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不動產登記服務中心(信息中心) 高啟明
關于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引入統一技術架構的探討
湖州市不動產登記服務中心(信息中心)高啟明
提升國土資源工作管理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以國土信息化為抓手推進國土資源管理精細化,提高國土資源信息的掌控能力。雖然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虛擬技術等信息技術已經寫入“十三五”國土資源信息化規劃,但是回歸到地市級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技術架構的問題上來看,不難發現,信息化提升的同時也帶來一些困擾。如在應用系統建設中經常出現不同項目應用功能及技術重復制造的現象,系統集成的兼容性、穩定性、運行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二次開發能力開放性不足等問題。這一系列的問題亟待國土資源管理和信息化工作者進行解答。
新形勢下的國土資源信息化工作充滿機遇和挑戰。全國主要市縣在國土資源“一張圖”、電子政務、資源調查評價、信息服務社會化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建成以遙感影像為本底的“一張圖”核心數據庫,整合基礎地理、土地、礦產等各類業務數據,支撐政務信息化辦公、各業務應用系統和綜合監管平臺運行,基本形成與國土資源調查評價等相關專項數據動態更新機制;建成政務辦公平臺,實現行政審批事項審批網上運行;建立以門戶網站為主體的公共服務平臺,為社會提供國土資源信息服務。以湖州市國土資源局為例,自2009年以來,按照上級領導部門的統一部署,先后建成了地籍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用地審批管理信息系統、土地利用規劃系統、國土資源一張圖和核心數據庫、土地執法管理系統、電子政務平臺、不動產登記信息平臺等應用系統,對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和社會服務功效顯著。主要表現為:使用全局OA辦公系統實現了網上行政辦公和公文管理;使用統一的建設用地報批系統,實現了網上審批,并與政府服務網銜接;以一張圖工程為契機,實現了“一個中心、三個平臺”建設,建成了全市統一的國土資源核心數據庫;通過基礎網絡建設和安全控制,實現了市-縣-鄉鎮所的網絡互連。
國家層面,國土資源部明確以科技創新支撐國土資源事業發展。分析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新模式,解決當前國土資源管理工作面臨的重點、難點問題。
1.技術架構差異,導致重復建設
一是開發語言不同。目前,市場上國土資源信息化主要以JavaEE和.Net兩種開發語言為主,這里且不討論兩者優劣,但是不同平臺架構帶來了需要解決的無縫集成和互操作問題。二是開發商提供的技術架構不同。一個局十幾個業務系統往往有多家開發商提供技術服務,而這些開發商有各自的開發技術框架,系統間的訪問和平臺集成往往帶來額外的溝通和集成成本,有時候這些系統技術架構各異,無法有效的集成和協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重復建設。重復建設帶來的結果是資源的加倍投入,對用戶來說也會帶來新的學習成本。
2.缺乏技術規范,產生信息孤島
一是缺少技術規范。現階段,各地國土資源局內部已經構建了大量的應用系統,各系統在各自的業務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它們相互之間往往不能很好地協同工作,各系統之間相互獨立,從而在局內部形成許多信息孤島。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有兩點是缺乏統一的信息化技術規范;二是技術規范層次不一。不少單位應用軟件開發,雖然采用了先進構件接口技術,但因缺少使用規范或使用不合理,仍然發揮不了構件技術的作用,起不到復用效果,不能有效地提高軟件質量和效率,給信息共享共建造成了巨大的浪費。以湖州市局為例,現有業務系統有部、省統一下發的審批系統,也有局自建的業務系統,這些系統滿足了各自的一些信息化目標,但存在技術要求有一定的差異,無法實現信息資源的互聯互通,無法實現業務層面的延續性,帶來基層用戶信息化培訓的額外負擔。
3.缺少頂層設計,無法隨需應變
因不同的應用系統之間技術架構不同、數據標準不統一,且建設的背景不同導致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情況,整體呈現縱強橫弱現象。分析原因主要是缺乏頂層設計,未從全局的視角考慮單個應用系統在局信息化中的定位,缺少系統之間的統籌規劃和有效銜接的設計。另一方面,傳統的信息化建設往往是單個項目型的代碼級開發定制的軟件系統。這種定制開發方式,基本上從初期的業務需求出發,滿足特定用戶的大部分需求,但事后很難全面考慮軟件的擴展性、穩定性等架構因素,導致運維期間和未來無法快速適應新的需求變化。有些稍微好一些的軟件供應商以標準版加上二次開發,只保留小部分參數配置。面對新的業務調整帶來的需求變化時,還是需要大量的二次開發工作量。
4.存在技術封閉,隱含運維風險
目前,信息化運維也越來越多的成為信息化建設的關注重點。目前存在的問題:一是缺少項目過程資料。應用系統建設過程中缺乏規范的項目管理過程,提交的項目過程記錄和項目建設材料不全,對應用系統的售后運維造成了一定的困擾。“有經驗”的程序員跳過了設計過程,直接編寫程序代碼,到系統交付的時候項目文檔還停留在原地,到運維階段成千上萬行的代碼極難改動和調整,也就無法滿足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業務調整。二是開發和運維嚴重脫節。開發團隊與運維團隊知識轉移不充分、版本不一致、運維對開發過程的技術過分依賴、不同軟件供應商之間運維領域推諉、原本的軟件供應商退出供應商名單導致其他供應商無法支持必須推倒重來等等。
以傳統開發方式的軟件體系無法實現期望的業務集成和協作,無法實現全局業務環節信息的及時傳遞和處理,無法滿足個性化的需求和快速的需求變化。因此,需要在技術層面尋求一種變革,來支撐信息化在國土資源管理轉型過程中軟件平臺的可持續性和信息生態系統。
1.統籌規劃,從頂層設計開始
基于全局信息化整體思路出發,由信息中心牽頭,整體統籌,全域規劃,以業務整合、服務智能、應用主導、資源共享為實施要求,把握信息技術和發展趨勢,用系統論的方法,開展全局國土資源信息化頂層設計和數據資源規劃工作。一方面,需要整體上梳理各部門業務需求和工作流程,通過梳理、整合、優化,將各自為政的業務進行優化,構建精簡、有序、協作的全局業務體系,通過業務梳理分析國土資源數據實體,找出數據之間關系,構建互聯互通的數據資源模型。另一方面,加快推進協同開發管理規范建設,制定相關技術規程,完善協同開發管理基礎軟硬件環境,督促、保證多家開發單位和多個應用系統建設在統一環境下協同開展工作。
2.統一平臺,支撐全局信息化
通過引入成熟的第三方中間件,搭建基于SOA的統一智慧國土政務基礎平臺,實現跨部門、跨地區信息互聯互通和業務協同。SOA的優勢在于它高度的可重用性、敏捷性、隨需而變、以及良好的延展性和可用性,從而使局信息化能夠輕松應對業務需求的變化,使它能夠擺脫面向固定模式技術解決方案的束縛。平臺采用統一的技術架構、開發規范、數據資源模型等,可以實現全局領域應用平臺軟件體系的“一體化、模塊化、輕量化”,實現業務應用快速開發、“插拔式”部署和統一運行管理。
3.設計構件,提升復用敏捷性
對全局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通過梳理形成的業務體系,基于統一基礎平臺設計國土資源行業業務構件庫,成為搭建業務系統的“積木”。這些積木應該是直觀的分割、并具有最小內部耦合的軟件結構。根據業務需求,這些基礎構建和行業構件,通過基礎平臺實現可視化的選擇、組裝和配置即可實現系統的簡單搭建。這些構建應該是符號統一的SOA設計標準,能夠實現不同業務系統之間,不同平臺之間的無縫集成;基于統一基礎平臺,通過對各家開發商的培訓,有效地避免原來因技術層面存在的技術門檻和知識轉移障礙;統一的技術架構通過通用和簡便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市、縣信息化技術人員在系統建設和運維保障過程中的工作壓力、學習成本;標準封裝的國土資源業務構件庫的應用,提高項目建設過程中開發人員的初始化效率和質量。平臺本質是從標準規范建立,將規范引入到技術平臺,將業務的模型抽象到業務平臺體系當中,在平臺內部默認建立復用體系。
市級國土資源局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應該成為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樞紐,在實施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中,必須探索研究科學、合理、可行的創新方法,使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合理、科學、有序地推進,提升信息化建設在國土資源管理中的支撐服務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站在一個更高的視角來審視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就會發現國土資源管理業務雖然是復雜的、經常變化的,但是也存在很多相似之處,而統一技術架構的思路能夠更為敏捷地支撐國土資源管理信息化過程,進而快速搭建產生出滿足業務需求和需求變化的不同應用,真正做到“隨需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