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凱 盧陽陽
借“G20峰會”打造“宜居之都”
王志凱 盧陽陽
“宜居”是指在特定生活范圍內,對其生存環境的一種認可。宜居之都建設最早出現在西方發達國家,是城市發展進入到一定階段后自發形成的需要。杭州自然環境優美,氣候宜人,空氣污染輕;經濟水平發展狀況良好,擁有較為完善的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城市交通便利,環境衛生狀況極佳;擁有良好的人文環境,不僅繼承和發揚文化傳統,堅持自身獨到的城市精神和機制,同時兼具開放和包容,支持文化的多元性,鼓勵不同文化之間相互交流……也因此,杭州是理想的宜居之地,每年數以萬計的海內外游客到杭州感受宜居之都之美。2015年,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發布的《2015年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中杭州以93.79分位居排行榜第二。
據以往G20峰會的舉辦經驗,其舉辦城市的居住環境會得到極大改進。盡管G20峰會只是短暫的一時,但由此帶來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人居環境、城市知名度等方面都將會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會成為杭州市民的永久性財富,具有提升杭州城市生活品質和居民幸福指數的作用。
G20峰會有利于文化的開放與包容。在全球化時代,人們常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其實就是說全球化并不是要丟棄民族和傳統的東西,不同地區和民族的文化和傳統可以開放包容發展。城市要有自己的獨特價值文化與傳承,對外來文化秉持開放和包容,并讓自己的文化為別人所接受,為別人所認同,這就是一種文化價值的世界輸出。杭州史上有“絲綢之府”的美譽,在唐中期之后,隨著海上絲綢之路興盛,杭州成為絲綢、茶葉、瓷器等出口商品的重要產地,遠銷至西域、東南亞、阿拉伯等地區。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新絲路戰略的實施,杭州以絲綢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產品、民俗風情、文化遺產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除了上述所講的絲綢、茶葉和瓷器,還有山水文化、佛教文化、良渚文化以及西湖、大運河等文化遺產。在繼承和挖掘杭州傳統文化寶貴財富的同時,要不斷豐富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G20峰會中許多參會國家處在“一帶一路”沿線,通過G20峰會可以讓更多的國家了解杭州;同時,加強對外來文化的開放與包容,也可以促進杭州文化為這些國家人民所接受、所認同,這也是杭州文化輸出的新方式。
G20峰會將促進杭州教育的國際化。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城市國際化程度逐步提高;相應,教育的國際化也成為教育發展的新趨勢。教育國際化要求,以培養國際型人才為導向來配置教育資源和要素。隨著杭州城市發展逐漸走向國際化,杭州教育也在不斷走向開放、包容、有序互動的國際化,不同階段受教育學生在越來越國際化的教育氛圍中獲得成長。推進教育國際化,在本土教育中引進國外先進的、多樣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促進杭州教育事業開放創新發展。近年來杭州通過本地學校與國外學校合作、教師到海外培訓、中外合作辦學、設立海外教育機構以及海外人才引進等方式,大力推進教育國際化。其中,人口流動尤其是國際人口流動,是衡量教育國際化程度的重要指標。目前,杭州的流動人口主要來自國內,常住外籍人口還不到2萬,來杭留學人數則更少,這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杭州的對外開放。G20峰會的召開,有助于提升杭州的國際影響力,從而吸引更多的外籍人口、留學生來杭州工作學習,推動杭州教育國際化發展。
借G20峰會契機,切實降低城市生活、生產成本。高昂的生產、生活成本,是許多城市發展過程中的棘手問題。根據2015年世界城市生活成本排行榜,上海、北京分別位居全球城市生活成本排行榜第六、七位,這也是北京、上海難以成為人們心目中“宜居”城市之選的原因。要成為一個理想的宜居城市,生活成本控制很重要。這其中,政府的作用至關重要。首先,要降低政府行政管理費用,縮減政府機構及相關工作人員。其次,要進一步簡政放權。政府不要做得太多,不要控制太多的資源,只有在相對自由規范的市場環境中,城市才能成為企業理想的經營之地和人們的“宜居”之地。第三,要降低企業和居民的稅收成本。盡管近期政府出臺了大量降低企業稅負政策,特別是營改增的全面擴圍,但同北歐等一些國家相比,我國企業與個人稅負依然很高,阻礙了國內需求的擴大。杭州要成為理想的“宜居”之都,需要繼續推進稅制改革,努力減輕企業和居民的生產、生活成本,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作者:王志凱,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盧陽陽,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