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洪濤
(沈陽大學圖書館,遼寧沈陽110044)
數字時代高校圖書館人文精神省思
商洪濤
(沈陽大學圖書館,遼寧沈陽110044)
數字時代給高校圖書館建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如何在這樣的自由時代建構符合當代人文精神的具有引領、化育、服務功能的現代人才知識孵化器,給高校圖書館提出了較高要求。通過對現代人文精神的反思、批判、認知和解讀,為當代高校圖書館重塑人文精神指明了方向。
數字化高校圖書館人文精神
數字化是一種“生存工具、手段或生活樣式”狀態的描繪,它直接影響和最終追求的仍然離不開人的“生存”,因此生存依然是人類關注的核心。而人文精神則是一種超越形而下存在,或映射器物表層的廣泛涉及到精神領域、物質領域甚至信仰領域的統合意識概念,是對人類生存心理感受和形而上意識形態的整體描繪。如果說數字化實體構件鑄造了現代生活的“物質”形體和環境,而人文精神則反映出整個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精神狀態、精神追求和意識涌流。作為“物質性”存在的數字化虛擬模態和作為精神性存在的生存主體之間構成了新的核心關系,這種關系是一種全新的人類自我中心主義生態關系,構成了單質化、異質化雙面向沖突不定的生態龕(Ecologicalniche,又譯生態位)樣式。作為一種生存世界中的類存在,人與物或理與物、或心與物、或人與機將構成現代性生存矛盾的集中體現。
我們知道,人類是一種精神性存在。數字化時代締造了一種新的文明形態,揭示一種全新技術價值觀和潛在人文觀:在肯定的意義上,這個時代“強化了人們的自主意識、平等意識、權利意識和自由民主精神,全面發掘了人的自覺能動性和潛能,極大地促進了健全人格和獨立個性的形成,為人文精神的彰顯以及人的發展和解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前景。”在否定意義上,正是由于“人造數字環境”的工具化、虛擬化,造成了人類精神和信仰追求的矛盾,并承受著數字化工業技術和數字化消費等諸多壓力而形成的迷茫感、自閉感和空虛感。一邊是數字生活、數字生產、數字教育的極大便捷和舒適,娛樂文化和大眾文化的崛起,技術對生活實現徹底控制,現代生活風格的貨幣理性化(計算功能),自由放任的消費和浪費,“怎么快樂怎么來的放縱任性生存觀”;一邊是孤獨和徹底的空虛和失落,道德缺失,精神信仰墮落,生存競爭持續緊張、焦慮,游戲人生(借助網絡技術),生活無望觀念的興起。
存在主義心理學創始人羅洛·梅所說:“當一種文化陷于過渡時期的深刻騷動之中時,可以想見,這個社會中的個體會遭受精神上與情緒上的劇變;而一旦發現公認的習俗慣例與思維方式再也不能帶來安全感時,他們往往就會陷入教條主義和順從之中,放棄他們的意識或者被迫為增強自我意識而努力,這樣可以用新的證據并在新的基礎上意識到他們的存在。”中國社會目前正處于巨變時代,人與自然的緊張和焦慮、人與物的緊張和焦慮、人與機的緊張和焦慮正日益顯現,民族精神認同正亟待需要“家的港灣”。在這整個人文精神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的作用雖然顯得杯水車薪,但其擔負的拓新承古、培植新人的時代使命也在所難違。
究竟什么樣的圖書館才能夠適應知識受體的存在需要,又能擢升超拔人文境界,豐富精神食糧,更充分地參與精神文明構建,這將意味著一種嶄新的圖書館存在觀,或者說一種新的本體論價值的產生。筆者對數字化背景下圖書館人文精神進行反思、批判和解讀,旨在為建立符合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全球精神相融合之人文背景的知識服務中介提供可資參考的建議。
數字化時代進一步彰顯了“人本性”,即人的自我中心性。“人本性”是對人的存在意義最本質的抽象,是蘊含于不同時代人文精神中最本質的東西。同時,數字化時代加速了人與自然生境的隔離,加速了道德偶像的解體,造成多元價值觀乃至個性至上的強烈自我中心性,縮小了時空距離,消除了自我認同體系的神秘性,增加了未來生活的可能性。
隨著數字技術或信息技術的發展,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形象和職能有了新變化。數字技術大大增強了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功能,但也帶來了諸多問題。最明顯的就是圖書館服務體現出明顯技術化,或者說實證主義傾向增強,即高校圖書館建設、人性化管理、知識服務、知識查詢和共享的科學合理性、便利性和資源減省化,造成機械式職能服務模式的產生。這種技術化趨勢也并非一直深受教育理性化的社會和高校普遍認可,相反卻遭到技術恭維者的反對和質疑,比如“技術學派”代表人物蘭開斯特(F·W·Lancaster)曾一度強調技術的重要性,但后來卻明確承認當前技術最嚴重的后果就是非人性化趨向。
數字技術使得圖書館知識管理、檢索和共享效益凸現出來。技術決定性的優勢日益呈現,但也由此帶來圖書館管理和服務人情味的冷漠。雖然技術客觀上密切了人機關系,卻冷淡了人人關系,使“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轉變為“以技術為本”的專業化職能模式。但數字設備和機器畢竟沒有感情,沒有道德理性,沒有對人的個性心理把握的靈活性和針對性。所以,機器與人之間實際上增加了依賴性和互補性,卻增加了人際關系的冷漠,使知識服務變得“中立”。師生們面對更多的是冰冷機器,缺乏人情味的機器。
高校圖書館人文精神的本質是“人文關懷”,也即以人為本的精神。高校圖書館的一切服務和管理均服從、服務于人的根本需求、個性需求、多元化需求、多學科需求,甚至主動引導、培養師生的學習興趣,以師生的全面健康發展為前提,以師生的知識自由獲取為最根本的價值追求。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對象是價值存在者,有性情,有欲望,有個性,人生觀和價值觀不同,學科追求不同,甚至認知水平也存在相異性,所以,在服務過程中,僅僅通過技術手段,根本無法實現人才個性潛能發展,無法本著“人”的自由發展的原則實施針對性服務。圖書館技術化趨勢帶來了人與自然的人為隔閡,不利于人與自然和諧。
高校圖書館一邊在努力完成數字化和信息化建設,同時應當充分預測到人機矛盾帶來的諸多困境,考慮到時代背景下人的精神狀態和情緒表達,尤其是把握住受體(師生)的消費主義、科學實證心理特性、復雜的社會就業壓力帶來的憂慮情緒等,以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以促進教育的人本化和高效能。
應該說,目前,中國的人文精神現狀有似于西方啟蒙時代以來的“人”的精神狀態,或者有似于中國新啟蒙運動——“五·四”運動的那種“天才的氣息”,這種氣息洋溢著“滿足和自信,充滿了無窮無盡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只不過,這種新的創造氣息被改革開放以來“發展高于一切”的經濟至上和科學至上主義所框定、所左右,以至于加速了中國社會自由觀念的興盛和存在價值觀的極度功利化,導致生存狀態虛無化。這是我們不容忽視的關鍵時代精神的基本格調。
高校圖書館必須與紛繁復雜的社會保持著足夠清醒的距離,既要推進數字化發展進程,又要開拓新的服務領域,增強人性化服務意識和水平,把準時代脈搏,積極構建相對于社會較為理性的知識孵化器,為培養高校師生獨立個性和自由進步思想建立一種健康而良好的學習氛圍。
3.1“以人為本”與環境協同。數字技術帶來的改變永遠都是為“人”服務的,這似乎是鐵定的法則。然而,隨著環境倫理學的興起,不得不促使我們逐步轉變人類自我中心主義向非人類自我中心主義轉變。高校圖書館基本人文精神應以尊重環境和諧共生為基本前提,而“以人為本”只能在有限范圍內被遵從。新時代圖書館精神更以“尊重多樣性”知識需求為人本關注要點,這體現了廣泛的人人平等、自由發展、和諧共存等價值觀。
3.2技術統治強化了意識形態合法化,培養自覺的主體意識是高校圖書館行動者的遠見。多數圖書館專業畢業生或學者均傾向于“實證化的圖書館技術研究”,這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圖書館學的“技術化”“專業化”,而忽視了圖書館學的“人文性”。3.3服務對象應跨域拓展。高校圖書館應當有所擔當,面對時代精神危機——精神信仰失落,金錢利益至上,科技至上主義,人類自我中心,享樂縱欲主義盛行……以知識和精神守護者的角色介入人文世界價值締造。擴大知識受體對象,迎接更多社會求知者共享高校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
3.4高校圖書館應拓展其職能范圍,向著立體式、體驗式、科研式、互動式服務方式轉變。知識永遠是為了生存。只是作為文獻(電子文獻)存儲庫和共享媒介的職能已經不能適應時代需要,必須轉變為第二課堂:豐富師生知識視野,加深對書本知識理解,相互交流學習心得,以及共同感知和探討外界信息流變,加強圖書館與社會的互動性等,應該成為高校圖書館新時代的“存在價值觀”。高校課堂應由灌輸式向思想交流式轉變,推進教育民主化,倡導全新知識共享和交互教學風尚。
3.5高校圖書館必須確立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人文價值觀。既要重視數字化和信息化建設,構建適應數字式資源管理、館員管理和檢索平臺的圖書館基礎設施,又要探索新的服務方式,以知識受體個性和需求為圖書館“人性化”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1]彼德·S·溫茨.現代環境倫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高鴻.數字化時代人文精神的反思與重建[J].石家莊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3(2).
[3]西美爾.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38).
[4]羅洛·梅,恩斯特·安杰爾.存在(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的新方向)[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5]高鴻.數字化時代人文精神的反思與重建[J].石家莊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3(6).
商洪濤男,1962年生。本科學歷,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信息化服務。
G258.6
(2016-08-06;責編:徐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