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強、蔡 穎、汪斐然
(宿遷市統計局,江蘇 宿遷 223800)
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宿遷轉型發展
邵志強、蔡 穎、汪斐然
(宿遷市統計局,江蘇 宿遷 223800)
中國經濟在經歷近30年的高速增長后,供給側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已經嚴重影響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中央及時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文通過分析宿遷供給側基本情況、結構現狀,找出當前產業發展的短板,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出發,提出宿遷加快轉型發展,加快產業升級的路徑。
供給側、改革、轉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近兩位數的快速增長態勢,產品和服務的供給無論是總量還是品種都極大豐富,但長期的高速增長帶來的供給側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2015年11月10日,習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建市以來,宿遷實現了從農業化向工業化社會的過渡,經濟快速發展,但結構性矛盾逐步加劇,因此,要加快轉型發展步伐,順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
供給主要分為產品供給和服務供給,從產品供給來講,包括農業生產、工業生產和建筑業生產;從服務供給來講,主要交通運輸、批發零售、住宿餐飲、金融、教育、衛生等服務行業。
1.農業生產情況。2015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85.26億元,是1996年的4.2倍。其中農業286.00億元,林業18.03億元,牧業92.72億元,漁業76.23億元。農業中主要以糧食生產為主。2015年末,全市糧食種植面積577.3千公頃,糧食總產量386.63萬噸,是1996年的1.3倍。糧食畝產446公斤,較1996年提高21.7%。
2.工業生產情況。“十一五”以來,全市經濟邁入工業化發展階段,工業經濟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工業生產水平明顯提升。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3818億元,是2005年的19.5倍,是2010年的3.9倍。工業生產分布在41個行業大類,201個行業中類,581個行業小類。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快速發展,成為全市第六大行業,2015年實現產值240.30億元,較2010年增長21.4倍;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6.3%,較2010年提高5.2個百分點。傳統行業占比明顯下降。其中木材加工行業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14.0%,較2010年下降4.5個百分點;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占規模以上的比重為7.8%,較2010年下降5.6個百分點。
3.建筑業生產情況。截至2015年末,全市列統總承包和專業承包的建筑業企業有362家,全年完成建筑業總產值737億元,比2010年增長1.5倍。2015年,全市建筑業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積、竣工面積分別為6929萬平方米和3515.33萬平方米,分別是2010年的2.66倍和2.52倍,年均增長21.6%和20.3%。
4.服務供給情況。2015年,全市服務業實現增加值836.75億元,占GDP的比重達39.4%,較
2010年提高2.0個百分點。截至2015年末,全市服務業從業人員達82.7萬人,比2012年增加10.2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為29.4%,比2012年提高3.2個百分點。從總量來看,服務業行業中增加值占前三位的分別為批發零售業(21.4%)、房地產業(15.8%)、金融業(11.1%)。從發展速度看,“十二五”期間,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增加值累計增長150.6%,科學技術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增長148.2%,金融業增長143.4%。
5.供給結構已出現積極變化。近年來,全市積極適應“新常態”,供給側結構已出現積極變化,經濟增長新動能逐步增加。2015年,四大新興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70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10.1%。電子商務產業快速發展,全年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460億元、增長74.9%,拉動GDP增長0.8個百分點。全年完成快遞業務量2.79億件,完成快遞業務收入32.86億元。旅游業蓬勃發展,三臺山森林公園、洪澤湖濕地公園等一批龍頭旅游項目功能日益完善,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6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175.6億元。
從供給側改革的要求看,全市經濟結構性矛盾仍較突出,供給質量滯后于經濟發展要求、滯后于社會需求。
1.農業生產水平偏低。從農業現代化建設看,2014年,宿遷農業基本現代化綜合得分為74.5分,居全省末位,低于江蘇省平均水平3.6分,比最高的蘇州市低10.9分。2015年,全市農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為23377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僅相當于全省的60.3%,農業生產規模分散、品種布局混雜,產品商品化、品牌化程度偏低。
2.制造業產業層次仍然偏低。我市產業基礎薄弱,主導產業仍依靠傳統產業。2015年,全市居前五位的分別是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紡織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產值占全市的45.2%。大部分企業產品結構不優,特別是木材加工、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企業,產品大多處于價值鏈低端環節,附加值低、競爭力弱。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偏弱。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僅為0.78%,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企業比重不足20%,且國家級研發機構尚未實現零的突破。
3.建筑業發展水平低。全市現有資質以上的總專包建筑業企業362家,無總承包和專業承包特級資質企業,僅有總專包一級企業14家,占全部建筑業企業的3.9%;有建筑總專包二級資質企業81家,占全部建筑業企業的22.4%;建筑總專包三級資質及以下企業267家,占全部建筑企業的73.7%。
4.服務業供給不足。服務業總量小,占比低。2015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39.4%,比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分別低11.1個和9.2個百分點。從交通運輸行業看,全市沒有1個公路貨運企業年營業收入超6000萬元,集運輸、倉儲、裝卸等于一體的綜合物流企業全市只有3個,物流成本較高。從金融服務看,2015年末,全市銀行業貸款余額與GDP總量之間的關系為0.86∶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68個點,金融支撐經濟發展能力薄弱。從商務和科技服務供給看,2015年,全市商務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增加值占三產的比重分別為5.0%和0.7%。全年營業收入超過億元的商務服務業、科技服務業企業均為1個。從公共服務供給看,2014年,宿遷市現代教育發展水平指數67.3,全省最低;全市萬人擁有醫生數、萬人擁有床位數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5.1個和15.2個百分點,人均擁有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面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21平方米。
要順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牢牢把握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這一總體要求,處理好“兩個關系”,提升“三次產業”,抓好“四大舉措”,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伐,實現宿遷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升級。
1.理順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兩個關系
一是理順供給與需求的關系。2015年,全市人均GDP、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43853元和17342元,比全國分別低5498元和4624元,比江蘇省分別低44142元和12197元,并且宿遷市尚有66.29萬農村貧困人口,3個貧困集中連片區
域。作為欠發達的宿遷市,面臨優質量、擴總量的雙重要求,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需求側也很重要,需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發力,并且需求側發力要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結合,通過有效的投資需求來促進供給結構優化升級,通過激活消費需求、創造新的消費需求來引導供給結構調整。
二是理順市場與政府的關系。要充分發揮市場主導作用,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來引導企業提升產品質量、加強科技投入、拓寬服務領域。該淘汰的企業要堅決淘汰,該縮減的行業要堅決縮減。同時,要切實做好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在行政體制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價格機制改革等方面要逐步簡政放權。加強產業發展的前瞻性研究,避免形成新一輪的產能過剩,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
2.積極推進三大產業轉型升級
一是穩步實施農業現代化進程。農業供給側改革,要努力向現代化農業方向發展,圍繞“優質稻麥、高效水產、生態畜禽、綠色果蔬、精品花木”的“1+4”農業發展體系發展目標,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水平,走規模化、節約化、產業化、科技化道路,提高農產品品質、打造農產品品牌、延長農產品產業鏈,著力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
二是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明確產業定位,牢牢確立“食品飲料、紡織服裝、機電裝備、家居制造”四大特色產業和“智能家電、綠色建材、功能材料、智能電網”四大新興產業發展定位,各個縣區要圍繞“2+1”形成區域產業發展特色。要積極關注新產業發展方向,特別是國家“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互聯網+、能源改革、軍工、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等五大產業。實施消費品升級工程,積極引導相關行業,圍繞市場需求發展方向,抓住消費升級的發展機遇,通過消費品升級工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三是提升服務供給水平。服務業對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從宿遷來看,重點提升三個方面,即加快交通物流、現代金融、科技和商務服務等生產服務業發展,更好地服務于工業化進程;加快衛生、教育、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特別是農村公共服務是短板中的短板,擴大供給總量和質量;積極鼓勵“四眾”、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城市商業綜合體等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等新興服務業的發展,優化服務業發展結構。
3.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四大舉措
一是抓好招商引資。招商引資是增加有效投入,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速推進的根本抓手。要進一步優化招商方式,依托開發區(園區),繼續加大招商力度,提升招商引資工作的專業性。要明確招商重點,圍繞全市“雙新一特”產業發展重點、圍繞產業鏈中的薄弱環節、圍繞服務業發展中的短板開展招商引資工作,通過存量優化、增量帶動促進全市供給結構的優化。
二是抓好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依靠科技創新來推進。建議加大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專利保護制度,激發科技創新的活力;積極引導和推動民間科技創新投入,完善科技創新風險補償機制;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積極推動重點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引導企業及其科研人員運用新技術、研發新工藝、開發新產品,提高核心競爭力。
三抓好互聯網+行動。2015年,我國人均GDP已達7800美元,處于中上等收入水平,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升。當前,消費呈現新的特點,由線下向線上線下相結合轉變、由物質消費向服務型轉變、由從眾消費向個性體驗型轉變,要適應消費的發展趨勢,必須加快供給側與消費需求的對接,而互聯網正是兩者聯系的橋梁,積極推進互聯網+農業、工業、服務業行動,大力發展定制經濟、智能生產,提升供給的有效性。
四是抓好各項改革。要通過改革,提高經濟社會管理水平和效率,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促進民間投資,激發企業發展活力。從宿遷來看,在交通區位、資源稟賦等不具比較優勢的情況下,必須通過改革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要圍繞中央提出改革要求,結合實際,深入研究,打造宿遷改革新優勢,更大力度降低實體經濟經營成本、更大力度激活創業創新活力,更好地推進轉型升級。
(責任編輯:高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