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剛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湖北大學研究生院 湖北 武漢 430000)
?
國外圖書館創客空間研究進展述評
曾 剛(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湖北大學研究生院 湖北 武漢 430000)
[摘 要]創客空間是一種全新的組織形式與服務平臺,是新時期圖書館轉型與升級的理性選擇,具有豐富的理論要義和外延特征。圖書館創客空間主要有合作型、創業型和集中分布型3種運行模式,各具特色和優勢。安全培訓與教育、外展與伙伴關系、技術與活動方案、費用與成本控制及用戶協議與政策是圖書館引入創客項目的有效保障。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 高校圖書館 創客空間 創客文化 大眾創新創業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電子資源的迅猛增長,用戶對圖書館服務的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圖書館的文獻檢索、參考咨詢、宣傳輔導等傳統服務存在被邊緣化的風險,可以說圖書館正處于挑戰與機遇并存、新舊模式交匯的復雜環境中,在探索創新發展的轉型之路。創客空間(Makerspace,也稱作Hackerspace或Hacklab)服務等新型項目已然興起,成為推動社會創新生態系統優化升級的新引擎,在提升全民科學素養、營造創新創業氛圍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一輪的改革創新浪潮中,為“三創”(創意·創新·創業)活動提供智力支援是圖書館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也是服務升級與超越應有的題中之義。創客空間的興起為新時期圖書館服務創新提供了新的契機和活力。作為舶來品,創客空間在國外的發展已相對成熟,并滲透到教育、政府、企業等諸多領域。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解讀和分析國外圖書館創客空間研究動態正當其時。
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數字工具的應用,極大地提升了人們參與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和熱情。為了將新的想法、創意或計劃變為現實產品,像20世紀40年代計算機工業革命時期的發燒友(Enthusiast)那樣,人們“自組織”地聚集在一起交流學習并協同工作,于是就誕生了創客(Maker)。正如Make雜志創始人Dougherty所言,創客活動無處不在,不論我們的生活條件如何抑或有著多大的理想,只要樂于創新,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創客,并不需要具備發明家的潛質[1]。他于2006年開辦的創客坊(Maker Faire)是旨在為讀者提供碰撞思想火花的空間[1]。現在的創客空間更具數字化和社會化氣息,已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載體和孵化基地。需要說明的是,由于黑客(Hacker)是一個較為敏感的詞匯,很多機構在給創客空間起名時都避開了該詞,而樂于稱其為工作室(Studios)或實驗室(Labs)。
現代意義上的創客空間一般是指允許并鼓勵成員分享創意經驗、交流創造心得或開展動手實踐活動的特定空間,包括實驗室、工作坊、廠房、工作室等多種形式。同時,創客空間也是一個集空間資源、理念與技術為一體的新型服務模式,創造是貫穿于創客活動始終的行為邏輯,用戶不僅是信息服務的消費者,還兼具信息產品的供給者角色[2]。通過引入創客項目并開展相應的服務工作,圖書館能夠成為社區實踐活動的中心場所,或成為高校師生課外活動的首選之地。創客空間被視為除了家庭、職場(學校)之外的“第三空間”,是加強社區成員聯系與合作的助推器,有助于促進更廣泛意義上的創造性活動[3]。由此可見,構建創客空間是圖書館服務的自然延伸和功能拓展,契合圖書館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
創客運動源于“DIY”(自己動手做)文化,雖然“DIY”文化具有深遠的歷史背景和發展軌跡,但創客項目進入到圖書館系統則是近些年出現的現象,隨著創客運動的深入發展,更多的創客項目將在圖書館界落地開花,僅北美洲圖書館界的創客空間數量就已超過20家,這也是圖書館及館員重塑自身角色和職業形象的一個絕佳時機[4]。創客空間正式進入圖書館界的時間是2011年。是年,美國雪城大學的研究生Lauren Smedley向其工作單位——費耶特維爾免費圖書館(Fayetteville Free Library,簡稱FFL)主管遞交了一份關于在圖書館內部創立制造空間的計劃書,開啟了圖書館創客空間建設的先河[5]。這種設施被稱之為“神話般的實驗室”(Fabulous Laboratory),即向社區各個年齡層的成員提供數字媒體設備、工具以及相關資源,旨在提高他們適應信息環境變化的能力,并在塑造開放文化、協作共享和挑戰精神等方面發揮重要的引導作用。
創客空間強調活動的連續性、協調性和統籌性,其活動聚焦的重點是創造(Making)行為而不是消費(Consuming)行為,將理念、技術和資源等要素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實現創客元素的有效對接與融匯。因而,創客空間具有幾下核心特征:①開放性。開放式創新、知識共享及點對點(P2P)學習是創客運動的思想核心,也是創客文化的基本特征,它們的存在正是創客空間與車間或工具庫的顯著區別。②社交性。創客空間是一個為參與者提供分享發現過程、相互學習、彼此支持與交流的社會空間,享受協同創作與知識建構過程中的樂趣比認識技術更令人感到創客空間的價值所在,項目資助者和政策制定者應當聚焦于活動所能達到的實際效果,而不是形式化地喊出口號[6]。③外部性。具有一定規模的創客空間能夠為社會發展注入正能量,帶來積極的教育或經濟影響,如吸引企業參與原型設計,開展以科技為導向的圖書館營銷策略,改善用戶體驗等。④時效性。創客活動中的知識應用具有“快速反應”“及時反饋”的特點,創客們一起激發知識創新的靈感,并付諸于實驗項目或試驗行動,大大縮短了知識運用的“睡美人”時間,提高了實踐操作的時間效率。
創客空間是以技術為導向的創新孵化基地,也是激發社會創新的助推器。一個好的創客空間在于激發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而不僅僅是資源的開放與共享。創客空間是優化社會創新生態體系的一劑良方,創新已經是社會發展各個層面共同的志趣所在,創客空間應將目光聚焦于提升人的綜合素質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不應過分炒作其時髦概念[7]。對參與者來說,創客空間在提高綜合素質方面具有很強的價值張力:①協同工作(Co-working)。創客空間塑造了友好的協作精神,為參與者提供了開放設計和共享的創新氛圍,打開了一扇通向互利共贏的大門。參與者可以與同齡人或有經驗的資深創客協同工作,分享創造的技巧、思維和見解等,這對于培養團隊成員的合作精神大有益處。②動手(Hands-on)學習。創客活動促進了非正式學習,能夠讓參與者充分發揮自我導向(Selfdirected)的潛能,在有興趣的實驗中完成既定目標,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的適用性,從而在“玩樂”中獲得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8]。這有助于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使用新興工具的積極性。③營造創新環境,培養創業精神[9]。創客空間為參與者提供了靈活的創新環境和多樣化的資源體系,以支持創客把自己的創意轉變為現實產品。在實踐活動中,參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設計個性化的實驗項目,這有助于激發參與者的創新潛能,培養創業精神。
在“三網”深度融合的時代,文化素養的內涵豐富多樣,已不僅僅是閱讀和寫作的代名詞,以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與藝術為中心的跨素養(Transliteracy)教育已成為21世紀圖書館服務的發展趨勢之一,而創客空間正是當下圖書館轉型與升級的理性選擇[10]。在跨素養的語境下,圖書館不僅是讀寫(R/W)文化的推廣中心,也是“DIY”活動的服務平臺[11]。在提升科學素養方面,創客空間是青少年體驗真實項目的理想場所,通過直接參與貼近現實的非正式活動開拓思路、分享信息并享受過程中的樂趣,有助于彌合不同受眾群體之間的數字鴻溝,激發青少年的創新意識,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提高社會認同感和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在自我表達與友好互助的活動氛圍中積累“社會資本”。
從文獻提及量、網站友好性、資源豐裕度等因素綜合考量,國外圖書館界發展模式相對成熟的創客空間已超過30家。作為世界上圖書館事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美國在圖書館創客空間構建與運營方面也走在國際前列,涌現出不少典型案例,如公共圖書館領域的FFL、韋斯特波特公共圖書館(Westport Public Library,簡稱WPL)、底特律公共圖書館(Detroit Public Library,簡稱DPL)、艾倫縣公共圖書館(Alan County Public Library,簡稱ACPL)、克利夫蘭公共圖書館(Cleveland Public Library,簡稱CPL)等;高校圖書館領域的內達華大學(Nevada University,簡稱NU)里諾分校圖書館、瑪麗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Mary Washington,簡稱UMW)辛普森圖書館、瓦爾多斯塔州立大學(Valdosta State University,簡稱VSU)奧達姆圖書館、密歇根大學圖書館等。其中,FFL是全美第一家正式引入創客空間的公共圖書館。早在2003年,FFL就已經嘗試著將其服務邊界拓展至附近的一個廢棄的家具廠,并在部門主管Smedley的大力推動下逐漸發展成為對公眾免費開放的創客空間[12]。NU里諾分校圖書館是全美最早為師生提供3D打印服務的高校圖書館,自2012年7月份運營以來,受到了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取得了良好的素質教育效果[13]。同年,UMW辛普森圖書館的ThinkLab也正式向師生開放[13]。圖書館創客空間是師生探索、創造新知識和提升科研創新能力的好去處,也是激發社區公眾創新意識、提高科學技術素養的實踐基地。
由于不同圖書館存在資源稟賦、功能定位、戰略規劃及用戶需求等方面的差異,在構建創客空間的模式選擇上采取各具特色的模式,但也有內在的相通之處:社區驅動創新、實驗方案設計與實時知識創造等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服務業態。一般而言,創客空間的構建和運行主要有合作型、創業型和集中分布型3種模式。每種模式對應的典型案例如下:①合作型創客空間主要是與當地創客組織共建共享資源,為社區成員的協同創新和知識交流提供服務平臺。例如,洛杉磯公共圖書館通過與當地創客空間開展合作,舉辦3D打印、編碼、沙盒游戲及其他實踐活動,借以提高社區成員的科學素養[14]。ACPL通過與本地“TekVenture”創客空間開展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運營成本較低(<$200/月),并以研討會的形式組織創客進行現場互動與交流,雕刻、焊接、拼裝、珠寶鑒定等50余項活動廣受歡迎[15]。②創業型創客空間的資源供給渠道單一,通過自籌資金或利用閑置或廢棄場所進行改造。例如,囿于州政府財政預算大幅削減的困境,NU里諾分校圖書館采取獨立開發與運營策略,為全校教職員工和學生提供電子原型設計、3D打印等服務[16]。③集中分布型創客空間一般只在中心館(或總館)設立服務站,統一分配有關資源并進行網絡化、分布式動態管理以實時掌控空間運行態勢。例如,CP L利用預算經費構建名為“TechCentral”的創造性協同設計與學習中心,提供雕刻與切割、打印與掃描、圖片與視頻制作以及實訓指導、云計算體驗等特色服務,并對技術服務、資源配置進行優化以滿足不同需求[17]。
圖書館引入創客項目的戰略規劃,實質上就是要回答構建什么樣的創客空間以及怎樣構建創客空間等問題,包括以下內容:它是否對周圍環境帶來負面影響?噪音、傷害、污染等因素是否在可控范圍之內?它是一個開放的數字環境還是僅供課堂研討的地方?它是一個專屬空間還是移動場所?圖書館獨立建設還是尋求外部援助與合作?圖書館在做出決策之前有必要對以上問題進行較為深入的調查和研判,并結合自身的年度計劃因地制宜地選擇實現路徑。一個良好的規劃方案應當建立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之上,對有關要素做出合理的分配與調控,以便獲得創客空間高效運行和可持續發展的前期保障,具體如下:
(1)安全培訓與教育。對于館員來說,接受系統性的科學培訓是管理好創客空間的前提條件,學習有關創客項目的新知識是保障服務水平的基本要求;對于用戶而言,參與創客活動畢竟是一項頗具挑戰性的嘗試,面對的大多是工作或學習中不常見的設備與工具,為了避免誤操作對人員、設備等產生傷害,用戶在加入活動小組之前必須接受培訓和安全教育,如了解3D打印機、激光切割機等常見設備的構造并掌握其操作流程[18]。在培訓方式上,既可以通過現場講解向參與者傳授必備知識與技能,也可以通過在線教程和網絡研討會等虛擬形式開展針對性的輔導或示范工作。同時,圖書館應重視制度化建設和長期性目標的設立。
(2)外展與伙伴關系。外展活動除了具有吸引用戶、資金和捐贈等功能外,還能夠發展與個體或機構的合作關系[19]。合作是創客空間發展的外部動力之源,也是彌補自身不足的一大法寶。合作對象的選擇應當根據項目需求而定,按照機構屬性劃分,可以與學校、社區中心、科研院所、科技公司、科普站、文化宮及行業協會等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20]。例如,通過FFL的努力,私人公司向其捐助了急需的工具與設備(包括3D打印機);ACPL與當地創客組織合作,分享其專家團隊與硬件資源;DPL也利用外展活動找到了合適的合作伙伴[21]。外聯伙伴關系網絡的構建是創客項目設計與實現的關鍵要素之一,尤其是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宏觀環境下,資源配置必須主張高效利用,避免重復建設和鋪張浪費。
(3)技術與活動方案。對于創客項目來說,沒有標準化或權威性的硬件資源清單可供參考,應當根據需求、定位和目標靈活選擇具體內容,但從實踐情況來看,一些常見的工具和技術值得考慮,如計算機、3D打印機、切割機、焊接工具等。正如提到圖書館人們就會想到圖書一樣,談及創客空間最先映入腦海的場景便是3D打印,似乎已成為標簽式的概念。對于公共圖書館而言,數字化技術、物理產品制造、修補工具最受創客們的歡迎;而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則偏好于開展與學科相關的項目,如面向工程、設計和營銷領域的產品建模與原型設計,涉及到的技術或活動的排名比較靠前(見表1),表明此類項目的實施能夠有效地滿足課程教學的實踐需求,而不是孤立存在的知識發現和創造場地。
(4)費用與成本控制。根據項目的具體性質,圖書館在構建創客空間時應當做好財務預算計劃和成本控制方案,包括啟動成本、每年的運營費用和收入等基本要素。啟動成本包括空間改造與裝修費、租賃費、基礎設施費(如水電、網絡)、人員工資與福利以及其他費用等。為了降低運行成本,圖書館應盡可能獲得外部支援,如向基金組織、政府部門或企業申請贊助。例如,WPL為了籌辦迷你創客集市(Mini Maker Faire,簡稱MMF)和創客空間2.0項目,向美國博物館和圖書館服務協會(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簡稱IMLS)申請專項資金并順利獲批,擺脫了經費短缺的困境[23]。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圖書館可以針對不同的用戶群體采取差異化的收費措施,如對沒有固定收入來源的青少年完全免費,對成年人則適當收取工本費、磨損費及其他服務費用以彌補日常開支。
(5)用戶協議與政策。許多情況下,政策被視為約束性的規則,但對于創客空間而言,正式授權的使用協議既能規范用戶行為,也起到保護參與者免受潛在傷害的作用,并對工具與設備的再利用、空間的合理改造與裝潢以及相關活動采取寬松的約束規則[24]。從國外的實施情況來看,大部分圖書館創客空間都發布許可使用策略等有關文本,主要包括認證條件、用戶類型、使用方式、服務內容、環境衛生、收費項目、安全責任、知識產權及操作指南等具體內容[25]。用戶協議及政策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或模板可供參照,圖書館創客空間應當量身定制符合自身管理需要的個性化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其必須便于創客活動參與者及時獲取,并在參與者加入創客項目或接受服務前遞交簽名的紙質文本以備查考。

表1 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16項最常見的技術與活動[22]
創客空間是一種全新的組織形式與服務平臺,對圖書館的重要啟示在于:讓用戶的需求和技能來塑造服務業態,這一戰略意義的價值表征為服務方式由被動轉向主動,服務內容由信息資源拓展到空間資源[26]。公共圖書館的使命是滿足所有用戶的需求,并盡可能地為用戶獲取服務提供多元化、全方位渠道,并且“一個都不能少”是圖書館服務的核心理念。在創客實踐活動中,圖書館應當采取必要的保障性措施為殘障人士參與創客項目提供現實條件[27],同時需要認真考慮他們的真實需求和承受能力,實行移動辦公、專項指導等針對性的服務策略。從戰略的視角看,新時期圖書館服務創新應當抓住這一發展機遇,有效整合資源,融合市場化機制,以構建創客空間為載體,形成一批有效滿足受眾需求,具有專業化服務能力,同時具備便捷性、開放式等特點的新型服務平臺,打造新常態下圖書館發展的新引擎。
參考文獻 :
[1]Dougherty D. The Maker Movement [J]. Innovations, 2012, 7 (3): 11-14.
[2]Colegrove T. Editorial Board Thoughts: Libraries as Makerspace? [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2013 (1): 2-5.
[3]Moilanen J. Open Source Systems: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C]. Hammamet: 8th IFIP WG 2.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12: 107.
[4]Parham K E, Ferri A M, Fan S, et al. Critical Making with a Raspberry Pi - Towards a Conceptualization of Librarians as Makers [C]. Seattle: 77th ASIS&T Annual Meeting, 2014:1-4.
[5]McCue T J. First Public Library to Create a Maker Space[EB/ OL].[2015-10-15]. http://www.forbes.com/sites/tjmccue/2011/ 11/15/first-public-library-to-create-a-maker-space/.
[6]Barniskis S C. STEAM: Science and Art Meet in Rural Library Makerspaces[C]. Berlin: iConference 2014 Proceedings, 2014: 834-837.
[7]Wang Ding, Dunn N, Coulton P. Grassroots Maker Spaces: A Recipe for Innovation [C]. Boulogne Billancourt: 11th European Academy of Design Conference, 2015:1-10.
[8]McGrath L, Guglielmo L.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and Makerspaces: DMAC’s Influence on Technologic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Multimodal Composing [J]. Computers and Composition, 2015 (36): 44-53.
[9]Holm E J V. Makerspaces and Contributions to Entrepreneurship[J].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 (195):24-31.
[10]Compton E, Boese A, Lewis J, et al. Making in the Library Toolkit [EB/OL].[2015-10-15]. http://www.ala.org/yalsa/sites/ala.org. yalsa/files/content/YALSA%20Making%20Toolkit.pdf.
[11]Houston C. Engaging Youth in a New Media Read-Write Culture through Library Makerspaces [C]. Paris: IFLA 2014 LYON, 2014: 1-6.
[12]Reeder J. Are Maker Spaces the Future of Public Libraries? [EB/ OL].[2015-10-15]. http://www.shareable.net/blog/are-makerspaces-the-future-of-public-libraries.
[13]Fisher E. Makerspaces Move into Academic Libraries [EB/OL]. [2015-10-15]. http://acrl.ala.org/techconnect/post/makerspacesmove-into-academic-libraries.
[14]Horvath J, Cameron R. The New Shop Class: Getting Started with 3D Printing, Arduino, and Wearable Tech [M]. New York: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5: 66.
[15]TekVenture Maker Station [EB/OL].[2015-10-15]. http:// tekventure.org/maker-station.
[16]Good T. Three Makerspace Models That Work [EB/OL].[2015-10-15]. http://www.americanlibrariesmagazine.org/article/ manufacturing-makerspaces.
[17]TechCentral [EB/OL].[2015-10-15]. http://cpl.org/thelibrary/ subjectscollections/techcentral/.
[18]Lang H M. Change in the Making: Makerspaces and the Ever-Changing Landscape of Libraries [J]. TechTrends, 2015, 59 (3): 107-112.
[19]Diane S, Zaana H. A Place to Make, Hack, and Learn: Makerspaces in Australian Public Libraries [J]. The Australian Library Journal, 2013, 64 (2): 272-284.
[20]Dixon N, Ward M. The Maker Movement and the Louisville Free Public Library [J]. Reference & User Services Quarterly, 2014, 54 (1): 17-19.
[21]Benton C, Mullins L, Shelley K, et al. Makerspaces: Supporting an Entrepreneurial System [EB/OL].[2015-10-15]. http:// www.reicenter.org/upload/documents/colearning/ benton2013_report.pdf.
[22]Burke J. Making Sense: Can Makerspaces Work in Academic Libraries? [C]. Oregon: 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ACRL), 2015: 497-504.
[23]MakerSpace [EB/OL].[2015-10-15]. http://westportlibrary.org/ services/maker-space.
[24]Barniskis S C. Metaphors of Privilege: Public Library Makerspace Rhetoric [C]. California: iConference 2015 Proceedings, Newport Beach, 2015:1-4.
[25]Lang H M. User Agreements and Makerspaces A Content Analysis[J]. New Library World, 2015, 116 (7/8): 358-368.
[26]Kelly A. Why do We Need One of Those? The Role of the Public Library in Creating and Promoting Makerspaces [C]. Canberra: ALIA National Library & Information Technicians Symposium, 2013: 1-13.
[27]Brady T, Salas C, Nuriddin A, et al. MakeAbility: Creating Accessible Makerspace Events in a Public Library [J]. Public Library Quarterly, 2014, 33 (4): 330-347.
Critical Review on Foreign Makerspac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Library
[Key words]Public library; University library; Makerspace; Maker culture; Public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stract]Makerspace is a new organization form and service platform, it is a rational choice for the libra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the new period and it has very rich theoretical meaning and diverse extension characteristics. The three models of makerspace in the library are collaboration, centralized developing and entrepreneurship, which has its own features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Strategic planning and the implemention include the following 5 aspects: safety training and education, outreach and partnership, skills and activities plan, costs and expenses controlling, user agreement and policy.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
曾 剛 男,1978年生,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現工作于湖北大學研究生院,講師。
[ 收稿日期:2015-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