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榮賢
(廣州城建職業學院圖書館,廣東廣州510925)
“互聯網+”浪潮下的“圖書館+”戰略
梁榮賢
(廣州城建職業學院圖書館,廣東廣州510925)
從了解“互聯網+”“圖書館+”的概念特征、分析“圖書館+”的實施要素、剖析“圖書館+”的成功案例、展望“圖書館+”的發展前景等幾方面,探討“互聯網+”浪潮下如何實施“圖書館+”戰略。
“互聯網+”“圖書館+”圖書館發展圖書館戰略
自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以來,“互聯網+”在各行各業得到了蓬勃發展。“互聯網+”這個概念未提出之前,其實就與圖書館產生了較為密切的關系,并使圖書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為在“互聯網+”浪潮下實施“圖書館+”戰略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1.1“互聯網+”起源與發展
“互聯網+”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揚在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的發言,于揚提出,“在未來,‘互聯網+’公式應該是我們所在行業的產品和服務,在與我們未來看到的多屏全網跨平臺用戶場景結合之后產生的這樣一種化學公式[1]。”
2015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馬化騰在全國兩會上提交了《關于以“互聯網+”為驅動,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建議》的議案,議案提出持續以“互聯網+”為驅動,鼓勵產業創新、促進跨界融合、惠及社會民生,推動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創新發展[2]。
“互聯網+”開始受到普遍關注,是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3]。隨后的2015年7月4日,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4]。
1.2“互聯網+”概念
百度百科對“互聯網+”的定義為:“互聯網+”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推動經濟形態不斷地發生演變,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網絡平臺[5]。馬化騰認為,“互聯網+”是指利用互聯網的平臺、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從而在新領域創造一種新生態[6]。
1.3“互聯網+”特征
“互聯網+”有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塑結構、尊重人性、開放生態、連接一切6個特征。跨界融合就是突破行業的局限,尋求各行各業的合作。互聯網的核心是創新,“互聯網+”也不例外,只有創新,才能驅動各種要素的融合;只有將原有的經濟、社會、文化、地緣等結構重新塑造,才能適應全球化的發展要求。人類一切的發明創造都是為了使產品更加人性化,尊重人性是“互聯網+”發展的基本特征,也是基本要求。自然生態本來就是開放的,“互聯網+”的任務就是把原本各種制約創新的要素去除;事物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連接一切是“互聯網+”的終極目標。
2.1“互聯網+”圖書館研究成果
筆者于2016年6月8日在中國知網以篇名“互聯網+”并含“圖書館”作為檢索式,共檢索到113條與“互聯網+”圖書館相關的信息。其中,2015年55條記錄,2016年58條記錄。
2.1.1按成果來源分
113條檢索結果里,期刊論文95條,報紙數據庫12條,特色期刊4條,會議論文1條,學術輯刊1條。
2.1.2按研究層次分
113條研究成果中,基礎研究57條,行業指導24條,職業指導12條,工程技術3條,大眾科普1條,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1條,文藝作品1條,另外14條記錄所屬研究層次未知。
2.1.3按研究內容分
現有的研究成果里,主要有三方面研究內容,其一是圖書館服務方面,有47條記錄;其二是圖書館創新、管理與發展方面,共有45條記錄;其三是閱讀推廣,有3條記錄。可以發現,現有的關于“互聯網+”圖書館的研究中,圖書館服務和圖書館創新、管理、發展這兩方面幾乎各自占據半壁江山。
2.2“互聯網+”圖書館研究取得的成果
2.2.1“互聯網+”圖書館已引起廣泛關注
自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以來,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圖書館研究者已經在“互聯網+”圖書館這個課題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涌現出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較為可觀的研究成果。這是因為圖書館一直以來都容易受到新理念、新技術的影響,我們從圖書館的數字化、信息化、自動化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幾乎每一項新的服務理念、服務模式或信息技術的興起,都可以引起圖書館領域的極大關注并推動圖書館管理和服務的升級[7]。
2.2.2“互聯網+”圖書館研究建立在較為雄厚的理論基礎之上
“互聯網+”雖然是新提出來的概念,但其實質和核心并不是新鮮事物,比如“互聯網+”物流出現了京東、“互聯網+”出行出現了滴滴打車,“互聯網+”金融出現了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等。圖書館在過去的20余年里,由于計算機、互聯網的不斷滲透,圖書館從自動化、信息化到數字化發展,先后出現數字圖書館、云計算、大數據到智慧圖書館[8],這些都為“互聯網+”落戶圖書館的研究奠定了較為雄厚的理論基礎。
2.3“互聯網+”圖書館研究的不足
2.3.1重理論基礎研究,輕實證推廣研究
已有的113條研究成果,絕大部分的研究都是理論研究,理論研究里的絕大部分又集中在圖書館服務和圖書館管理、創新這兩大方面,真正的“互聯網+”落戶圖書館并使圖書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的研究較少。只有河南工業大學圖書館,通過部署端到端的戴爾“任意云”客戶端計算解決方案,讓“互聯網+”為圖書館“加”了最新科技基礎平臺、虛擬化和虛擬化瘦客戶機等新內容,是名副其實的“互聯網+”圖書館。
2.3.2掛“互聯網+”之名,無“互聯網+”之實
部分研究者在其研究成果里,雖然頻頻出現“互聯網+”字眼,但實際上只是掛“互聯網+”之名,而無“互聯網+”之實。比如某研究者研究“互聯網+高校圖書館轉型”,分析了互聯網時代高校圖書館大學生閱讀具有閱讀信息海量化、閱讀傾向網絡化、閱讀資源滯后化3個特征,提出大學生全新的閱讀方式呼喚圖書館數字化轉型,通過樹立“互聯網+”圖書館戰略意識、學習“互聯網+”圖書館體系、加強圖書館專業化建設、提供個性化服務來打造“互聯網+”圖書館服務體系。該文章和“閱讀推廣”的關系比較密切,和“互聯網”的關系已經不大,“互聯網+”的關系就更微乎其微了。
3.1“圖書館+”概念與特征
3.1.1“圖書館+”概念
目前國內對“圖書館+”的定義不多,寧波大學園區圖書館館長顏務林認為,“圖書館+”是把圖書館看成一個平臺,加上各種各樣的單元,使圖書館的外延不斷擴大,圖書館的服務得以不斷豐富[9]。
3.1.2“圖書館+”特征
(1)創新性。“圖書館+”具備傳統圖書館所沒有的創新優勢,涵括了思想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機制創新和開放創新。圖書館必須改變以往相對局限的思想,樂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利用新技術改善圖書館服務,提高圖書館管理水平,解除各種制約用戶的條條框框,使圖書館成為面向所有群體的開放性場所。
(2)跨越性。“圖書館+”理念是把一切可以提高圖書館服務水平、擴大圖書館服務范圍的有益元素增加進來,這使“圖書館+”具備了跨專業、跨學科、跨行業的特征。這種多重跨越和融合,就像自然界中的植物嫁接,各取所長、強強聯合往往帶來驚人的變化,而決定植物嫁接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在于嫁接枝與砧木的融合度,其次才是嫁接技術與嫁接后的管理[10]。圖書館在管理與服務的發展歷程中,本身就處于跨專業、跨學科、跨行業的協同發展中,“圖書館+”與其他行業、領域的融合與植物的嫁接原理是相同的。
(3)靈活性。圖書館是與社會、科技一同發展的,外部條件的變化帶動圖書館內部的變化,這就要求圖書館要靈活調整功能結構、業務結構、文化結構等各個模塊,讓結構變得更加科學合理,從而適應環境的變化。
(4)開放性。“圖書館+”理念下,非常強調圖書館的開放性,這種開放不但是圖書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內容的開放,更重要的是解除制約讀者利用圖書館的條條框框,不論是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還是其他性質的圖書館,都能做到真正的面向社會大眾。
(5)人性化。檢驗發明創造、科技進步的最好方法是檢驗其產品是否比現有產品更具備人性化,是否給人類帶來了更多的便利。同理,檢驗“圖書館+”是否成功,也可以在圖書館進行服務創新、功能調整后進行檢驗,是否變得更加尊重人性,是否給讀者帶來了更多的便利。
3.2“圖書館+”戰略實施要素
3.2.1轉變思維,突破局限
“圖書館+”相對于“互聯網+”而言,更是新鮮事物,但其和“互聯網+”一樣,是圖書館發展的必然趨勢。這首先要求圖書館改變以往的思想認識,了解“圖書館+”的概念、內容、作用,突破以往思維的局限,以科學的眼光和全面的思維對待“圖書館+”,讓“圖書館+”在改善圖書館服務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為圖書館帶來更多的生機活力。
3.2.2上層支持,下層響應
要實施“圖書館+”戰略,離不開上層的政策支持以及資金扶持,也離不開圖書館工作人員的積極響應。這要求圖書館積極和上層協商或者談判,爭取得到上層的更多支持。可以先局部試點,引進較小的項目,積累經驗后逐步擴大試點范圍。有了作為才會有地位,有了地位才會有經費。
3.2.3內部調整,外部完善
“圖書館+”要求圖書館重新調整各種結構,包括關系機構、功能結構、業務結構、文化結構等。重新調整后的結構要更加科學、高效,以適應實施“圖書館+”戰略的環境要求。同時,完善外部的準入制度,“圖書館+”應是根據讀者的需求有選擇地將一些有利因素加進來,同時對加進來對象的資質要進行嚴格審核,保證能和圖書館進行有機融合,產生高效的引進效果。
3.2.4走出去,“+”進來
“圖書館+”要求圖書館員在保證常規工作外,還要具備很強的社交活動能力,要走出去和各行各業展開交流合作,把符合讀者需求的行業、產業等項目加進圖書館,實現圖書館服務外延不斷擴大、功能不斷完善。是否具備外交家的交際能力、談判家的口才本領、營銷員的業務技能,將是評判一個圖書館員是否優秀的標準。
3.2.5選定核心,以點帶面
“圖書館+”,除了加進非圖書館元素,也包括“圖書館”+“圖書館”。目前,各個地區都遍布各種類型的圖書館,包括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科研圖書館、少年兒童圖書館、社區圖書館等。這些圖書館除了公共圖書館,往往都是各自為政,將非本單位的讀者拒之門外。如今的社會不是需要某個圖書館,而是需要遍布市民身邊的圖書館網絡。“圖書館”+“圖書館”形成地區圖書館聯盟,選取城市或地區資源最豐富、實力最強的圖書館作為核心圖書館,把周邊的所有圖書館連接起來,拆除各種制約讀者的“圍墻”,使讀者可以隨時隨地享受圖書館的服務,這也為實施“圖書館”+戰略積攢了旺盛的人氣。
3.3“圖書館+”成功案例
3.3.1“圖書館+”創客=創客空間
上海圖書館將館內面積約800平方米的專利標準檢索工具閱覽室改造為“創·新空間”,在2013年5月27日投入使用。此舉開創了圖書館創建創客空間的先河[11]。此后,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蘇州圖書館等紛紛推出創客空間服務。
3.3.2“圖書館+”手機=找本書微圖書館
廣州書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推出的找本書微圖書館,是典型的“圖書館+”手機成功案例。用手機安裝“找本書”APP,即可以享受一站式服務。該APP與圖書館OPAC系統集成,實現紙質館藏文獻的移動檢索,支持多種檢索方式;與我的圖書館集成,集續借、預約、掛失、超期提醒、圖書評論、圖書推薦等功能于一體;支持多借書證綁定,實現多個借書證統一管理;支持書單和取書路徑,對讀者需要借閱的多本圖書生成最短取書路徑,縮短取書時間;支持圖書即掃即看,通過掃描圖書條形碼、ISBN或二維碼,快速獲取電子圖書信息;支持閱讀校內新聞,讀者通過借書證認證后,可以查看、訂閱校內新聞。
3.3.3“圖書館+”互聯網=智慧圖書館
2016年5月,國內首個實體智慧圖書館在深圳市鹽田區啟用。該實體智慧圖書館是基于物聯網、移動服務、大數據等技術研發而成,讀者可以隨時隨地、隨心享受圖書館資源的便利性,享受閱讀的快樂。其特色項目為設立智慧墻服務區,提供信息展播、資源瀏覽、讀者互動等功能[12]。
3.3.4“圖書館+”礦物巖石=地質寶藏博物館
2012年2月6日,寧波大學園區圖書館地質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該博物館與私人收藏者陳輝先生合作,免收場地費用,以展示、服務、合作、發展為宗旨,打造一個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特色鮮明、主題影響深遠,集科學、教育、宣傳為一體的展館單位[13],此舉獲得了讀者的廣泛歡迎。
3.3.5“圖書館+”市民寶貝=圖書館展覽
寧波大學園區圖書館不但有博物館,還有展覽館。通過與市民讀者合作,由圖書館提供展覽場地,市民讀者提供主題和作品,實現展覽館每期的主題都不相同,取得了顯著的效果[14]。
3.3.6“圖書館+”圖書館=圖書館聯盟
寧波大學園區圖書館聯盟館成員達700余家,遍布中小學、企業和公司,其圖書館聯盟有數字圖書館聯盟和實體圖書館聯盟,總館為成員館提供服務器、公用平臺、圖書通借通還、業務培訓等服務[15]。
3.4“圖書館+”發展前景
3.4.1樂觀性
“圖書館+”是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實施的,是建立在“互聯網+”的基礎之上。互聯網和圖書館結合的20多年來,圖書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以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互聯網+”在圖書館領域的應用。可以預知,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實施“圖書館+”戰略,其前景是非常樂觀的。
3.4.2曲折性
“圖書館+”的發展前景雖然樂觀,但目前仍然遭遇各種曲折。首先,大部分圖書館工作人員尚未真正了解、接納“圖書館+”,甚至有部分館員對新事物、新技術有抵制情緒,將“圖書館+”視作洪水猛獸。其次,實施“圖書館+”戰略的基礎設施尚未完善,基礎設施包括移動網絡、圖書館軟硬件、人員配備等幾個方面。此外,與“圖書館+”相關的政策、制度尚未完善。“圖書館+”落戶圖書館必然帶來相關行業或領域的創新,這就需要與之匹配的政策、制度來支持。從這幾個方面來看,實施“圖書館+”戰略面臨的困難是較大的,需要圖書館的研究者、管理者以及用戶群策群力,探討以上問題的解決方法。
3.4.3必然性
雖然實施“圖書館+”戰略是曲折的,對圖書館界是一個挑戰性課題,但實施“圖書館+”戰略是大勢所趨,具有歷史的必然性。目前,“互聯網+”行動計劃已上升到國家層面,這是圖書館創新、變革的難得機遇,圖書館如果能順勢而上,將能助力圖書館構建具有學科、專業、區域、行業、領域特色的“圖書館+”。
自從圖書館誕生以來,圖書館的研究者、管理者和從業者一直勇于嘗試、敢于創新。圖書館先后經歷了互聯網、數字圖書館、移動互聯網、Web2.0、云計算、大數據的發展變革,這些先進的思想理念和技術都深刻地影響了圖書館的方方面面[16]。在“互聯網+”浪潮下實施“圖書館+”戰略,也必定會引領圖書館領域的變革、創新,對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1]2的“互聯網+”公式[EB/OL].[2015-07-06].http:// news.163.com/15/0706/10/ATR7FJTS00014Q4P.html.
[2]馬化騰:2016年兩會上提案涉及5大項[EB/OL].[2016-03-03].http://news.zol.com.cn/571/5712267.html.
[3]“互聯網+”為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奏響最強音[EB/OL].[2015-11-09].http://news.sina.com.cn/o/2015-11-09/docifxknivr4364460.shtml.
[4]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EB/OL].[2015-07-04].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704 /13818277_0.shtml.
[5]互聯網+[EB/OL].[2016-06-04].http://baike.baidu.com/ view/10991568.htm.
[6]十八屆五中全會:實行互聯網+計劃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EB/OL].[2015-10-29].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5_10_29_339378.shtml.
[7]胡小菁,范并思.云計算給圖書館管理帶來挑戰[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9(4):7-12.
[8]王世偉.論智慧圖書館的三大特點[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2(6):22-28.
[9]顏務林:“互聯網+”時代,更要“圖書館+”概念[EB/OL].[2015-08-04].http://www.cbbr.com.cn/article/96591.html.
[10]馬化騰.互聯網+國家戰略行動路線圖[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5.
[11]3D打印機在上海圖書館安家[EB/OL].[2013-05-28].http:// news.sina.com.cn/o/2013-5-28/052927241660.shtml.
[12]國內首個實體智慧圖書館在深圳市鹽田區啟用[EB/OL].[2016-05-13].http://iyantian.sznews.com/yantian-news/ contents/2016-05/13/content_13352765.htm.
[13]地質寶藏博物館[EB/OL].[2015-10-15].http://www.nbm?bxh.com/show_info.asp?id=62.
[14]顏務林,楊晶晶.高校圖書館發展趨勢與對策——以寧波大學園區圖書館為例[J].浙江高校圖書情報工作,2015(4):1-8.
[15]張興旺,李晨暉.當圖書館遇上“互聯網+”[J].圖書與情報,2015(4):63-70.
梁榮賢男,1982年生。碩士,館員,采編部主任。
G250.7
(2016-06-30;責編:楊新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