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垚
蘇南調研印象三則
許垚
蘇南發展的實踐表明,一個地區的市場化水平不能以政府作用的強弱作為標準,發展離不開地方政府的強力推動,地方政府強勢作用不能限制市場的充分作用
江蘇GDP去年增長8.5%,今年一季度增長8.3%。作為7萬億元經濟體量的大省,為啥增速還這么快?江蘇的區域創新能力連續7年被評為全國第一,其訣竅在哪里?蘇南模式的“強勢政府”如何與市場化競爭保持共振?懷著這些好奇心,筆者隨調研組赴蘇州、無錫、昆山、江陰調研,現將一些直觀感受記述如下。
蘇北經濟增速連續十年高于全國和江蘇全省平均水平。與浙江“七山一水兩分田”相反,江蘇平原面積占全省的70%以上,比例居于全國各省首位,發展縱深廣闊,近年來江蘇大力實施蘇北振興、蘇中崛起工程,“十二五”期間蘇北地區(含徐州、連云港、淮安、鹽城、宿遷五市)生產總值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連續十年高于全國和江蘇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29774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18元)提高到2015年的55127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127元)。今年一季度蘇北工業投資已超過蘇南,蘇中、蘇北經濟總量對全省貢獻率接近50%,連淮揚鎮鐵路、連云港航道工程等一大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加速推進,推動淮海經濟區和淮河生態經濟帶規劃建設打造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并嫁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強化連云港、徐州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東方起始區域重要節點城市的支持作用。而浙江顯然沒有這樣的“體質”條件,作為后發地區的衢州、麗水都屬于重點生態保護區,不適合高強度大規模開發。
從經濟增速看,蘇南近年來同樣進入了“新常態”。以蘇南“領頭羊”蘇州為例,2013年結束過去連續長達16年的兩位數增長,到2015年增長7.5%,今年下行壓力不減,1-4月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9%、出口下降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1%。而居于蘇南第二把交椅的無錫,經濟增速放緩趨勢更為明顯,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1%,今年1-4月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3.6%、投資增長5.6%、出口下降7.9%、限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2%。作為14500億元體量的蘇州、8500億元體量的無錫,同樣面臨著經濟增速的“自然回落”;昆山這樣的地方開發強度已經超過30%,發展空間約束日趨緊迫。
今年以來蘇南房地產對穩增長的貢獻較大。蘇南以實業著稱,而房地產的支撐同樣不容小覷,一季度蘇州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28.6%,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37.3%,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175.1%,房地產及相關行業占全市一季度稅收增量的75%。印象最深刻的是蘇州誠品書店,由臺灣引進,看似做書店,實則是以文化綜合體出現的一種房地產模式,誠品蘇州項目最先面世的是誠品居所,房價最低40000元/平方米,這對于浙江處置大量的商業地產也是一種有益的啟示,誠品書店已經成為蘇州一張新的文化生活名片。
高端“實戰類”人才招引力度大。與蘇南同志座談中,動輒千人計劃、諾獎獲得者,而且主要是著力于招引實戰應用類人才,這實際上也與江蘇特別強調“四個對接”(科技與經濟對接、創新成果與產業發展對接、創新項目與現實生產力對接、創新勞動與利益收入對接)的導向相一致。江蘇引進的國家千人計劃創業類人才占全國的1/3,蘇州“國千”累計達到187人,其中創業類人才107人,居全國城市首位。蘇州工業園區提出“服務比政策更重要”,強調的是“一名千人計劃專家,引來一批專業人才、帶來一批高端技術、形成一套管理經驗”的“雁陣效應”。“國千計劃”獲得者、蘇州晶湛半導體總裁程凱離開了生活十年的歐洲,園區為他提供從啟動資金到小孩讀書一條龍“全、專、快”服務,歸國兩年后就在世界上首次將200毫米硅襯底上氮化鎵高壓電力電子材料實現產業化生產。在無錫,當地全力實施“太湖人才”計劃,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引進了諾貝爾獎得主托馬斯·聚德霍夫博士落戶無錫新區與無錫點亮科技合作投資設立博弈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蘇普萊醫藥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攜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米歇爾合作建立“哈特穆特·米歇爾”生物醫藥研究院。
高新技術企業規模大、占比高、投資增速快。2015年江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首次超過6萬億元,較2010年翻一番,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高達40.1%,而蘇州這一比重高達46%,無錫為45%。在蘇南投資增速放慢的背景下,高新技術產業投資一馬當先,以蘇州為例,今年1-4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僅增長3.9%,而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速高達26%,新型平板顯示、智能電網和物聯網、生物技術和新醫藥投資分別增長72%、70.5%和26.4%。
創新平臺氣度非凡。上個世紀末開始蘇南人抓住了發展開放型經濟的機遇,積極引進和利用外資,最為突出的是建立以國家級開發區為領頭的各種類型的開發區,近年來這些園區已經成為高端創新要素集聚的載體。目前蘇州擁有國家級開發區14家、省級開發區3家、綜合保稅區7家、保稅區(保稅港區)1家,已成為全國開放載體最為密集、功能最全、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蘇州工業園區的“高大上、白富美”視覺震撼強勁,百度創業中心、硅谷PNP等一批創新孵化器落戶,國家納米技術國際創新園、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等一批國家級創新工程加快推進,93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投資了154個項目,全區投資上億美元項目149個,其中10億美元以上項目7個。
產業新舊承接戰略清晰。昆山原本以生產傳統筆記本電腦著稱,但產能逐步向重慶等地轉移后,迅速抓住智能手機普及的契機,去年智能手機產量3008萬臺,出口100億美元,今年可望突破5000萬臺,迅速填補了筆記本電腦產能轉移產生的缺口。在產業結構升級上,昆山集中力量發展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集群,以此作為繼光電產業后的又一支柱產業,已設立并實際運作機器人和智能制造投貸聯動基金,目前已初成氣候,哈工大機器人、日本川崎、瑞士HOCOMA、德國徠斯等200多家機器人企業已落戶昆山。
蘇南政府在企業日常經營活動中的角色其實相當“弱勢”。蘇南地區某些地方也曾有過零地價吸引投資的時代,但時至今日,蘇南政策優惠比不上中西部地區,土地、勞動力、能源等要素價格高于中西部地區,其招商引資的成功關鍵靠的是良好的親商服務。無錫提出,在服務企業、服務項目的過程中真正做到無事不擾、有事必到、解決問題、樹信于民,這一點也在跟我們座談的蘇州圖森激光公司總裁那里得到印證,他們十余年來只找過科技局申報項目,工商稅務部門的負責人根本不認識。
蘇南政府強勢介入建園區、招大商、造大企。蘇南發展的實踐表明,一個地區的市場化水平不能以政府作用的強弱作為標準。發展離不開地方政府的強力推動,地方政府強勢作用不能限制市場的充分作用。關鍵是政府的強力著力在哪個方面,政府“有形之手”在哪里伸手。建園區,中央政府助力,蘇南政府以地方經濟“經紀人”面貌出現,搭建了兩大赫赫有名的平臺,一是蘇州工業園區,中國和新加坡政府合作的旗艦項目,二是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利用臺資約占全國的十分之一,其中的昆山國家級開發區板塊本是昆山人自費開發,做大后得到國家承認,成為兩岸產業合作的試驗區。招大商,通過一個個龍頭型企業的入駐,吸引了大批成長型中小企業紛至沓來補鏈、強鏈,形成高端產業集群,如蘇州極力打造的三大新興產業,納米技術應用產業已聚集企業350多家、生物醫藥產業已聚集企業700多家;云計算已聚集企業600多家,目標是在“十三五”末實現三大新興產業總產值超3000億元。造大企,江陰市先后制定并實施《關于推進全市資本運作工作的意見》《關于創新企業科技資本發展機制的實施意見》《關于鼓勵和支持企業“新三板”掛牌的若干意見》等政策,在企業上市不同階段給予規費減免、改制咨詢、現金獎勵等優惠,并把企業上市工作納入鎮(區)考核范圍。目前全市上市公司達36家,總市值突破2000億元,均居全國縣區首位。
蘇南政府以強勁的集體經濟和財政實力推進社會發展。蘇南強勢推進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有其傳統,該地以集體企業起家,村集體抽取部分企業利潤用于辦村養老院、道路等基礎設施。2015年無錫全市村年均集體收入超過700萬元,以筆者這次所見的華西村為甚,其成就有人評價為政企合一和集體主義的勝利。蘇南地區各級政府依靠其較為雄厚的政府財力加大公共財政的投入,在城鄉提供足夠數量的優質公共產品。自2003年起,蘇州就在全國率先進行了以城鄉低保、基本養老、醫療保險“三大并軌”為重點的制度探索。無錫圍繞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大力推進電力設施網、路橋通達網、公共交通網、有線寬帶網、信息服務網、飲水安全網、污水處理網“七網”的城鄉大接軌、大貫通。
作者為浙江省發改委綜合處副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