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國外RDA研究綜述*

2016-11-26 06:28:37張秀蘭魯月
圖書館學刊 2016年10期
關鍵詞:圖書館培訓研究

張秀蘭 魯月

(遼寧師范大學管理學院,遼寧大連116029)

國外RDA研究綜述*

張秀蘭魯月

(遼寧師范大學管理學院,遼寧大連116029)

RDA是應數字環境的發展而制定的最新國際編目規則,目前已得到世界許多國家的關注和采納。主要采用文獻調研與計量的方法,統計了截至2015年底國外有關RDA的研究成果,并對這些成果中的熱點問題進行了分析綜述,最后從研究成果的數量、范圍等方面總結了國外RDA研究的特點。

RDA資源描述與檢索綜述AACR

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資源的不斷增多及聯機合作編目的普及,曾被譽為編目領域“圣經”的AACR2(《英美編目條例(第2版)》)及其修訂本已經難以適應新環境下文獻編目工作的需要,因此自上世紀90年代起,新版AACR的編制工作一直在進行。RDA的誕生源于1997年英美編目條例修訂聯合指導委員會(Joint Steering Committee for Revision of The Anglo-American Cataloging Rules,簡稱JSC)舉辦的“AACR原則與未來發展”的國際會議,會議提議依據新的“國際編目原則”編制新版的AACR,使其更加國際化,能擴展到更廣的范圍使用。2005年4月,在芝加哥舉行了JSC和AACR原則委員會(the Committee of Principals for AACR,簡稱CoP)會議,會議決定將新版的AACR命名為《資源描述與檢索》(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簡稱RDA)[1]。2010年6月,RDA工具套件(RDA Toolkit)發布,標志著RDA的正式誕生。2011年美國RDA測試協調委員會發布了RDA的測試報告,2012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宣布將于2013年3月31日全部文獻采用RDA編目。RDA體現了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是一種基于數字環境而設計的資源描述與檢索的新標準,近幾年在國外圖書館得到了迅速應用和推廣。

RDA自編制到實施,一直是學者們研究討論的熱點,筆者通過檢索大量外文文獻數據庫,力求能對國外RDA的研究做一較為全面的綜述。

1 國外RDA研究成果統計分析

1.1研究成果統計

筆者以RDA及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為,以Baidu學術搜索、Taylor&FrancisOnline數據庫、Spring?er外文電子期刊全文數據庫及Emerald期刊數據庫為數據源,檢索至2015年底的全部學術論文,共檢到論文3690篇,去掉重復及不相關的論文,共獲得相關論文370篇,這些研究論文的年度分布如圖1所示。

圖1 國外RDA發文數量年度分布

1.2研究成果分析

從圖1可以看出國外關于RDA的研究始于2005年,這與RDA的編制與發布密切相關。2004年9月,CoP任命加拿大信息建模顧問Tom Delsey為《AACR3:資源描述與檢索》的編者,編者們經過一系列的努力和工作,終于在2005年7月發布了RDA的建議稿,并在加拿大圖書館協會網站上發布,廣泛征求各方意見,由此學者們開始了對RDA的關注和研究,研究成果陸續呈現。但由于RDA的建議稿2005年7月才發布,所以2005~2006年成果并不是很多,兩年共發表相關論文15篇,但這也足以說明RDA已經開始走進學者們的視野。

2007~2008年,RDA的研究成果呈直線上升的趨勢,兩年共發表論文54篇,是2005~2006年的3.6倍,可見隨著RDA的發布及JSC對其意見的征集,其關注度在不斷提升,并逐漸成為了學者們研究的熱點。

2009~2012年,學者們對RDA的研究持續升溫,研究成果一路飆升,在2012年達到峰值,這種研究的熱度與RDA本身的發展直接相關:2010年6月22日,聯機版“RDA工具套件”(RDA Toolkit)正式發布[2];同年8月8日,歐洲RDA興趣小組(EURIG)在丹麥皇家圖書館舉辦“RDA在歐洲:讓它發生”的會議,與會的20多個歐洲國家的學者對RDA及其實施展開了熱烈討論;2011年9月27日,英國、德國、西班牙、瑞典四國國家圖書館的館長在哥本哈根簽署協議,該協議宣布ERUIG將正式成為歐洲RDA用戶交流與合作的平臺;2012年1月,EURIG再次召開會議,決定將歐洲RDA的實施推入實質性階段;同年2月美國國會圖書館宣布:2013年3月31日為RDA的切換日,這一系列研究、討論和決定的出臺,迎來了RDA研究的熱潮,不僅使研究成果達到了頂峰,也將RDA的研究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有關RDA的研究成果在2013年略有下滑后,2014年再度接近峰值,說明人們對RDA的研究熱度不減,筆者認為:這是因為這兩年是RDA在世界許多國家實施的高峰年,諸如美國國家農業圖書館、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加拿大圖書館與檔案館及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都在2013年第一季度進行了RDA的切換[3]。

2015年,RDA的相關研究成果急劇下降,說明一直以來的研究已經接近成熟,正像任何事物都要經過產生、發展、成熟乃至消亡的過程一樣,RDA在研究成熟后,也不可避免地要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2 國外RD A研究的主題分析

2.1關于RDA的產生背景

關于RDA的產生背景,學者們基本上從AACR2的不足、FRBR提出的新概念模型及信息資源環境的變化3個方面加以分析。

2.1.1AACR2的不足

許多學者認為AACR2的諸多不足是RDA產生的一大背景。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書目標準主任Deirdre Kiorgaard及墨爾本大學元數據協調員Ebe Kartus在《A rose by any other name?From AACR2 to 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一文中指出:從1997年起AACR2開始顯示出其老齡化的弊端,無法適應信息社會的挑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新出現的文獻載體、目錄及大型數據庫的發展變化。從文獻載體的角度看:由于AACR2是按照文獻的類型來安排組織各章節的,這導致了不同類型的文獻在某些著錄規則的規定上不能協調一致,使得AACR2在新的文獻載體的應用上受到限制;在目錄方面,AACR2仍帶有卡片目錄時代的痕跡,不再適用,例如:不允許數據重復,而在網絡環境下,每一個數據元素都是一個潛在的檢索點[4]。

JSC前任主席Barbara B.Tillett也指出由于AACR2編目規則繁瑣,邏輯結構不清,將內容和載體混為一談,無法揭示對于編目來說非常重要的關聯及層次,使得編目人員難以準確理解和掌握,給使用帶來不便[5]。

2.1.2FRBR的面世

學者們普遍認為FRBR概念模型的提出也是RDA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學者KurtC.Blythe在其論文中提到:“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RDA的產生主要基于兩大方面的進展:一是FRBR 2009年的最終報告,二是AACR2 2005年的最終修訂版;論文還指出,卡片目錄的著錄規則越來越被證明不如電子目錄的著錄規則理想,由此可以推斷,新的著錄標準取代AACR2的需求更加迫切;FRBR為編目員更好地幫助用戶識別資源,進一步確認相關文獻,為用戶提供所需文獻的途徑提供了一個哲學框架;RDA的出現填補了AACR2退出歷史舞臺和一系列反映FRBR思想的新規則出臺前之間的空白[6]。

2.1.3信息環境的變化

《Digital Library Magazine》2007年刊登了Karen Coyle,和康奈爾大學的Diane Hillmann的論文,該文指出:在數字信息時代,圖書館為了避免被進一步邊緣化,需要從根本上改變用戶服務方式,并詳細闡述了由于電子資源的日益增長、編目技術的革新、用戶信息技能的提高和圖書館收藏等方面的變化給文獻編目工作帶來的影響,認為正是這些變化導致了RDA的誕生;同時還指出,RDA草案也需要進一步完善,以應對上述變化帶來的挑戰[7]。

2.2RDA的內容及結構的介紹

雖然RDA在總體框架上仍然沿用了AACR2的模式[8],但由于其采用了FRBR的概念模型,所以其在內容結構的安排上較之于AACR2仍有許多突破和創新。自JSC決定編制RDA后,其內容框架按公示草稿的時間可分為2004年12月、2005年12月、2006年6月和2008年11月4個版本[9],對這些不同版本的RDA的結構,國外學者們進行了許多介紹:Bar?bara B.Tillett在其2006年4月發表的《RDA: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中詳細介紹了RDA的內容框架,指出:RDA由3個主要部分、5個附錄、術語表及索引組成,3個主要部分分別為:Part I—資源描述、Part II—關聯、Part III—檢索點控制。其中Part I包括對文本、樂譜、地圖資源、圖表、三維資源、音頻資料、移動圖像、數據、軟件和交互等類型和載體的文獻進行描述的規則。Part II包括:關系、應用和主要檢索點的選擇。Part III包括一般規則、檢索點的控制等[10];肯塔基大學圖書館編目及元數據專家Kathryn Lybarger、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書目標準部主任Deirdre Kiorgaard及Karen Newsome等眾多學者也分別對RDA的結構和內容進行了介紹,由于RDA的大綱正式公布后,結構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筆者對其他學者的論文內容不再贅述。

2.3關于RDA的評價

RDA發布后,其特點、優勢和不足成為了學者們研究的重點。Deirdre Kiorgaard在《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中介紹了RDA的優勢:今天的編目員需要在描述資源時最大限度地從數據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這樣使得數據不僅可以在圖書館的目錄中使用,也可以在其他資源發現系統及網絡環境下使用,RDA有助于完成這一目標;RDA的數據元素可以映射到如MARC21、MODS/MADS和Dublin Core等的編碼方案中,與這些編目標準或元數據標準相兼容[11]。OCLC也指出:RDA將取代AACR2成為新的編目標準,它給圖書館變革書目數據的創建和使用提供了可能[12]。大英圖書館特許圖書館與信息專業協會會員StuartHunt也認為RDA是世界編目領域的一項創新,RDA在編目速度的提高、關聯性、兼容性、可跟蹤和可觀測等方面優勢顯著,RDA的采用是圖書館界的必然趨勢[13]。

當然,也有學者持反對意見,對RDA提出了批評。美國數字圖書館專家Karen Coyle和康奈爾大學學者Diane Hill?mann撰文表達了對新規則的不認可,認為RDA是20世紀的編目規則,是基于過時的目標編制的,與AACR2差別不大,有證據表明圖書館界的許多個人和組織不支持開發下一代編目規則。RDA的目是“易用和高效”,然而事與愿違,RDA草案中包括了許多過于詳細的規則和大量的特例,使用起來復雜繁瑣,如第六章和第七章長達120頁。在RDA身上除了令人望而生畏,不必要的復雜及實施代價高昂以外,很難看到其他特點[17]。

2.4RDA與FRBR、AACR2的關系

2.4.1RDA與FRBR的關系

RDA與FRBR的關系十分密切,RDA以FRBR的“實體-屬性-關系”模型為基礎來構建自己的內容框架,與FRBR模型相一致[14]。RDA的主體分為10部分,第1-4部分包括FR?BR和FRAD中定義的有關實體屬性的元素,第5-10部分包括FRBR和FRAD中定義的有關關系的元素[15]。東京慶應大學圖書館和信息科學學院學者ShoichiTaniguchi也將RDA與FR?BR、FRAD進行了分析對比,指出RDA基于FRBR概念模型[16]。

2.4.2RDA與AACR2的關系

加拿大約克大學奧斯古德大廈法學院圖書館技術服務部主任F.Tim Knight指出:AACR2是RDA編制的基礎[17],美國圣地亞哥國立大學書目及元數據服務協調員Ed Jones和密西西比州立大學助教Patrick L.Carr在比較RDA與AACR2的異同時,指出了由RDA到AACR2的映射:PartⅡ包含的大部分內容對應于AACR2的第21章,PartⅢ包含的大部分內容對應于AACR2的第22-26章[18]。Kathryn P.Glennan也指出:RDA基于AACR的編目傳統,RDA采用了許多AACR2的規則[19]。關于RDA在AACR基礎上的突破和創新,有學者指出:RDA解決了原來ACRR2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18]。

2.5關于RDA的測試

學者們對RDA的測試給予了較多的關注,研究成果數量較多。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編目部主任兼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衛生和人類服務部主任Diane Boehr、美國國會圖書館ISSN協調員Regina Romano Reynolds及美國國家農業圖書館編目部主任Tina Shrader撰寫的《The U.S.RDA Test Process》介紹了從2010年7月至10月,包括美國國會圖書館、國家農業圖書館和國家醫學圖書館在內的3個圖書館的RDA協同測試,指出本次測試目的是要確認RDA的可操作性、技術和經濟的可行性,以幫助國家圖書館確定是否實施新的編目規則[22]。喬治華盛頓大學資源描述小組的成員Jackie Shieh則詳細闡述了喬治華盛頓大學圖書館參與美國RDA測試項目的全過程[23]。

2.6語義網環境下的RDA

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歷史、考古、地理、藝術和表演藝術學院的學者Simone Forassiepi提出:語義網環境下的數據互操作是圖書館的最大挑戰,RDA為迎接這一挑戰提供了條件[24]。Sharon Q.Yang及Yan Yi Lee也對RDA的發展及圖書館的語義網項目進行了跟蹤研究,并探討了RDA是如何表現關聯數據為語義網環境做準備的[25]。

2.7關于RDA的培訓

作為一種新的圖書編目規則,RDA能夠在國外圖書館迅速得到推廣并取得顯著效果,這與它的培訓是密不可分的。

2.7.1美國的RDA培訓

美國國會圖書館學者Judith A.Kuhagen在《Training for the U.S.RDATest》一文中介紹了美國國會圖書館針對2010年RDA的測試所進行的培訓活動:2010年1月RDA協調委員會邀請參與測試的機構派一或兩名代表到波士頓參加為期一天的RDA培訓,此次培訓由Barbara Tillett和Judith Ku?hagen主講,這些接受過培訓的人之后就可以為其同事做相關內容的講解[26]。

此后,美國國會圖書館于2012年2月~2013年3月30日又制定了RDA課堂培訓計劃,培訓內容主要包括FRBR的概念、功能,如何使用RDA工具包,RDA模塊1-6,RDA的實踐指導等,完成培訓后由RDA編目員審查受訓者的編目記錄作為培訓結果的考核[27]。

2.7.2英國的RDA培訓

牛津大學圖書館于2013年3月在RDA實施以前,就主辦了英國的RDA培訓,培訓對象為牛津大學圖書館的編目員,從時間上看培訓分為1天培訓和常規培訓,從內容上看培訓涉及了RDA各方面的知識,同時培訓的方式靈活多樣,既包括課堂講座,也包括網絡培訓和自學,通過培訓促進了牛津大學圖書館編目員對RDA知識的掌握,提高了他們的實際操作技能[28]。此外,還有許多學者介紹了澳大利亞、日本等國針對RDA的培訓。

除上述主題之外,也有學者的研究成果介紹了RDA在不同文獻著錄規則上的新規定及RDA在一些國家的實施情況,但由于這些主題不是學者們集中討論的熱點,加之篇幅所限,筆者不做綜述。

3 國外RDA的研究特點

3.1研究成果多,關注度高

如圖1所示,我們通過對Google學術搜索和3個外文文獻數據庫的檢索共獲得符合檢索主題的論文370篇,研究成果的數量顯然非常可觀。RDA只是文獻編目領域的一個新的國際性編目規則,RDA的研究可以說是一個比較細小專深的主題,這樣一個又細又深的主題能夠獲得近400篇的研究成果(這應該還是不完全的檢索),可見國外學者們對其的關注度還是相當高的。

3.2研究主題廣,覆蓋面全

上述研究成果覆蓋了從RDA的產生直到應用實施的全過程。其中既有產生背景的分析,也有結構內容的介紹;既有優勢特點的概括,又有遺憾不足的辨識;既有宏觀關系的闡釋,也有微觀規則的說明;既有理論研究,又有實踐總結,因此可以說國外關于RDA的研究覆蓋了對于一個編目規則進行研究的所有領域。

3.3理論研究與實踐進展保持同步

筆者對檢索到的文獻進行了主題分析,同時對各主題文獻發表的時間進行了統計,通過分析統計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關于RDA的理論研究始終與實踐進展保持同步。在JSC決定修訂AACR2,并將新版的AACR命名為RDA時,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RDA的產生背景上。在RDA的建議稿發布后,研究成果更多的是對RDA的框架、內容的介紹及其與FRBR、AACR2的關系的總結。在RDA的網絡版及印刷版出版后,學者們的關注度開始轉向對RDA的評價及其各類型文獻著錄細則的分析上。在聯機版“RDA工具套件”(RDA Toolkit)正式發布后,學者們的研究主題主要分布在RDA在各國的實施、培訓等情況上面。

4 結語

RDA是世界編目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的出現必將使整個世界的編目工作產生一場變革,RDA從制定、發布到實施,世界各國的學者一直在對其進行跟蹤研究,研究內容日趨深化,我們相信,隨著RDA在世界范圍內應用的不斷拓展,又會為理論研究提供新的領域,最終理論研究與實踐進展形成良性循環。

[1]胡小菁.《資源描述與檢索》的醞釀、編制與實施[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1(2):3-8.

[2]張秀蘭.RDA與我國編目工作的變革[J].情報資料工作,2013(1):86-89.

[3]梁紅,姜化林.《資源描述與檢索》的應用進展及對策[J].圖書館學刊,2015(10):36-41.

[4]Deirdre Kiorgaard,Ebe Kartus.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From AACR2 to 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EB/OL]. [2015-12-10].http://www.harep.org/Documentr/83_Kartus _Final.pdf.

[5]Barbara Tillett.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RDA: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J].Alexandria the Journal of National&International Library&Information Issues,2013(2):1-10.

[6]Kurt C.Blythe.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2014 Up?date[J].Serials Review,2014(3):191-193.

[7]Karen Coyle,Diane Hillmann.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RDA):Cataloging rules for the 20th century[J].D-Lib Magazine,2007(1/2).

[8]張秀蘭.RDA對其它國際編目標準的繼承與發展[J].圖書館論壇,2011(6):219-224.

[9]徐靜.資源描述與檢索內容框架演變的歷程分析[J].圖書與情報,2011(5):12-16.

[10]Barbara B.Tillett.RDA: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to replace AACR2)[EB/OL].[2016-03-09]http://c.ymcdn. com/sites/www.tnla.org/resource/resmgr/imported/ TL562behrend6.pdf.

[11]Deirdre Kiorgaard.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J].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StaffPapers,2009.

[12]RDA and OCLC[EB/OL].[2016-06-09].http://www.oclc. org/zhcn-asiapacific/rda.htm l.

[13]Stuart Hunt.RDA:an innovation in cataloguing.Insights,2013(2):185-189

[14]JointSteering Committee for DevelopmentofRDA.Incorpo?rating FRBR terminology and concepts[EB/OL].[2015-07-02].http://www.pdfdrive.net/to-joint-steering-committeefor-development-of-rda-eurig-e1062375.htm l.

[15]Alan Danskin.RDA Scope and Structure[EB/OL].[2015-07-02].http://www.rda-jsc.org/docs/5rdascoperev4.pdf.

[16]Shoichi Taniguchi.Viewing RDA from FRBR and FRAD: Does RDA Represent a Different Conceptual Model?[J]. Cataloging&Classification Quarterly,2012(8):929-943.

[17]F.Tim Knight.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From AACR to RDA[J].Canadian Association of Law Libraries,2011:201-207

[18]Ed Jones,Patrick L.Carr.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J]. Serials Librarian,2008(3-4):281-289.

[19]Kathryn P.Glennan.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 De?scription&Accessand Its Impact on Music Materials[J]. Notes,2012(3):526-534.

[20]Diane Boehr,Regina Romano Reynolds,Tina Shrader.The U.S.RDA Test Process[J].Serials Librarian,2012(1-4):125-139.

[21]Jackie Shieh.Participation in the U.S.RDA Test Program Helped Transform Work Habits at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Libraries[J].Cataloging&Classification Quar?terly,2011(7-8):647-654.

[22]Simone Forassiepi.Towards a Semantic Web.A comparison between RDA and REICAT descriptive solution[J].JLIS.it,2015(1):33-51.

[23]Sharon Q.Yang,Yan Yi Lee.Organizing Bibliographical Data with RDA:How Far HaveWe Stridden Toward the Semantic Web[M].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2012.

[24]Judith A.Kuhagen.Training for the U.S.RDA Test[J].Cata?loging&Classification Quarterly,2011(7-8):572-581.

[25]Library of Congress RDA training plan for 2012-March 30,2013[EB/OL].[2016-04-10].http://www.loc.gov/aba/ rda/pdf/RDA_Long-Range_Training_Plan.pdf.

[26]Cataloguing[EB/OL].[2016-05-10].http://www.bodleian.ox. ac.uk/our-work/collections/cataloguing.

張秀蘭女,教授,碩士生導師。

魯月女,碩士研究生。

G254.3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于國際編目新規則的我國編目工作變革研究”的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4BTQ010。

(2016-08-29;責編:王天泥。)

猜你喜歡
圖書館培訓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培訓通知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從五方面做好引導培訓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26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圖書館
小太陽畫報(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飛躍圖書館
圖書館里的是是非非
去圖書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欧洲亚洲一区|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色悠久久综合| 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午夜| 婷婷午夜天|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伊人网址在线| 99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激情综合网址|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无码AV高清毛片中国一级毛片| 国产一在线观看|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九色视频一区|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色成人亚洲| 999在线免费视频| 欧美在线国产|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亚洲成人免费看|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国产精品大尺度尺度视频|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99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久久综合色播五月男人的天堂| 日韩视频免费|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久大黄蕉|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午夜国产小视频|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a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91成人|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婷婷六月在线|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99精品国产电影|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伊人查蕉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国产视频|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日韩区欧美区|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欧美在线伊人| 高清码无在线看|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成人韩免费网站|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国产xx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日本欧美精品|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免费|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 九色视频线上播放| 欧美亚洲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