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鹽縣國土資源局 何 群
?
地質調查結碩果 成果應用接地氣 農民增收有盼頭
-----海鹽縣農業地質調查成果轉化應用顯成效
海鹽縣國土資源局何群
近日,“海鹽縣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項目成果以優秀等級通過專家組評審,該項目歷經3年,累計完成了海鹽縣15萬土壤地球化學調查585平方公里,澉浦鎮11萬富硒土壤詳查64平方公里,調查研究成果為海鹽縣土地利用規劃調整完善、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建設占用耕地表土剝離再利用工程、澉浦鎮富硒土地資源保護開發以及基本農田質量檔案建設試點等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部分成果為提升土地精細化管理水平提供了權威依據,已在該縣農業生產中得到應用,并顯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同時也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創造了一次全新的契機,走出了一條地質調查成果服務于耕地質量提升的新路子。
1.創新思維,構建城市“三維空間”
在全省率先實施地級市城市群地質調查項目,根據嘉興市統一部署,對海鹽城區508平方公里區域開展三維“CT掃描”,包括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等調查。首次實現地下地質結構的任意、實時分析和三維、動態、可視化發展,并最終建成三維可視化城市地質信息管理與服務系統,為城市地下空間資源規劃管理與科學開發利用奠定基礎。在此基礎上,做好地面沉降網絡的日常維護、一等水準監測和地下水動態監測設施維護工作,密切關注6個地下水自動化監測點的數據變化,經過多年努力,全縣平均地下水位上升1.72米,最好上升2.12米,地面沉降得到有效遏制。
2.保障發展,編制實施“多規合一”
嘉興市被確定為全國“多規合一”試點以來,海鹽縣結合農業地質調查研究,由發改、住建、國土、環保四部門共同編制區域發展規劃,使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融合發展,建立國土空間差別化管理機制,劃出生態紅線,實施分區開發與保護,努力形成縣域規劃一張圖。選取了澉浦鎮、百步鎮五豐村作為嘉興市鎮、村級土地利用規劃試點,在數據分析、村域發展要求和現狀調查分析結果基礎上,統籌協調村域“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優化各類各業用地布局,確定初步成果。海鹽縣飲用水水源一二級保護區,海鹽千畝蕩、海鹽天仙河、南北湖風景名勝核心區劃入禁止開發類紅線區。
3.綜合治理,恢復環境“綠水青山”
根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戰略思想,全面推進礦山環境治理。在全縣范圍內禁止開采粘土資源,并實施“四邊三化”礦山治理,共創建海鹽保豐礦業有限公司普通建筑用石料礦等綠色礦山2家,創建率達100%。同時,通過廢棄礦山再利用提高優化土地利用,助推城鎮功能和產業轉型升級,利用關停礦區引入三產,在廢棄礦山的修復再利用中探索出一種全新模式。如對屏山礦區進行回填土方300萬立方米,竣工后可新增土地指標130多畝;利用關停的海鹽紫云礦區,興建汽車駕駛培訓中心;將廢棄老房子、廢礦改造與文化旅游產業相結合,就地取“材”改建影視基地。
1.強化根基,完成農田檔案“全覆蓋”
海鹽縣已連續18年實現耕地占補動態平衡,耕地質量得到明顯提高,被列為嘉興市唯一全省永久基本農田質量建檔試點縣,大力開展永久基本農田質量檔案工作,覆蓋“一縣三鎮”的730平方公里。同時,在全市率先啟動基本農田質量調查工作,在全縣3.51萬公頃農田上,采集了土壤、水、農作物等各類樣品4200多件進行系統調查,全面建立了永久基本農田質量檔案。通過“圖、文、卡、庫、碼”五大元素,建立了耕地質量狀況的文檔資料,實現了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管護,該項工作已由國土部推廣至全國經驗交流平臺。
2.鞏固籬笆,實現土壤質量“可追溯”
優先為糧食生產功能區、特色農業種植區、富硒農產品開發等農產品創建土地質量檔案,通過農產品產地“基本農田質量二維碼”,給每件農產品提供一份土壤質量“身份證”,建立可量化、可追溯、可考核、可問責的土壤質量追溯體系。自去年發放全國第一張土壤質量“身份證”以來,已累計發放2500余張,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提供土壤安全支撐,從而實現土地質量管理由定性向定量、由粗放到精細、由傳統到現代的轉變。近期啟動的浙江省嘉興市地區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項目,調查精確度將提高一倍,進一步為該縣土地土壤質量提升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3.修復本原,探索農業生產“新環境”
依據本次農業地質環境調查評價、建檔及檢測試點,大力探索建立農業地質調查有效服務土地質量生態管護新機制。加強對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農業“兩區”等農產品土壤環境質量安全的監管,采取有效措施切斷污染物進入農田的鏈條,對調查發現的重污染區域,依法劃定食用農產品生產禁止區域,進行土壤集中修復和治理。在全省率先引入農業地質調查強化對土壤內化學元素的檢測,編制實施方案,開展耕作層“表土剝離”再利用工程。已實施表土剝離項目5個,剝離區域面積372.47畝,剝離土方85865立方米,表土再利用面積378.69畝,經驗收耕地現狀適應農作物種植要求。
1.鞏固生態旅游,經濟增長“有亮點”
積極利用農業地質調查成果服務于土地利用規劃的調整完善,重點服務生態保護紅線、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和建設用地擴展邊界紅線的“三線”劃定。針對在澉浦鎮開展1∶10000土壤詳查發現的3.4萬畝富硒資源,確立了以澉浦鎮南北湖核心景區為依托、以綠色土地為基礎、以富硒土地資源和火山地質景觀為新亮點南北湖開發目標,綜合各方面資源,重磅打造“杭州灣南北湖生態園”開發模式。并在澉浦鎮茶園村南五墩、南北湖村徐灣地區確定了富硒土地資源開發示范,引導富硒產品產業發展,建立生態農業產業鏈,全面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2.發展綠色農業,農業增效“有支撐”
在永久基本農田劃定中,充分考慮土地質量地質狀況,將清潔土壤、養分豐富且富硒連片的地塊“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及時調整土地利用規劃,將全縣5500畝優質土地劃入永久基本農田,而將部分不適宜農業耕種的土地從永久基本農田中劃出,從而達到優化農田質量的目的。經過調整,海鹽縣澉浦鎮永久基本農田面積增加了36公頃,養分豐富級的土壤面積實際同比增長8%,清潔的土壤面積實際同比增長3%,為實現綠色農業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2015年,全縣劃定了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約32.7萬畝,下達各行政村、社區基本農田保護補償資金1808.7萬元。
3.推廣生態農品,農民增收“有盼頭”
將農業地質調查成果與國土部門和農業技術部門緊密結合,深入研究不同土地適合種植的農產品,對土壤缺失養分進行補充,更好地引導農民種植有特色的農產品,實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海鹽縣沈蕩鎮共有近5萬畝耕地,目前通過土地流轉,共有80多個農場種植2.8萬畝耕地,結合調查成果種植了水稻和蔬菜。在澉浦鎮共發現富硒土3.4萬畝,開啟了種植富硒大米的征程。沈蕩鎮尤甪村的三羊農場,目前種植1300多畝農田,近年來主攻高端農產品市場,每包“稻秋御品”牌大米都貼上“二維碼”,大幅度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為當地農業帶來無法估量的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