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信息發展水平評價課題組
本刊專稿
2016年浙江省信息經濟發展綜合評價報告
經濟信息發展水平評價課題組
本文根據浙江省信息經濟綜合評價辦法,指出浙江省信息經濟發展具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大幅提升、信息經濟核心產業成為全省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融合應用深入推進等特點,并對各地信息經濟發展進行了綜合評價。
信息經濟;綜合評價
為貫徹落實《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信息經濟的指導意見》和《浙江省信息經濟發展規劃(2014-2020年)》要求,根據《浙江省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轉發省經信委省統計局關于印發〈浙江省信息經濟綜合評價辦法(試行)〉的通知》精神,浙江省經信委、浙江省統計局聯合組織了2015年度全省各市、縣(市、區)信息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工作。
近年來,浙江省深入實施“八八戰略”,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與產業變革、數字經濟發展浪潮的重大歷史機遇,加快推進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經濟創新發展,以關鍵技術創新和應用模式創新為引領,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全面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三次產業的融合創新,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全省信息經濟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成為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動能。根據評價結果顯示,2015年全省信息經濟發展指數為125.6%,其中基礎設施、核心產業、個人應用和企業應用發展指數分別為151.1%、111.9%、137.8% 和103.8%(表1)。

表1 2015年浙江省信息經濟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續表
(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大幅提升
近年來,浙江不斷加大力度,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全方位互聯互通格局,建設高速暢通、覆蓋城鄉、質優價廉、服務便捷的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網絡覆蓋和保障能力不斷提升,各項指標均處于全國前列,2015年全省電信業務總量(按2010年不變單價)達1581億元,較上年增長38%。至2015年,全省城域網出口寬帶達22.7Tbps,固定寬帶端口平均速率達30.9Mbps,比上年分別增長95.0%和194.3%。全省累計建成4G基站數約10萬個,每平方公里擁有移動電話基站數量2.0個,TD-LTE/FDD已完成全省商用覆蓋,4G+/ pre5G啟動試驗網建設與應用。固定互聯網普及率和移動互聯網普及率分別達34.7戶/百人和102.9戶/百人,分別比上年提高3.6和13.1個點。全省廣播電視有線網絡“一省一網”整合基本完成,“三網融合”取得重大進展,全省付費數字電視普及率(含IPTV)達53.1%,比上年提高8.8個百分點。
(二)信息經濟核心產業成為全省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信息經濟核心產業的發展以及相關創新能力的提升,為信息經濟加速發展提供強勁拉動與內生動力。2015年,全省信息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3373億元,按現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8.2%,增幅比上年提高3.8個百分點,占全省GDP的比重為7.9%,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信息經濟核心產業勞動生產率為28.3萬元/人,是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2.5倍,比上年增長13.2%。作為“新經濟”的基礎,信息經濟核心產業已經成為浙江省重要的支柱產業。2015年,信息制造業新產品產值率達52.2%,高出全省規模以上工業20.3個百分點,信息制造業已成為全省工業新產品的高產區;信息服務業營業收入3615億元,增長39.4%,增幅高于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19.3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服務業增長的貢獻率達66.7%。全省大力推進以重點企業研究院為核心的產業技術創新綜合試點,推進產業基地及特色小鎮建設,已建成國家和省級信息產業基地、園區40個,省級信息經濟示范區12個,省級信息經濟類特色小鎮10個。一批優勢骨干企業快速成長,2015年全省13家企業入圍中國電子百強,9家企業入圍中國軟件百強,22家入圍中國電子元件百強,入圍百強數總體保持全國前列。
(三)融合應用深入推進
1.個人信息消費成為激發消費增長的重要引擎。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個人信息消費熱點不斷涌現,新服務、新模式層出不窮,可穿戴設備、AR/VR、智能家電等智能硬件成為新的消費熱點;網絡約車、網絡眾籌、網絡醫院等分享經濟不斷創新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個人信息消費活力不斷激發,成為消費增長的重要引擎。在4G用戶大幅增長、套餐流量資費下降等因素影響下,全省居民個人信息消費額大幅增長,信息消費的領域不斷拓寬,消費方式和消費習慣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15年,全省網絡零售額7611億元,比上年增長49.9%,省內居民網絡消費4012億元,增長39.6%。全年人均通訊支出956元/人,增長8.8%。全年人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6.2G,比上年增加3.7G,增長148%,呈高速增長態勢。人均電子商務銷售額10255元/人,比上年增長17.6%。網絡零售額相當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38.5%,比上年提高6.9個百分點。浙江跨境電商進出口額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僅次于廣東,位居全國第二;跨境電商出口超40億美元,約占全國的16%。據阿里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電商百佳縣中浙江占42席,全國780個淘寶村中浙江占280席,均位居全國第一。
2.企業融合創新應用進一步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在企業各個關鍵環節的應用不斷深化、應用面不斷拓展,研發設計、生產裝備、流程管理、物流配送、能源管理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不斷加速,信息技術正在從單項業務應用向多業務綜合集成轉變,從單一企業應用向產業鏈協同應用轉變,全省機器換人和智能制造步伐不斷加快,企業信息整合應用正在成為推動傳統產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動力。從全省近4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信息化調查情況來看,2015年,每百名員工擁有計算機25.1臺,比上年增長4.6%;信息化投入272億元,相當于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為0.4%,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專職從事信息技術工作人員13.9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的2.0%,占比較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應用信息化進行購銷存管理普及率、生產制造管理普及率和物流配送管理普及率分別為55.7%、36.8%和11.8%。
根據《浙江省信息經濟綜合評價辦法(試行)》,對11個設區市和90個縣(市、區)進行了綜合評價。在評價實施過程中,鑒于目前部分指標分縣(市、區)的數據采集尚存在一定的困難,我們對這類指標統一采用特殊處理方式。一是對移動電話用戶數、移動互聯網用戶數、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移動電話基站數、付費數字電視用戶數等反映基礎設施指標,統一采用公安總戶數的比例對市轄區的總數進行劃分;二是各縣(市、區)常住人口數暫時采用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
(一)市級評價結果
根據評價結果,可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分值為100分以上,杭州作為浙江省信息經濟的領軍城市,以149.8的高分蟬聯榜首,對全省信息經濟快速發展的示范帶動作用明顯;第二梯隊分值在80至100之間共5個市,依次是寧波98.6分、嘉興97.3分、金華95.2分、溫州88.0分、湖州82.5分;第三梯隊分值在60至80之間的地區,依次是臺州74.7分,麗水和紹興并列74.3分、舟山67.4分和衢州67.3分,5個地區評價結果較為接近。總體上看,全省各市由于產業基礎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均,信息經濟發展水平仍存在較大的差距,且與領頭的杭州市的差距有略微拉大的跡象。

表2 2015年各市信息經濟綜合評價結果
1.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杭州、寧波、嘉興、溫州4個市的發展情況優于全省平均水平,金華、臺州、舟山、紹興和湖州5市處于中流水平,與全省平均水平較為接近,排名最后兩位的是麗水和衢州2市,與全省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就分項指標情況來看,城域網出口帶寬最為領先的是杭州、溫州和寧波市,分別達到3684、3804和3034Gbps。固定寬帶段口平均速度最高的依次是杭州、溫州、嘉興、寧波和臺州市,分別為34.5、33.9、31.8、31.3 和30.5Mbps。嘉興、舟山和寧波市每平方公里擁有移動電話基站數量居前三位,分別為3.9個、3.6個和2.9個。杭州和寧波市互聯網普及率最高,其中固定互聯網普及率分別為40.6戶/百人和39.4戶/百人,移動互聯網普及率分別為129.1戶/百人和121.8戶/百人。各市付費數據電視普及率(含IP?TV)的差距較為明顯,杭州市付費數據電視普及率(含IPTV)高達125.5戶/百人。從縱向得分對比看,湖州、嘉興、紹興、臺州、麗水5市得分有所提升,分別提升3.3、4.86、3.54、5.63、8.25分,表明其在基礎建設方面的改善程度比全省平均提升水平快;其余6市得分有所下降,改善程度比全省平均提升水平慢。
2.核心產業發展情況。杭州市以174.2分獨占鰲頭,與其他市地相比優勢十分明顯,居第2至第6位的分別是嘉興、金華、湖州、寧波和溫州等市。杭州將“發展信息經濟、推進智慧應用”作為全市“一號工程”,連續出臺了打造信息經濟“六大中心”等一系列政策扶持,信息經濟得到迅猛發展。2015年,杭州信息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達18.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0.6個百分點;信息經濟核心產業勞動生產率為48.8萬元/人,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7倍;信息制造業新產品產值率63.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9個百分點。此外,嘉興、寧波、溫州和金華4市的信息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當地GDP的比例均在6.0%以上;舟山、湖州、紹興、金華和臺州市的信息經濟核心產業勞動生產率均在20萬元/人以上;嘉興市信息制造業的新產品產值率達66.6%,居全省首居位。從得分看,杭州提升1.61分,快于全省平均提升水平,而其余10市均有所下降,提升水平慢于全省平均提升水平。
3.個人應用情況。杭州、寧波、嘉興、金華等市作為全國信息消費試點市,先后出臺了多項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實施意見及試點方案,試點工作卓有成效。個人應用前3位的杭州、金華、寧波市得分均高于100分,麗水、嘉興、溫州3市的得分在80分以上,湖州、紹興、舟山、臺州和衢州5市得分低于80分。杭州、舟山、溫州和寧波市等地居民全年人均通訊支出在1000元以上,杭州、寧波、金華、嘉興、舟山、湖州、溫州和臺州等市全年人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在5G以上。阿里研究院發布的2015年中國“電商百佳城市”榜單,浙江省11個地級市全部入圍其中,杭州、金華市分列第一和第四位。2015年,杭州網絡零售總額達2680億元,比上年增長42.6%,拉動全省網絡零售總額增長15.8個百分點,網絡零售總額相當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57.0%,人均電子商務銷售額為29891.3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9倍。金華網絡零售總額相當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5.4%,為全省最高。其他各市的發展也各有特色,嘉興市網絡零售總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55.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7.4個百分點;麗水和寧波2市人均電子商務銷售額最高,分別為18705元和10596元。從得分變化看,衢州得分提升最大,提升5.08分,其次是溫州市,提升2.06,其提升水平快于全省平均提升水平,其余9市均有所下降。
4.企業應用情況。全省各市的發展水平差異有所擴大。杭州市的優勢地位進一步顯現,從上年的120.8分上升到131.6分,寧波和金華市分別為100.2分和99.7分,得分在100分左右,嘉興、湖州、麗水和衢州5市得分在90分以上,紹興、溫州和臺州市接近85分,舟山得分為70.3分。杭州市工業企業的信息網絡軟硬件配備較為普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事信息技術工作人員的比例為2.8%,每百名員工擁有計算機數量33.6臺。寧波市在工業企業應用信息化進行購銷存管理普及率、生產制造管理普及率和物流配送管理普及率上相對領先,分別為62.0%、44.5%和13.7%。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信息化投入情況看,杭州、寧波、紹興、嘉興、湖州和金華等市的信息化投入分別為72.8、43.7、39.5、26.7、25.7和17.5億元。杭州和湖州市信息化投入相當于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0.59%和0.61%,約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麗水、杭州、溫州、金華和衢州市工業企業電子商務銷售額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3.9%、6.7%、4.6%、4.1%和4.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從得分情況看,杭州、嘉興、湖州均有所提升,分別提升10.84、3.54、3.25分,其他各市均有所下降。
(二)縣(市、區)級評價結果
2015年,全省90個縣(市、區)中,綜合評價得分最高的6個縣(市、區)依次為杭州市的濱江區(171.0)、西湖區(154.5)、余杭區(148.5)、上城區(133.0)、下城區(126.5)、寧波市海曙區(121.4)和杭州市拱墅區(121.3),得分超過120分,比2014年新增拱墅區;綜合評價得分在100-120分有16個縣(市、區),在80-100分有21個縣(市、區),在60-80分有35個縣(市、區),60分以下的有11個縣(市、區)。80分以上占比接近50%,60分以下的占比為12.2%。
信息經濟總體發展情況處于全省領先地位(總得分100以上)的23個縣區依次是濱江區、西湖區、余杭區、上城區、下城區、海曙區、拱墅區、江東區、樂清市、南湖區、秀洲區、椒江區、東陽市、吳興區、義烏市、鹿城區、海寧市、鄞州區、江干區、婺城區、越城區、蕭山區、金東區。
從名次變化看,提升10位及以上的有11個,分別是吳興區(16位)、天臺縣(16位)、江干區(14位)、桐廬縣(14位)、秀洲區(13位)、椒江區(13位)、三門縣(12位)、南湖區(11位)、桐鄉市(11位)、臨海市(10位)、蓮都區(10位)。
1.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39個縣(市、區)得分高于100分,優于全省平均水平。排名前20位的依次是上城區、下城區、義烏市、海曙區、西湖區、拱墅區、濱江區、江東區、鹿城區、江干區、越城區、余杭區、蕭山區、桐鄉市、南湖區、鎮海區、吳興區、龍灣區、椒江區、秀洲區。新進前20位的是越城區、桐鄉市、南湖區、吳興區、秀洲區5個縣(市、區)。
從名次變化看,提升10位及以上的有12個,分別是長興縣(28位)、蓮都區(28位)、吳興區(22位)、三門縣(22位)、柯城區(19位)、桐鄉市(18位)、上虞市(15位)、永康市(15位)、婺城區(12位)、秀洲區(10位)、越城區(10位)、嵊州市(10位)。
2.信息經濟核心產業發展情況。10個縣(市、區)得分高于100分,優于全省平均水平。依次是濱江區、余杭區、西湖區、東陽市、樂清市、嘉善縣、臨安市、開化縣、蒼南縣、海寧市。
從名次變化看,提升10位以上的有8個,分別是桐廬縣(37位)、諸暨市(19位)、寧海縣(16位)、龍灣區(16位)、浦江縣(16位)、磐安縣(13位)、鹿城區(11位)、蘭溪市(11位)。
3.個人應用情況。23個縣(市、區)得分高于100,優于全省平均水平。依次是濱江區、下城區、江東區、上城區、余杭區、西湖區、拱墅區、義烏市、椒江區、秀洲區、江干區、鹿城區、海曙區、蕭山區、吳興區、蓮都區、婺城區、鄞州區、北侖區、鎮海區、越城區、永康市、龍灣區。
從名次變化看,提升10位以上的有13個,分別是天臺縣(24位)、溫嶺市(23位)、平陽縣(21位)、桐鄉市(19位)、桐廬縣(17位)、江干區(16位)、富陽市(14位)、慶元縣(14位)、浦江縣(13位)、黃巖區(13位)、縉云縣(13位)、蒼南縣(11位)、瑞安市(11位)。
4.企業應用情況。29個縣(市、區)得分高于100分,優于全省平均水平。排名居前20的分別為濱江區、西湖區、上城區、江東區、下城區、江干區、拱墅區、海曙區、寧海縣、淳安縣、金東區、余杭區、南湖區、樂清市、磐安縣、天臺縣、衢江區、義烏市、慶元縣、桐廬縣。
從名次變化看,提升10位以上的有22個,分別是天臺縣(44位)、景寧縣(35位)、慶元縣(32位)、南潯區(28位)、椒江區(26位)、臨海市(26位)、蘭溪市(22位)、秀洲區(21位)、三門縣(20位)、仙居縣(20位)、富陽區(19位)、吳興區(18位)、海鹽縣(16位)、諸暨市(16位)、桐廬縣(15位)、鎮海區(15位)、文成縣(15位)、德清縣(14位)、拱墅區(13位)、蕭山區(13位)、海寧市(13位)、溫嶺市(13位)。
(責任編輯:牛域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