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記者
?
流動的主任辦公會與鮮紅的80本土地證
本刊特約記者

“真是太感謝你們了,解決了我們壓在心頭二十來年的大事,謝謝你們,謝謝!”滿頭銀發、胡子花白的鄭招明老人高興的接過鮮紅的土地證,像孩子得到了新玩具一樣仔細摩挲,不舍得放手,并一再地對壺山街道國土所的工作人員表示感謝!
據悉,鄭招明老人來自壺山街道金陽村,該村現有農戶119戶,人口354人,根據武政辦(1996)39號《關于同意大嶺頭等自然村遷移下山的批復》文件批復,1997年,大嶺頭、大坑、外崗、烏石后等村經統一規劃遷移到壺山街道三板橋地段,以每戶一幢、面積121平方米的標準,建成93幢房屋,后陸續下山9幢組成共102幢的金陽行政村。由于該村的下山脫貧用地剛好在新老《土地管理法》交替之際,多種因素造成至今未予辦理宅基地審批手續,導致該村的土地登記手續近二十年不予辦理。
為切實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在傅建云主任的提議下,壺山街道主任辦公會議專門移至金陽村召開,就該村宅基地審批確權問題進行專題討論,最終確定該村下山脫貧的歷史遺留問題由壺山國土所牽頭、城建辦配合共同完成。
會議結束后,壺山國土所按照武義縣人民政府關于切實加強宅基地管理破解農民建房難的實施意見精神,運用“壺山街道違法用地處置一本通”開始著手辦理補辦審批手續,并本著以人為本的精神、讓百姓少跑路的宗旨,多次上門服務,終于在2016年4月初的晚上,將該村第一批土地使用證共80戶全部發放到各農戶手中,第二批農戶的情況待國土所梳理分類后提交至主任辦公會議再次專題討論。
80本鮮紅的土地證,意味著壺山街道辦事處規范土地管理秩序、保障農民權益翻開了新的篇章,同時也意味著壺山國土所全面貫徹“工作推進年”和“能力建設年”行動精神,主動適應新常態,主動作為,破解農民建房難!
小知識
泥石流的形成條件:
(1)地勢陡峻,溝谷坡降大,暴雨時容易集聚地表水和松散土石;(2)泥石流溝的兩側山體和溝頭堆積大量的松散土石;(3)暴雨或連續降雨、冰雪快讀融化、塘壩潰決等提供充足的水源。
泥石流發生的前兆:
(1)泥石流溝內的河水突然斷流或突然增大,河水中夾有大量草/樹木;(2)溝谷上游傳來轟鳴聲或感到地面輕微顫動;(3)持續降雨或暴雨時,要提高警惕。
遇到泥石流的自救措施:
(1)立刻向河床兩岸高處跑;(2)向與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兩邊山坡高處爬;(3)來不及奔跑時要就地抱住河岸上的樹木;(4)千萬不要往泥石流的下游方向逃生,不要順著泥石流方向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