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海市虹口區“菜場書屋”項目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韓 曜(上海市虹口區圖書館 上海 200434)
?
人口城市化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探索研究
——以上海市虹口區“菜場書屋”項目為例
韓 曜(上海市虹口區圖書館 上海 200434)
[摘 要]公共圖書館需要加快服務創新,以適應人口城市化的轉變。上海市虹口區“菜場書屋”項目是公共圖書館在推動社會管理方式轉型、維護社區穩定、促進城市融入等方面作出的一種積極嘗試。但是,其也遭遇了經費、管理、內容和方式上的困難與瓶頸。只有進一步整合資源,實現項目化管理,優化內容,關注未成年人,加強數字化建設,“菜場書屋”項目才能得以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菜場書屋 公共文化服務 人口城市化
隨著城市化發展的進程,空間城市化的背后是不可避免的人口城市化趨勢。“2000年,我國城市化率僅為36.2%,城市人口為4.59億人;到2010年,城市化率已經達到47.5%,城市人口達到了6.5億人;預計到“十二五”末,城市化率將達到51%。據專家預測,到2020年,全國總人口將達到14.7億人,城市人口將是8.4億人,城市化率將達到60%左右”[1]。越來越多的農民涌入城市變為市民,他們面臨的不僅僅是空間環境、職業身份的變化,更多的是文化不同帶來的融入障礙。為了避免這種文化沖突,成為新市民的他們,大多數依然選擇在相對固定的鄉族群體中活動,這其實造成了一種半城市化狀態。“具體表現為農村流動人口在制度上沒有享受完全的市民權,在社會行動上與城市社會有明顯的隔離以及對城市社會沒有認同感,不認為自己是市民,在社會認同上出現內部化、邊緣化傾向”[2]。在人口城市化的大潮中,公共圖書館對于彌補新市民精神文化層面的缺失,填補城市與農村文化間的溝壑,更好地落實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方面,承擔了艱巨的責任。上海市虹口區“菜場書屋”項目正是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在促進人口城市化方面做出的積極探索。
1.1 從館外服務出發,挖掘基層需求。
虹口區是上海市中心城區之一,全區總面積為23.4平方公里,下轄8個街道,常住人口為83.96萬人,是上海人口密度最高的區[3]。2009年,世博會前夕,虹口區下屬的江灣鎮街道圖書館通過館外服務走訪,偶然了解到江灣鎮街道福賜菜場的攤主們非常希望不出菜場就能看書,特別是想了解世博會的相關情況。于是,江灣鎮街道圖書館提出在菜場建立一個流動書屋。由于館藏資源有限,其求助于虹口區圖書館,希望得到文獻資源的支持。虹口區圖書館意識到這是一個進一步發揮公共文化覆蓋功能的重要切入點,隨即組織人員去實地了解情況,之后又會同江灣鎮街道政府、江灣鎮街道圖書館及菜場主管部門,在福賜菜場建立起第一家固定書屋——“世博書屋”,并把第一批500多冊世博專題圖書送到了該書屋[4]。
隨后的反饋出乎意料,不少攤主盡管生意繁忙,但仍在休息的間歇去看書;也有攤主覺得圖書的種類太少,看起來不過癮。鑒于此,虹口區圖書館和江灣鎮街道圖書館工作人員持續跟蹤“世博書屋”動向,適時增補書刊。此后,該書屋逐步固定下來,江灣鎮街道圖書館與福賜菜場也簽訂了服務協議,規定由菜場方進行專人管理。
1.2 完善基礎配套,由點到面鋪開。
此后,《解放日報》頭版對“菜場書屋”取得的輻射效應進行了報道[5],該項目得到了市、區領導的重視和肯定。在2011年底,虹口區第一批16個“菜場書屋”掛牌;至2012年底,全區26個標準化“菜場書屋”全部建成[6]。幾年間,虹口區圖書館已為“菜場書屋”陸續配送了50余個書架,25 000余冊圖書、期刊;全部實現了每個書屋配備“2個書架、500冊圖書”的資源標配;同時還定期為書屋更換新書,累計更換18 000余冊;此外,區內各街道圖書館還為場地條件允許的“菜場書屋”添置了彩電、DVD播放器、閱覽桌椅等[6]。至此,覆蓋虹口區的“菜場書屋”項目初具規模。
1.3 實現規范管理,內容逐漸豐富。
在建立書屋的基礎上,虹口區文化主管部門逐步介入,協調街道、菜場方,規范“菜場書屋”的管理,逐步延長服務時間,每個書屋達到保證書源、專人專管、常換常新的局面。區、街道兩級圖書館工作人員還經常到書屋,指導書屋工作人員開展日常管理。截至2014年8月,圖書流通冊次已達42 593冊①。此外,虹口區圖書館和各街道圖書館也積極策劃,把一些精品活動帶進菜場,如歐陽路街道圖書館在祥德路菜場舉行的“三個一”贈書活動,即為菜場攤主送上一本圖書、一本雜志、一張服務卡,得到了外來務工人員的歡迎[7]。到2014年8月,該圖書館累計舉辦活動13項,受益人群達2 241人①。
2.1 順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需要
“菜場書屋”雖然規模小、設施簡陋,卻倡導著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是菜場攤主精神食糧的補給站,拉近了農民工與文化,特別是城市文化的距離。它的誕生是公共文化基本服務在區域發展、流動人口、外來務工人員增加的大背景下,兼顧“均等化”“便民性”的必然產物,是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向弱勢群體的進一步延伸,對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和基本性具有示范導向作用。面對特大型城市的擴張來說,公共文化服務向更深處挖掘,覆蓋城市的各個角落,既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需要,也能逐步減少城鎮化過程中“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之間的不平衡。
2.2 推動社會管理方式的轉型
“菜場書屋”是推動城鎮人口融入到城市,實現社會管理方式轉型的一種嘗試。它的建設不能僅依靠一個圖書館,而需要文化、經濟等各部門協同合作;不僅需要政府參與,還必須有社會力量的多方努力。因此,“菜場書屋”項目的運作,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政府部門從封閉孤立型管理向跨界合作服務的轉變;從政府行政一元化的社會管理主體向由政府、企業事單位、社會組織、基層自治組織等多元化主體轉化。
2.3 維護社區的和諧穩定
菜場攤主多為外來務工人員,他們是社會群體中知識水平、經濟能力都相對較弱的一部分,在城市生活的壓力與自身養成習慣的沖突中,他們承受著不同于城市固有群體的心理壓力。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公共資源緊缺、社會不公平的存在常常影響到他們的生存環境。一旦社會矛盾激化,社會風險就將首先爆發在這些社會結構的薄弱地帶。而“菜場書屋”扮演的社會角色,將不僅僅是圖書館的館外服務陣地,更可能成為攤主們為數不多的、感覺自在的、城市中的公共文化場所。公共資源的惠及所帶來的除了實用技能、法制宣傳、心理輔導、娛樂休閑的文化知識以外,更多的是體現城市對異鄉人的關懷,也成為促進社區和諧、穩定的重要力量。
2.4 促進外來務工人員的城市融入
菜場外來務工人員離開家鄉,在城市扎根,社交關系網絡也被迫解散和重構,心理上必然有一定的落差。“雖然新生代農民工進入城市后,也逐步穩定下來并在城市生活,但是并沒有徹底融入城市的社會、制度和文化系統,與城市居民之間在思維與行為方式方面存在著極其明顯的界限,在城市的生活得不到支持,在心理上并不存在一種歸屬感,必然會產生一種疏遠以致不認同的感受”[2]。上海團市委研究室在《上海80后外來人員的管理和服務問題研究》一文中提到,他們大多數在社會心理方面孤獨感強、被排斥感強、歸屬感和認同感低[8]。“精神層面的孤獨與空虛”已成為影響他們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菜場書屋”通過提供文化服務使來滬務工人員獲得精神上的滿足,進而減少其在“新家”的陌生感和孤獨感,就顯得不可或缺[9]。多地的實踐也表明,那些身居社會中下層的外來務工人員對文化生活興趣濃厚,圖書、影像等閱讀體驗正在改變著他們。正如上海團市委與上海青年研究中心去年撰寫的一份報告中所倡導的,“應當在充分尊重新生代農民工所在地文化元素的前提下,推動他們融入上海文化氛圍,增強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10]“菜場書屋”通過閱讀推廣活動,使不同的人群進行交往和互動,在閱讀活動中,使他們更好地體驗、理解城市文化的包容。
項目運行4年后,2014年8月,虹口區圖書館組織人員對“菜場書屋”整體運行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喜憂參半。一方面,書屋的建立確實給外來務工人員帶來了實惠,豐富了他們的工間生活,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他們對于子女教育問題的擔憂,幫助下一代融入城市文化;但是另一方面,“菜場書屋”運行中面臨的種種問題也直接影響著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3.1 經費來源不穩,硬件無法保證。
“菜場書屋”運行以來,雖然得到了方方面面的關心,但經費的落實仍沒有形成長效機制,靠社會各界捐助或者僅靠圖書館一家,書源的問題勉強可以解決,但是其他硬件設施的配備和后續維修保障都成為問題。此外,虹口區的菜場體制復雜,有私營、公私合營等,所處地段的條件也各異,導致“菜場書屋”的空間場地沒有相對標準,遇到改建、拆遷等調整,書屋往往面臨“被取締”的尷尬境遇。一方面,處于“半城市化”的外來務工人員對于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的利用還略顯生疏與羞澀,覺得這是文化人做的事情,自己不適合,所以有沒有無所謂;另一方面,非文化領域的相關政府部門也沒有充分意識到公共文化服務觸角進一步延伸的積極意義,仍然著眼于見效快、看得見的“硬指標”上。再加上客觀因素的制約,“菜場書屋”的部分停運也在意料之中。
3.2 管理有待健全,菜場經營者缺乏重視。
“菜場書屋”的管理人員大多由菜場工作人員兼職,他們忙于各自事務導致書屋開放時間沒有保證,且大部分書屋無明顯標識和指示牌。此外,現場圖書擺放較為凌亂、借書記錄登記不及時、借書手續不規范也是經常發生的問題。個別書屋利用押金的方法借閱圖書,更是無形中設立了一道門檻。甚至還有的書屋負責人因為嫌煩,不愿意讓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進來閱讀。這些現象除了受管理人員本身文化素質的制約外,書屋管理培訓方面的缺失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部分菜場的經營者對于書屋缺乏重視,或者從心里抵制書屋建設,在改建之初沒有預留書屋空間,造成書屋數量減少。這種情況歸根到底是經濟利益作祟。據筆者了解,菜場一個攤位一年的租金大約20 000元左右,“菜場書屋”的設立將直接減少菜場經營者的收入,在此基礎上,還要占用菜場管理人員的精力,自然得不到支持。
3.3 書屋功能簡單,需求導向不明。
“菜場書屋”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借還上。借閱人次少、借閱冊數低、使用效率低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部分書屋每月只有四、五人借閱,有些書屋的借閱人員主要以菜場工作人員為主。但大多數“菜場書屋”暑期的借閱量都會有所增加。在借閱種類上,雜志比圖書受歡迎,圖片類、養生類、生活娛樂類、兒童類圖書更受關注。而在2014 年7月之前,只有部分“菜場書屋”有零星讀書活動,在積聚人氣上能力較弱。
究其原因,菜場攤主們大多屬于閱讀困難群體,一方面他們難以自主獲取閱讀資源或享受社會閱讀媒介提供的閱讀條件,另一方面又處于尚無閱讀自覺或習慣和缺少應有閱讀能力的狀態[11]。筆者進行了80份抽樣調查,樣本結果顯示,菜場外來務工人員普遍學歷較低,其中50%為小學學歷及以下,45%為初中學歷,僅有5%為中專及以上學歷。他們整日為營生繁忙,偶有閑暇,在電視等休閑娛樂的選擇中,閱讀確實還沒有成為首選。同時,書屋本身的吸引力也有限,提供的圖書多于雜志,厚部頭、正統類、嚴肅的文學作品遠多于淺顯易懂的娛樂類圖書,這種一廂情愿的推送,背離了需求導向的指引,自然不受歡迎。
3.4 社會關注不夠,“免費開放”宣傳仍有盲區。
綜上所述,在我國的實際工程施工中旋風分離器的應用范圍是很廣泛,但是由于經濟的發展形勢和外界環境以及生產規模等原因,導致了對旋風分離器性能的要求逐漸增高。為了保證75t/hCFB爐的整體運行效率,除了提高旋風分離效率,還需要調整燃料的粒徑,使得爐內溫度能保持的恰到好處,還應保持料層厚度和過量空氣系數的標準,加強鍋爐運行人員專業技能培訓,同時基于合理的設備改造,縮小中心筒插入深度、入口段截面形狀改造,方可有效全面提升75t/hCFB爐的整體運行效率。
近年來,社會對于城市外來務工人員的關注集中在公共醫療、義務教育、收入水平、最低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上,在努力維護基本公共服務均等的前提下,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外來務工人員的文化生活及融入城市社會的文化需求,有針對性的閱讀設施和服務顯著缺乏。同時,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宣傳仍有盲區,缺乏向城市不同群體的有效延伸。“中華全國總工會農民工培訓”推薦教材《農民工素質提升手冊》一書中介紹的“獲取圖書的途徑”主要有4種,其中第4種才是“到當地的一些圖書館借書看”,之前的3種途徑分別是:從家里帶一些書;到附近的舊書市場買一些書;到大書店看書或到一些書店租書看[12]。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的公益文化機構,在一些學者心目中其作用竟會排在舊書市場和書店之后,更何況一般基層民眾(包括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公共圖書館的作用和影響力之弱可以想見[12]。正因為關注和宣傳的力度不夠,讓菜場外來務工人員甚至菜場經營者對于圖書館送上門的服務依舊顧慮重重,“要不要收費?以后會不會收費?他們做這些的目的是什么?”等問題都阻礙了“菜場書屋”真正走近菜場外來務工人員的生活。
3.5 城市化過程中外在需求與內在意識的沖突障礙
菜場外來務工人員從農村來到城市,伴隨職業身份改變的還有生活方式和社交環境的改變,城市生活的開放性與多樣性使他們在閑暇時間有了更多的選擇,對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開始逐漸增加,他們也能模糊地意識到豐富的精神生活對于融入城市的助益。但是,他們又面臨著一些心理障礙,“城市邊緣人的生活境況,使其在意識上認為利用圖書館是一種近乎‘奢侈’的行為,很難對城市的公益文化設施——公共圖書館有正確的認識,缺乏對公共圖書館的用途與性質的了解,缺乏自信和勇氣走進公共圖書館這樣的公共場所去接受文化服務”[13]。于是“菜場書屋”中常常可以看到的有趣現象是,孩子遠遠多于成年人,成年人鼓勵孩子們走進書屋,孩子們也樂意在這里消磨時光。這些心理障礙顯然還沒有在外來務工人員的下一代中扎根,因此公共圖書館的介入顯得尤為重要,不僅可以幫助外來務工人員的下一代更好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還能借此推動公共圖書館服務在外來務工人員群體中的影響。
4.1 有效整合資源,強化保障機制。
“菜場書屋”項目牽涉到區商務委員會、街道辦事處、區財政等方面的支持,僅靠區文化主管部門和公共圖書館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建立由區文化主管部門牽頭、多部門協作、社會力量全程參與的形式,才能將各項保障機制落到實處。如今,虹口區已逐漸形成由區商務委員會、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落實書屋場地,各街道辦事處保障書屋的硬件設施配備,區圖書館負責書屋內書架/書刊的調換、日常活動的開展及業務指導的合作模式。將分散在不同部門的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在“菜場書屋”平臺上有效整合,能夠實現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共建共享。下一步,如果能實現將“菜場書屋”籌建納入區標準化菜場的指標體系中,則“菜場書屋”的可持續發展將會擁有更多制度的保障。
4.2 創新運作機制,實現項目化管理。
2014年底,虹口區圖書館主動出擊,推動“菜場書屋”通過招投標方式,成為“虹口區社區公益服務項目”,項目組織每年固定以專項資金的形式投入“菜場書屋”,使經費得以保證。第一筆經費41萬余元已經到位[6]。同時,要解決“菜場書屋”的管理難問題,區圖書館只有實行規范的項目化管理:通過分析立項依據、項目目標與預期成效,制定切實可行的項目實施方案,對日常借閱服務及其他各類活動的數量和質量都作細化要求;制定項目管理方案,建立“從項目負責人、執行人到普通志愿者”的三級管理模式和崗位架構,明確崗位職責,逐步規范工作方式;通過引入志愿者模式,解決書屋管理和菜場管理間的沖突;對項目的檔案管理、公關管理、風險管理也要做出預判,并制定相應的計劃和對策;此外,還應建立民主監督制度,并接受“虹口區社區公益服務項目組”的中期評估,才能為項目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
4.3 加強業務輔導,優化內容供給。
從自身角度來說,虹口區圖書館要著力加強以管理和服務為核心的書屋“軟件”建設,在“管好”“用好”菜場書屋上下功夫。首先,逐步規范“菜場書屋”的管理,做好業務培訓,確保每個書屋完成書架整改、專人專管、常換常新、記錄完備;其次,工作人員還需要經常與菜場書屋的管理人員交流溝通,根據各菜場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明確服務要求,規范開放時間,統一服務標準。
同時,虹口區圖書館應緊密結合攤主的實際需求,不斷豐富“菜場書屋”的讀者活動,如安排講座、電影、導讀等活動,內容可以圍繞食品安全、衛生健康和法律普及等關系到菜場攤主切身利益的方面展開,從而擴大菜場受益人群的知識面,提高他們相關領域的認知水平。2015年年初,“菜場書屋”做了相關嘗試,虹口區圖書館組織志愿者給書屋帶去了《如何保護你的腰——慢性腰腿痛的預防》《民間借貸》《婚姻家庭關系法律解讀》《借錢那些事》《食品安全》等講座,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平時許多活動中頗為內向的攤主們對自己生活中碰到的問題特別感興趣,講座結束后還圍著志愿者請教。可見,把握住需求不僅可以使活動更有效果,也能讓組織者和參與者都更為積極。
4.4 關注未成年人,幫助其融入城市。
菜場外來務工人員在扎根城市、融入城市上做出了很多主動和被動的努力,這些努力背后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子女。以虹口區江灣鎮街道為例,地處四區交界的江灣鎮街道,擁有標準化菜場4家、500多位外來務工人員,他們中的許多人已把上海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不再滿足于掙錢養家,換句話說,從到上海“討生活”的初衷已經逐漸轉變為“過日子”的愿望,而第二代的文化教育問題,更是他們心中惦念的要事。“菜場書屋”關注外來務工人員的下一代,著眼將來,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從近處看,書屋則是一個家門口相對安全、健康、積極的“托兒”場所。2014年暑期,虹口區圖書館把“阿拉一起讀童謠”活動帶到全區8個街道的“菜場書屋”,通過閱讀上海話童謠、做弄堂游戲,拉近孩子們和這座城市以及和城市孩子之間的距離,活動受到了攤主們的歡迎[14]。下一步,虹口區圖書館可以充分依托館內閱讀文化品牌,深入探索內容建設,將“書影隨行”“彩虹屋的奇妙之旅”“童心圓”等活動延伸到“菜場書屋”的孩子們身邊,還可以請他們走進圖書館,學會利用圖書館,并在使用圖書館、在圖書館交朋友的過程里,加深對城市文化的理解。
4.5 推進數字化建設,建立菜場公共信息中心。
“書屋數字化建設是指在整合、提高、發展和補充現有書屋資源建設的基礎上,結合數字技術,將書屋建設成為具有多媒體數字化信息,能夠通過電子技術設備等進行多種數字化信息服務的機構”[15]。“菜場書屋”的數字化建設既可以豐富外來務工人員的閱讀體驗,也可以形成以書屋為圓心的菜場公共信息中心,用以拓寬外來務工人員對信息,特別是公共信息的了解渠道。添置無線發射器、接入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可以實現攤主不需要走進書屋,只在自己攤位上就可以進行的手機閱讀、甚至觀影,無形中實現了“菜場書屋”的全天候服務,還可以緩解外來務工人員剛開始接觸、利用公共文化資源的不適。而廣播、電視等平臺又可以及時、高效地將市、區兩級公共信息傳播到菜場外來務工人員之中。這些相對經濟的手段,在幫助菜場外來務工人員融入城市文化上的作用不可小覷。
“菜場書屋”項目秉持政府主導、區文化主管部門牽頭、多部門協作、社會力量全程參與的原則,不僅僅是在外來人口的聚集地播撒文化的種子,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深化和延伸,更對于促進、推動人口城市化具有積極的意義。面對“菜場書屋”運行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困惑,只有不斷尋找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的方法,堅持持續化發展,明確功能定位,才能從精神文化需求著手,幫助外來務工人員實現自我價值,塑造城市“新市民”。
注 釋:
①文中數據來源于上海市虹口區圖書館在2014年8月發布的《虹口區“菜場書屋”改建后現狀調查》報告。
參考文獻 :
[1]向友桃. 公共圖書館在城市化進程中的作用[J]. 河北科技圖苑, 2011,24(5):16-18.
[2]趙文斌. 新生代農民工城市化問題研究[D]. 石家莊: 河北科技大學文法學院, 2012:16-18.
[3]上海虹口. 區情概覽[EB/OL]. [2015-08-20].http://www.shhk. gov.cn/shhk/zjhk/.
[4]場集市里開“世博書屋”[EB/OL]. [2015-08-20].http://old. j fdai l y. com/newspa per /xwwb/pa ge_ 11 /2 0 09 12 / t20091222_827243.html.
[5]朱珉迕,王海燕. 小菜場里辦書屋,能做什么[N]. 解放日報, 2011-07-28(1).
[6]張 雄. 小菜場里辦書屋,有何作為[C].新藍圖·新發展——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下的中小型公共圖書館. 北京:朝華出版社, 2015:281-285.
[7]菜場書屋“三個一”贈書活動[EB/OL]. [2015-08-20].http:// www.libnet.sh.cn/zxtsg/SHNewsCMS000000002078023200.htm.
[8]團市委研究室. 上海80后外來人員的管理和服務問題研究[EB/ OL]. [2015-08-20].http://www.shyouth.net/html/yanjiushi/ yjs_cgzb/2013-12-18/Detail_178645.htm.
[9]盧玉娟. “菜場書屋”的調查與反思[J]. 成才與就業, 2015(1): 83-87.
[10]外來人員“生活孤獨” 上海在菜場里辦流動書屋[EB/OL]. [2015-08-20]. http://www.chinanews.com/df/2011/07-28/ 3215200.shtml.
[11]王 虹. 圖書館閱讀的行為角度研究: 基于閱讀困難群體問題的思考[J]. 圖書情報知識, 2014(1):83-89.
[12]劉瑞芳, 武曉麗. 公共圖書館開展新生代農民工閱讀推廣服務探析[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2013(11):93-95.
[13]周曉紅.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下的農民工閱讀思考[J]. 四川圖書館學報, 2012(4):57-59.
[14]吳儂軟語“,阿拉”又來讀童謠[EB/OL]. [2015-08-20]. http:// www.libnet.sh.cn/zxtsg/SHNewsCMS000000002189480300.htm.
[15]周 舟. 論農家書屋的數字化建設[J]. 編輯之友, 2011(8): 36-38.
Research on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Taking ''Food Market Library'' Project in Hongkou District of Shanghai as an Example
[Key words]Food market library;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bstract]Public libraries need to speed up service innovation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Project of ''food market library'' of Shanghai Hongkou district is a positive attempt which public libraries made in aspect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mode, maintaining community stability, promoting urban integration, and so on. However, it also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 and bottlenecks in the fund, management and content. Project of ''Food market library'' can ha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further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realization of project management, optimizing content, paying attention to minors and strengthening the digital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G258.89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
韓 曜 女,上海市虹口區圖書館副館長,館員。
[ 收稿日期:2015-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