等。第二個是互聯網網站,這是目前較為普遍和成熟的途徑,網站既是形象展示窗口,也是服務窗口,是當前信用信息傳播媒介的主戰場之一。第三個是移動互聯網,之所以單獨提出,是因為當前,無論是國際、國內傳統的評級公司、征信機構,還有金融征信中心、公共信用信息服務機構等,對于移動互聯網作為信息傳播媒介的投入不夠。恰恰是,非核心層的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的征信公司,快速地借助移動互聯網媒介占領信用服務市場,市面上大量的App和微信訂閱服務均是由大數據公司投放的。第四個是信用服務機構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自身也是重要的信用信息傳播媒介,而且是專業級的傳播媒介,做強這一媒介是行業義不容辭的責任,總的感覺,這塊還是很薄弱的。
第三,信用信息的傳播主體會有哪些。按照信用信息流分類,有四個層面的主體:一是信用信息的“主人”,通俗地講,是“誰”的信用信息記錄,“誰”就是潛在的信息傳播者;二是信用信息的記錄者,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信用信息相對人記錄了信息,意味著“他”也可以合法的傳播信息,當然,不能隨意篡改、捏造信息;三是信用信息的加工者,按照大數據、工業生產理念,結合信用服務行業特征,數據的加工者可以是信用服務機構和從業者,也可以是大數據工廠,他們加工了信息,意味著將可以提供各類信用信息服務;四是信用信息的使用者,信息在應用階段,使用者成了知情者,于是,這部分主體也有了再次傳播的可能。
第四,信息傳播形式,無論是哪一個傳播主體,還是何種傳播媒介,依法公開是最有效的信息傳播方式,信息共享也可以理解為是信息依法公開的一種手段。公共機構應當盡可能的公開信息,以便市場化的信用服務機構能便捷地獲取,開辟信用信息傳播的“第二戰場”。信用聯合獎懲機制發揮作用的關鍵在于信息公開,如果沒有公開,所謂信用信息的記錄、整合、加工等努力都是“自娛自樂”。“把信用展示在陽光下”作為本文結尾。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省信用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