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波
(云南省圖書館,云南昆明650031)
新媒體環境下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探微
牛波
(云南省圖書館,云南昆明650031)
新媒體普及后,大眾的閱讀行為發生了變化,傳統紙質閱讀受到較大沖擊。公共圖書館應正確看待新媒體對傳統閱讀造成的危機,從建設優質應需的數字閱讀資源,研究公眾的媒介偏好,加強公眾的媒介素養教育等方面開展閱讀服務。
新媒體公共圖書館閱讀服務
隨著科技的進步,信息傳播方式向數字化轉變,新媒體開始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新媒體(New Media)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1]
數字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新媒體,數字化是新媒體最根本的顯著特征,普遍存在于所有具體媒體形態中。同時新媒體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等特征。
媒體的每一次革新和發展,都會對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新媒體普及后,大眾的閱讀行為發生了新變化。
2.1新媒體數字閱讀增加,對傳統紙質閱讀產生較大沖擊
與傳統的紙質閱讀相比,新媒體閱讀具有信息量大、獲取快捷、成本低、多媒體、超文本鏈接、閱讀攜帶方便、便于保存、可移動性等特點,日益受到人們的歡迎。根據2015年和2016年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4年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58.1%,較2013年的50.1%上升了8個百分點,2015年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64.0%,較2014年的58.1%又上升了5.9個百分點。2015年我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8.4%,較2014年的58.0%上升了0.4個百分點;報紙閱讀率為45.7%,較2014年的55.1%下降了9.4個百分點;期刊閱讀率為34.6%,較2014年的40.3%下降了5.7個百分點[2-3]。由此可見,新媒體閱讀對傳統紙質閱讀尤其是報紙和期刊的閱讀造成了較大沖擊。
2.2公眾閱讀載體和內容多元化、閱讀目的休閑化
新媒體改變了傳統出版物種類單一、數量有限的狀態,提供了多元化的閱讀載體;新媒體的多媒體特性,不僅能夠提供文本、圖片信息,還可以將音頻、視頻、文本、圖片融合在一起,不僅可以看,還可以聽,更可以玩、分享互動,提供在傳統閱讀中無法獲取的視覺、聽覺等多方面感官感受,而且實現了超越時空的信息共享,帶來了信息內容的多元化。新媒體環境下,不僅閱讀載體多元化,閱讀內容多元化,更引申出多元化的閱讀習慣、興趣、體驗等,人們追求感官愉悅的信息需求得到極大滿足,休閑成了很多人閱讀的主要動機。今天的人們更多地“偏好選擇輕松的信息提供方式,愿意在比較輕松的心態下,欣賞以輕松形式提供的,哪怕是非常嚴肅的信息。”[4]
2.3閱讀趨向淺層化、碎片化、非線性化
在信息過載及信息獲取渠道多元化的環境中,由于閱讀時間匱乏且零散,人們的注意力更為頻繁地在多個視窗間切換,讀者更愿意瀏覽配有醒目圖片的簡短信息,而長篇大論的文章很難吸引讀者耐心看完。新媒體的信息海量性、超文本鏈接等特征,使人們接收的信息達到飽和狀態,無法及時接收和消化相對精深的內容信息。新媒體閱讀顯現淺層化、碎片化、非線性化等特征。非線性化是指由超鏈接等技術主導數字化內容的閱讀順序,打破了傳統媒體裝訂、版式或播放時間的限制;淺層化閱讀是指內容圖像化、涵義簡單化,甚至可以針對常見詞語引申出新媒體語境下的無厘頭概念;碎片化閱讀既指閱讀對象簡短,也指閱讀時間零散,相對于傳統閱讀按照固定順序遍歷內容的線性的、深思的、品評式的精閱讀,新媒體閱讀多為缺乏深入、系統的思考和品評的泛閱讀。
2.4移動閱讀成為主流閱讀方式
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利用零散時間,通過手機、PAD等移動終端和設備隨時隨地閱讀,移動閱讀逐漸成為人們的閱讀常態。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組織實施的第十三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數字閱讀尤其是手機閱讀發展迅速,移動閱讀、社交閱讀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2015年成年國民手機閱讀率達到60.0%,較2014年的51.8%上升了8.2個百分點。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及光盤閱讀等都呈增長態勢[3]。移動閱讀能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可以隨時開始,也可以隨時打斷或終止閱讀,但閱讀的內容很容易被鏈接到其他的方向,非線性閱讀更為明顯。
2.5閱讀的交互性
新媒體創造的閱讀空間里,閱讀很多時候是為了交流,無社交不閱讀。數字閱讀促成了人的社交行為,是人際交往的延伸,分享與社交成了閱讀的主要目的,閱讀從個人的行為,變成一種集體的、小圈子式的行為。通過互動和分享,將特定讀者聚集起來,分享、討論、交流,閱讀從傳統的自省向群體聚合轉變,導致閱讀行為更容易從眾。
2.6閱讀的個性化需求更加顯著
在先進的信息技術支撐下,實現了世界范圍內跨時空的信息共享,豐富多彩的內容、五花八門的網絡信息資源破除了紙質文獻的束縛。伴隨著大數據、信息推送等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得以進一步張揚個性,從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出發,選擇和利用信息,人們對信息的閱讀需求呈現出個性化的發展趨勢。
面對新媒體數字閱讀的興起,圖書館對于新媒體業務尚缺乏實施經驗,如何通過互聯網、手機、數字電視、智能終端等各種媒體渠道,契合公眾的需求,應用新技術對公眾閱讀進行引導,已成為圖書館界普遍關注的問題。
3.1正確地看待新媒體對傳統閱讀造成的危機
新媒體對于公眾閱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新媒體閱讀對傳統閱讀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另一方面,由于新媒體閱讀具有及時有效性、信息海量性、多媒體、超文本鏈接、可移動性等特點,又從數字閱讀方面為公眾閱讀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眾所周知,閱讀的內容不僅局限于傳統閱讀,公眾獲取信息的途徑增多,用于閱讀的時間和機會便會隨之增多,只不過換種方式而已。公眾利用零散時間閱讀,實際上是增加了閱讀時間,所以說,新媒體又從另一個方面促進了公眾閱讀。圖書館不能因為新媒體的出現導致傳統閱讀下降而排斥新媒體,必須積極面對數字閱讀帶來的挑戰,順應公眾閱讀需求的變化,利用新技術,保留傳統閱讀的深閱讀、經典閱讀價值,發揮新媒體閱讀移動性、快速性與讀圖性特征,讓二者成為全媒體閱讀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公眾閱讀加以引導。
3.2建設優質應需的數字閱讀資源
數字資源是新媒體閱讀的核心內容,內容是王道,是吸引讀者閱讀的關鍵。在擁有豐富的紙質資源的基礎上,圖書館必須大力開發或購買數字資源,考慮閱讀內容的品質和分類,為公眾新媒體閱讀提供優質健康的內容。數字資源是利用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將信息資源以數字形式發布、存取和提供利用,包括數據庫、電子圖書、電子期刊、電子報紙、網頁信息、多媒體資源等。為使新媒體閱讀有內容可讀,圖書館應及時開發、更新數字資源;同時,新媒體環境下,讀者既是信息的生產者又是信息的發布者,導致網絡信息數量龐大而且良莠不齊,作為公共文化傳播者,圖書館要在公眾面前樹立起優質健康內容的發布與傳播者的形象,篩選、規范和整合所提供數字資源的內容,遵循一定的規范,實現一次制作生產加工、多元利用,滿足載體多樣化需求,為新媒體閱讀提供健康便利的閱讀環境和種類豐富、高質量、可靠易用的閱讀內容。
3.3研究公眾的閱讀媒介偏好
閱讀是需要成本的,尤其是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隨著新媒體的出現,人們會在傳統的紙質閱讀和數字閱讀之間重新分配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但閱讀的目的——獲取知識、開闊視野和休閑娛樂并沒有發生改變,所以公眾閱讀既包括傳統紙質閱讀,也包括數字閱讀。媒介是連接閱讀者和閱讀內容的中介,公眾選擇何種閱讀方式實際上反映了對媒介的偏好,閱讀的內容依然是吸引讀者閱讀的決定性因素。對于圖書館而言,通過何種傳播媒介來滿足各層次公眾的各種閱讀需求,從而使信息資源的利用率最大化,研究公眾的媒介偏好變得十分必要。例如,為了滿足公眾移動碎片化數字閱讀的需要,可以將一些精品閱讀內容分為若干片段連續多次推送,這樣也起到了經典閱讀引導的作用。
3.4加強公眾媒介素養教育
新媒體時代,個人對媒介的理解力、鑒賞力、批判力、控制力顯得尤為重要。新媒體閱讀需要公眾具有多元的素養,在文字瀏覽和理解之外,還要具備信息處理、問題解決和知識管理等多方面的技能。圖書館應建立長期的培訓機制,加強公眾媒介素養教育。一是對媒介的解讀、思辨、欣賞、運用等方面教育,加強公眾辨識和抵抗不良信息的能力;二是提高公眾積極使用媒介的綜合能力,培養讀者檢索閱讀內容的方法和技巧,學會判斷利用與傳播優質健康信息。圖書館可以通過開展思想性、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相統一的數字閱讀推廣活動,如培訓體驗課程、具有培訓性質的網絡游戲、MOOC、微課堂、講座等對公眾數字化閱讀進行引導和服務,提升公眾的媒介素養,使其掌握有效使用計算機和網絡的能力,能夠自信、負責地使用新媒體,有效地開展新媒體閱讀。
3.5推進傳統紙質閱讀和新媒體閱讀的融合
新媒體環境下全民閱讀已經不再受到時間、空間等的限制,新媒體閱讀成為傳統閱讀有力的補充。圖書館應提倡傳統紙質閱讀和新媒體閱讀相結合,以滿足多層次、多方面、個性化的閱讀需求,形成兩種閱讀方式良性互動。當人們不知道讀什么、怎么讀的時候,要發揮新媒體信息傳播速度快、影響面廣、同一內容不僅可以多介質傳播,而且可以在媒體之間實時聯動的優勢,多渠道為讀者提供微閱讀內容,如書目、書評、經典文章的片段、經典導讀等,引導讀者進行紙質閱讀,提高傳統閱讀率;利用新媒體在線上線下同步舉辦讀書活動,發揮新媒體閱讀聚合作用,為有共同愛好的讀者提供交流互動平臺;努力開發深閱讀產品,及時將傳統的經典文本轉換成數字資源以推動新媒體閱讀走向深刻,使數字閱讀的內容和體驗更貼近讀者,提高數字閱讀質量。在現代科技的推動下,傳統紙質閱讀和新媒體閱讀兩者各有優勢,完全能夠相輔相成,互補共存,并走向最終的融合。
3.6積極開展數字閱讀的推送式個性化定制服務
如何在快速移動的碎片化環境中動態、實時地感知、發現、跟隨、響應讀者,并且與他們互動,成為提升圖書館閱讀服務效率的關鍵。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互動性特征及時收集讀者和用戶的反饋,開展互動性閱讀活動提高讀者的參與積極性。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快速、便捷、主動地開展數字閱讀服務,并根據讀者的興趣愛好、專業特點、研究方向等為讀者主動推送優質個性化閱讀資源。利用新媒體與讀者互動、人工或自助解答咨詢,為讀者建立個人圖書館主頁,開發個性化數字閱讀系統,提供專門的系統界面和超級鏈接,推出個性化數字閱讀服務平臺等。
3.7創新“閱讀+”服務方式,推動閱讀
在“互聯網+”和大數據背景下,圖書館應積極創新閱讀服務方式,將體驗、探究學習等活動融入傳統的閱讀過程,增強閱讀活動的趣味性。如創客空間就是圖書館適應新環境,創新服務的一個切入點,讀者利用圖書館的空間和工具實踐自己的創意,在實踐過程中,讀者會查閱圖書館大量的紙質書籍和數字資源,館藏資源得到充分的閱讀和利用。創客空間為讀者搭建了線上線下的實踐操作平臺及交流分享社區,幫助創客實踐自己的創意,實現更廣泛、更深入的交流協作。由此,圖書館可以與任何一個有文化需求的行業融合,如閱讀+藝術,在圖書館專門設立藝術觀賞區欣賞曲藝、繪畫等藝術的表演或創作;“閱讀+烘焙”“閱讀+園藝”等都可以成為創新圖書館服務的探索。讓閱讀通過“+”的方式更加深刻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圖書館的閱讀服務受到數字和網絡技術的影響和推動,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碎片化、快餐化、娛樂化閱讀已成為普遍現象,人們的閱讀習慣和學習模式正在轉向多元化。在實踐中探索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絡等渠道,以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媒介,以交互、點播、共享、分發等為手段,為讀者提供閱讀服務,盤活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服務效能,成為圖書館閱讀服務的新使命。
[1]新媒體(媒體形態的一種).[EB/OL].[2016-06-06].http:// baike.baidu.com/link?url=9w2qPTKMx5px1qxy7hQ-VgPb aIpz3Nst98752O_Yg1S5c3pXbDY6bUy19wyvAKjKIwL-tu 6GHieHA5Tq7fwlGXstzpHnLk-YRTedNPj91Zu.
[2]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在京發布.[EB/OL]. [2016-06-06].http://cips.chinapublish.com.cn/kybm/cbyjs/ cgzs/201504/t20150420_165698.html.
[3]第十三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在京發布.[EB/OL]. [2016-06-06].http://cips.chinapublish.com.cn/kybm/cbyjs/ cgzs/201604/t20160419_173544.html.
[4]鄧香蓮.解析新媒體環境對閱讀的影響[J].編輯之友,2011(5):41-44.
牛波女,1972年生,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讀者服務、閱讀推廣、文獻資源建設。
G252
(2016-08-15;責編:徐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