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平
(華北電力大學圖書館,河北保定071003)
基于眾包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模式
高玉平
(華北電力大學圖書館,河北保定071003)
在介紹眾包理念的基礎上,從學科資源建設、學科服務平臺盤活、學科信息素養教育、學科服務宣傳、學科客戶關系維護和學科服務績效評價等方面入手,探討了眾包在圖書館學科服務建設中的應用。
眾包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
國內高校圖書館在上世紀90年代末引入學科服務,在十幾年的摸索實踐中,不斷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創新服務模式,以提高學科服務水平,包括引進LibGuides知識服務系統,自建學科服務平臺、開發學科服務軟件,采用嵌入式和協同化學科服務模式等,來增強學科服務活力。這些系統與平臺揭示學科資源,嵌入服務內容,推動著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工作逐步走向成熟。然而眾多高校圖書館人力資源不足,兼職學科服務開展成為普遍現象,效果與影響力不盡如人意,師生對學科服務認可度不高。創新意識的增強與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眾包理念贏得企業界人士的推崇。越來越多的學者正在研究眾包應用于圖書館服務的可行性及其可能產生的顯性價值。因此,筆者基于眾包理念,探討如何采用更開放積極的心態,發揮眾人的聰明才智,有效解決圖書館學科服務中面臨的問題,以促進圖書館學科服務質量的不斷提高。
1.1眾包的定義
2006年6月,美國《連線》雜志記者杰夫·豪(Jeff Howe)將互聯網社區ThreadlessT恤模式的成功定義為眾包,并發表文章《眾包的興起》[1],將眾包定義為“一個公司或機構把過去由員工執行的工作任務,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給非特定的(通常是大型的)大眾網絡的做法。”杰夫·豪認為,“眾包就是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發揮大眾的智慧”。它突破了傳統的企業生產組織形式,通過充分發揮外部網絡群體的智力資源,提供問題解決的新思路和新方案。隨著Web2.0技術與網絡的發展,眾包發展迅速。一些知名企業對眾包的成功運用使更多行業看到了眾包的巨大應用價值,眾包正在成為惠及全球的商業模式。
1.2眾包的特性
眾包以互聯網為載體,匯集低廉成本將分布式人力資源的智慧運用于企業創新活動中,以發包形式發布任務吸引人才,集眾人知識和智慧創造新的價值,帶動全民創新,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集中體現。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2.1眾包的產生源于創新需求的推動
創新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創新的關鍵在于知識的傳播、共享和使用。我國創意產業正在經歷從萌生到壯大,從起步到發展的階段。創意產業的發展與創意需求的爆發使得機構和企業不只滿足于企業內部創意需求,轉而向外部尋求更多創意支持,來增加產品競爭力[2]。創意供給產品的增多使企業能在更大范圍內選擇最終滿意的方案,于是一種新型的企業與消費者的關系管理模式和企業發展模式——眾包應運而生。
1.2.2眾包的本質是大眾創新
眾包的主體是一大批受過良好教育,有知識有創意的人。在眾包模式下,人人都是技術專家和管理人員,他們根據自己的思維解決難題,展現自身才能,實現自身價值,獲得成就感。依靠大眾智慧使企業能夠源源不斷地獲得外部創意,借助互聯網,一大批“志愿員工”加入到企業的研發活動中,他們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和創造者,在企業遇到困難時,他們能夠與企業一起同呼吸,共命運,為企業出謀劃策,給企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化解企業危機,使企業絕處逢生。
1.2.3眾包的參與機制源于動機理論
眾包借助外部網絡群體智力資源為企業提供解決問題的新方式。以保潔為例,有150余萬眾包問題解決者遍布于世界各地[3]。其根本動力來源于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的最高層次即自我實現[4]。用戶積極參與解決眾包任務源于內外動機的激勵,包括獲得現金獎勵、獲取新知、享受樂趣,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實現自我價值。這些動機激勵大眾樂于參與眾包活動。
1.2.4眾包的優勢在于人的潛能的外化
眾包模式模糊了專業人員與業務愛好者的界限[5],聚集群體智慧,發揮群策群力,使企業實現節約人力成本和獲取解決方案的雙贏。在眾包模式下,無論是業務愛好者,還是發燒友都能充分釋放自身潛能,化內在潛能為外在價值,在實踐活動中使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
2.1創造開放的學科服務模式
學科服務的本質要求學科館員應具有敏銳的信息意識、較強的信息組織加工能力、獲取文獻能力和用戶感受感知能力。但現實是,沒有一個學科館員擅長負責對口院系的所有專業領域,學科館員對圖書館資源與知識的推送熱情并不缺乏,缺乏的是對用戶心理、使用習慣和方法的感知。而眾包充分利用網絡,打破學科館員、圖情教授和學科專家的閉環結構,吸引大量志愿者參與到學科服務需求調查與反饋活動中,充分激發他們的聰明智慧,使學科服務更貼近用戶需求,拓寬學科服務視野和領域。
2.2整合集成學科資源
學科服務是以資源為基礎進行的專業信息服務工作。面向眾包的學科服務模糊了專業人員與業務愛好者的界限,為有熱情有智慧的一大批人提供了一個資源共享、知識交流和信息互動的平臺,不僅解決了圖書館資源利用不高的難題,也拓寬和挖掘了院系師生的學科資源獲取渠道,進而不斷完善和充實學科服務體系結構。
2.3實現人才價值最大化,知識共享價值最大化
眾包模式下的學科服務使更多的圖書館外圍人員參與進來,不僅有學科專家和圖情教授,還有學生和專業人士,是他們的集體智慧和力量推動了學科服務過程中一個又一個復雜問題的解決。在眾包模式下,有更多的人了解了學科服務,并且不斷有新知識在創造、在傳遞,學科服務的知識共享體系得到充實完善,用戶需求得到滿足,個人價值得到實現。
3.1眾包在學科資源建設中的應用
網絡信息資源的迅猛發展,使得我國高校圖書館的館藏信息資源以開放資源、印本資源和數據庫并存的形式呈現。面對越來越多的信息資源,如何優化學科資源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是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要問題。然而受學科館員人數、學科背景限制,加上圖書館工作人員對本校重點學科與專業設置缺乏全面的了解,學科資源建設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這時就該調動用戶的積極性參與到學科資源建設中來。結合實踐,眾包理念在圖書館學科資源建設中的應用包括以下兩方面內容:一是開發面向院系的學科資源建設工作。圖書館根據本館職責、規劃與院系師生資源需求情況,對學科資源購買與使用進行調研。如華北電力大學成立了資源建設小組,以“反饋教師意見,傳遞教師心聲”為宗旨,借助院系教師力量,推進學科資源建設工作;二是參與學校層面的學科評估與學科資源的加工與開發。圍繞學校學科建設方向,發揮群體智慧,參與學科資源的選擇和整理。如華北電力大學圖書館借助大學生創新競賽項目,讓學生參與學科資源平臺開發與建設,促進各學科研究成果的共建共享,優化學科資源結構。
3.2眾包在盤活學科服務平臺中的應用
隨著學科服務在我國高校的廣泛普及和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高校圖書館著手學科服務平臺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研究,以集中推廣學科服務內容,展示學科服務成果。平臺大多采取靜態網頁形式,專業商業學科導航形式或是利用開源軟件自建形式搭建。學科館員投入精力多,但用戶訪問少,學科服務的效益和效率低,平臺實際使用效果不理想。在這種情況下,用戶的參與在盤活學科服務平臺上能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具體來看,眾包在盤活學科服務平臺中的應用包括以下兩方面內容。一是學科服務平臺推出初期的需求收集。用戶參與平臺的功能需求調研,包括教學人員、科研人員與學生群體的需求收集,以需求為驅動,著眼于多學科的資源收集、資源發現與資源獲取,讓用戶切實感受到學科服務平臺是用戶的專業學術交流社區;二是學科服務平臺運行中的建設維護。“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科服務平臺的建設亦是如此。用戶參與服務平臺的維護,促進服務平臺的可持續發展,既能彌補學科館員人數的不足,又給服務平臺建設增加人氣,提高了服務平臺的投入產出比。
3.3眾包在加強學科信息素養教育中的應用
我國的信息素養教育自1984年起開始實施,歷經30余年的發展,目前已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但在教育模式上仍以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為主要形式,單向傳授知識和技能,創新性不足,缺乏互動性。在這種情況下,眾包模式會增加課程教學創意,給信息素養教育輸入新鮮血液。眾包在信息素養教育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提高用戶創新能力和鼓勵用戶參與組織信息素養教育實踐活動。在了解本校信息素養現狀、確定本校信息素養標準的前提下,借助信息素養平臺,通過文獻檢索課或嵌入式信息素養教育課程,開展信息素養教育。學生團體、志愿者、關注圖書館發展等一切積極力量都可以調動起來,在實踐中展現自身價值,在活動中汲取新知識,交流新思想,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用戶信息素養,促進教學課程改革和創新。
3.4眾包在宣傳學科服務影響,建立良好互動關系中的應用
盡管學科服務在我國高校已經得到了迅速普及和進一步的發展,并逐步成為我國高校圖書館提高服務質量的一種創新服務模式,但在實踐中,有相當多的師生還并不知曉學科館員,對學科服務一知半解,搭建的學科服務平臺利用率和知曉度不高。為增加學科服務的持續性,依托互聯網的優勢,很多高校圖書館已經在內部業務和信息服務等多個層次與學生團體、教師團體和其他團體開展了廣泛的合作。在這種情況下,眾包在宣傳學科服務影響、維護學科客戶關系管理中會發生更積極的作用。圖書館可以借助學科服務平臺、微博、微信等移動新媒體,借鑒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照片眾包模式和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的圖片制作眾包模式[6],豐富圖書館學科服務活動,濃郁高校學科服務氛圍,在保持與用戶的良好互動關系中增加客戶價值,創新學科客戶關系管理。
3.5眾包在完善學科服務績效評價中的應用
學科服務是一項專業性、針對性和主動性強的工作,對館員自身素質與服務效果要求很高,需要消耗很高的心理和生理成本。但即便學科館員做出了成績,在工作績效中并不能得到明確體現。上到學校層面和院系層面,下到圖書館層面,缺乏系統的制度體系支撐。學科服務尚未與學校規程、院系政策、圖書館制度和個人發展建立關聯,學科館員積極性不高也就不難理解了。眾包的出現有可能使學科服務績效評價方面有新的突破。借鑒豆瓣平臺的做法,提供開放的互動平臺,開放學科服務問題,開放問題的答復,開放對答復的評價,任何用戶都可以是這個平臺的提問者和評價者,管理者根據實際情況對參加者提供一定的獎勵,可以采取積分制,積分兌獎品,積分換信用,激勵廣大用戶積極參與。圖書館根據評價結果參考相關制度給予學科館員相應獎勵。這種做法既可以調動廣大用戶的參與積極性,又能激發學科館員的服務潛力。
[1]Jeff Howe.The Rise of Crowd-sourcing.Http://www.wired. com/wired/archive/14.06/crowds_pr.html.2016-06-08.
[2]趙根良.我國創意產業發展的人才瓶頸與對策[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2(5):16-19,53.
[3]馮小亮,黃敏學.眾包模式中問題解決者參與動機機制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3(4):25-35.
[4]Maslow A.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43(1):370-396.
[5]白蘇紅.基于眾包的圖書館數字館藏建設模式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4(3):134-136.
[6]洪躍,丁學淑.高校圖書館基于眾包模式的知識咨詢服務新趨勢[J].新世紀圖書館,2015(3):22-25..
高玉平女,1981年生。碩士,館員。研究方向:信息服務。
G258.6
(2016-07-06;責編:王天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