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彬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北大標點本《尚書正義》標點商榷
李慶彬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北大標點本《尚書正義》為重要的整理本之一,然其標點時有訛誤,今就相關問題進行商榷。
北大本《尚書正義》 標點 商榷
北大標點本《尚書正義》是《尚書》的重要整理本之一,分繁體本與簡體本兩種。其所整理的內容主要包括4個方面,即標點、文字處理、校勘以及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其中,標點為讀者閱讀《尚書正義》提供了莫大便利。然而,筆者在研讀繁體本時,發現其標點欠精審處亦有不少。今摘錄相關標點訛誤之例,加以訂正。
1.疏:鄭玄云:“‘俊德’,賢才兼人者。”[1](P31)
案:鄭玄釋經文“克明俊德”之義,不當于“俊德”二字標引號。
2.疏:又《異義》、歐陽、夏侯等以為九族者,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皆據“異姓有服”。[1](P31)
案:《五經異義疏證·九族》云:“今《禮》戴、《尚書》歐陽等說云九族乃異姓有屬者。”[2](P166)陳壽祺于“歐陽”下案云:“《尚書正義》云歐陽、夏侯等。”則歐陽、夏侯乃《異義》之內容,不當與《異義》并列,故“歐陽”上之頓號當刪除。又,“異姓有服”非引文,不當標引號。
3.疏:“既”、“已”義同,故訓“既”為已,經傳之言。“百姓”或指天下百姓,此下句乃有“黎民”,故知“百姓”即百官也。[1](P32)
案:首句訓“既”、“已”之義,故“經傳之言”于其無屬,當下屬,與“百姓或指天下百姓”為句。故此句標點當為:“既”、“已”義同,故訓“既”為已。經傳之言“百姓”,或指天下百姓。此下句乃有“黎民”,故知“百姓”即百官也。
4.疏:鄭、王以“方為放,謂放棄教命”。[1](P51)
案:《釋文》云:“方命,……徐云:‘鄭、王音放。’”[3](P144)孫星衍云:“馬、鄭俱以‘方’為放者,《漢書·傅喜傳》傅太后詔曰:‘放命圮族。’注:‘應劭曰:“放棄教令,毀其族類。”’又《朱博傳》曰:‘今傅晏放命圮族。’皆用此經文。是漢時俱讀方為放也。”[4](P27)據此,則鄭、王以“方”為放,“謂放棄教命”乃孔穎達語,不當為鄭、王之語。故此引號只當標在“方”字即可。
5.疏:教之以義,方使得事理之宜,故為義也。[1](P62)
案:義方謂合乎正義之道理,經傳習見。如《左傳·隱公三年》云:“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5](P1724)故此句當于“義方”下斷。
6.疏:徧告諸廟,廟用一牛,故鄭注:“彼云祖下及禰皆一牛也。”[1](P77)
案:上言“《王制》說巡守之禮云‘歸,格于祖禰,用特’”,檢《禮記·王制》此句鄭注云:“祖下及禰,皆一牛。”則“彼”正謂《王制》之言。“彼云”非鄭注原文,不當標入引號內。
7.疏:當在五刑而流放之,故知謂“不忍加刑,則流放之,若四兇”也。[1](P91)
案:“謂”為孔傳原文,當標入引號內。
8.經:夔曰:“于!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1](P95)
案:陸德明云:“于如字,或音烏而絕句者,非。”[3](P148)故此句當作“于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9.注:使我從心所欲而政以治,民動順上命,若草應風,是汝能明刑之美。[1](P110)
案:孔穎達云:“使我從心所欲而為政,以大治四方之民,如風之動草,惟汝用刑之美。”[1](P110)明“民”字上屬為句。
10.疏:《論語》美禹之功德云:“惡衣服,菲飲食,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1](P113)
案:《論語·泰伯》篇云:“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6](P2488)此文轉述《論語》之文,非引原文,不當標引號。
12.疏:以本性施于繒帛,故云“以五采施于五色”也。[1(]P144)
案:經云“以五彩彰施于五色”,孔傳云“以五彩明施于五色”,此“以五采施于五色”則非經傳之言明矣,故其不當標引號。
13.疏:郭璞云:“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氐,挏之令左右擊。止者,其椎名也。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刻,以木長一尺櫟之。籈者,其名也。”[1](P153)
案:柷是止樂之器,《隋書·音樂志》亦有記載:“一曰柷,如桶,方二尺八寸,中有椎柄,連底動之,令左右擊之,以節樂。”[7](P376)所言甚明,其首句標點當如《隋書》。又檢《爾雅·釋樂》,[8](P2602)郭璞注文當分開標,即郭璞云:“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氐挏之,令左右擊。止者,其椎名也。”“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刻,以木長一尺櫟之。籈者,其名也。”
14.疏:《漢書·食貨志》云“元龜距髯長尺二寸”,故以“尺二寸為大龜”。冠以“九江”,知“出九江水中”也。[1](P181)
案:此“尺二寸為大龜”及“出九江水中”,皆非孔傳原文,不當標引號。
15.疏:若周官六卿之治典,謂此也。[1](P221)
案:《周官》即《周禮》,故其當標書名號。《周禮·太宰》云:“太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一曰治典,……二曰教典,……三曰禮典,……四曰政典,……五曰刑典,……六曰事典,……”[9](P645)所言即此也。又,“若《周官》六卿之治典”乃孔傳原文,當標引號。
16.疏:孔以經序宜相附近,引之各冠其篇首。[1](P223)
案:此分言經文、序文,非偏指序文,故其不當連言之。
17.疏:鄭玄云:“鳴條,南夷地名。《孟子》云舜卒于鳴條,東夷之地,或云陳留平邱縣今有鳴條亭是也。”[1](P223)
案:鄭玄此注見于《史記·夏本紀》“桀走鳴條”,[10](P109)惟其言“南夷地名”,無“《孟子》云云”之語。《尚書今古文注疏》、[4](P567)《尚書后案》[11](P637)所采鄭注皆同《史記》,故引號當標至“南夷地名”止。
18.疏:《方言》云:“凡飲藥而毒東齊海岱間或謂之瞑,或謂之眩。”[1](P295)
案:“凡飲藥而毒”當以逗號斷開,其下乃此種情形所在東齊海岱地區之稱謂。
19.疏:此誓總戒眾軍,武王國在西偏,此師皆從西而來,故稱“西土”。[1](P326)
案:下三句言西土之意,首句與之不相關涉,當標為:此誓總戒眾軍。武王國在西偏,此師皆從西而來,故稱“西土”。
20.疏:名曰“鹿臺”,“鉅橋”則其義未聞。[1](P348)
案:據孔疏,商紂所積存之府倉名曰鹿臺、鉅橋。然鹿臺、鉅橋之義皆未聞知,非謂不知“鉅橋”之義。故此句當標為:名曰“鹿臺”、“鉅橋”,則其義未聞。
21.疏:所言三兆三易,必是三代異法,故傳以為夏殷周卜筮各以三代異法,三法并卜,法有一人,故三人也。[1](P374)
案:孔傳下“以”字原作“異”,作“異”,其后當斷句作“……故傳以為夏殷周卜筮各異。三代異法,……”。又,“夏殷周卜筮各異”為孔傳原文,當加引號。
22.疏:天意惟言當終文王之業,須征逆亂之賊,周公重兵慎戰,丁寧以勸民耳。[1](P413)
案:天乃“大”之訛,此句至“逆亂之賊”,文意已終。“周公重兵慎戰,丁寧以勸民耳”則概述本節文義,于上不屬,故“逆亂之賊”下當用句號斷開。
23.疏:所以必當誅四國者,我長思念之曰,天惟喪亡殷國者,若稼穡之夫,務去草也,天意既然,我何敢不終我壟畂也?[1](P416)
案:“天惟喪亡殷國者,……我何敢不終我壟畂也”乃“我長思念之曰”之內容,故此逗號當作冒號。
24.疏:《洛誥》云“王在新邑烝祭,王入太室裸”,則洛邑亦立宗廟,此不云“告廟”,亦從省文也。[1](P464)
案:檢《洛誥》,[1](P494)“王在新邑烝祭,王入太室裸”二句不相連,當分別標引號,即:《洛誥》云“王在新邑烝祭”,“王入太室裸”,則洛邑亦立宗廟,此不云“告廟”,亦從省文也。
25.疏:言“有方多士與殷多士”,則此二者非一人也。[1](P549)
案:“有方多士與殷多士”非經傳原文,不當標引號。
26.注:文王無所兼知于毀譽眾言,及眾刑獄,眾當所慎之事,惟慎擇有司牧夫而已。[1](P560)
案:孔疏云:“眾所當慎之事,文王亦不得知也。惟慎擇在朝有司、在外牧養民之夫。”[1](P560)據疏文有司、牧夫當并列,故“有司”下當標頓號。
27.疏:《周禮》:“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1](P589)
案:《周禮·幕人》鄭玄注云:“王出宮則有是事。在旁曰帷,在上曰幕。幕或在地,展陳于上。帷、幕皆以布為之。四合象宮室曰幄,王所居之帳也。鄭司農云:‘帟,平帳也。綬,組綬,所以系帷也。’玄謂帟,王在幕若幄中,坐上承塵。幄、帟皆以繒為之。凡四物者以綬連系焉。”[9](P676)據鄭玄所云,明帷、幕、幄、帟、綬為五物,故此句當標為:《周禮》:“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
28.疏:上天欲整齊于下民,使我為之令,我為天子整齊下民也。[1](P640)
案:經云“天齊于民,俾我”,孔傳云“天整齊于下民,使我為之”,皆言使我整齊下民。“令”即使也,“令我為天子”即“上天欲整齊于下民,使我為之”之意,故“令”當下屬為句。
29.疏:《說文》云:“冑,兜鍪也。”“兜鍪”,首鎧也。[1](P663)
案:檢《說文· 部》“兜”條:“兜鍪,首鎧也”。[12](P177)則“首鎧也”亦是《說文》內容,當標入引號內。
30.三十二年,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不可。”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伐鄭。[1](P663)
案:自“杞子自鄭使告于秦”至“使出師伐鄭”為《左傳·僖公三十二年》[5](P676)之內容,故其當標引號。
[1]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尚書正義(繁體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陳壽祺.五經異義疏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陸德明.經典釋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4]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2004.
[5]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M].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6]何晏集解.邢昺疏.論語注疏[M].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7]魏征.令狐德棻.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8]郭璞注.邢昺疏.爾雅注疏[M].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9]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M].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10]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4.
[11]王鳴盛.尚書后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1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李慶彬 男,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古文獻學專業在讀博士。
G255.1
3016-09-10;責編:徐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