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發萍
(南京市統計局,江蘇南京 210019)
調研透視
南京市低收入農戶結構特征和增收瓶頸探究
畢發萍
(南京市統計局,江蘇南京 210019)
低收入農戶一直是農民增收問題的一塊短板。促進農民增收就要率先帶動低收入農戶脫貧解困。精準識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聯動推進,吹響了南京市“十三五”時期基本消除農村絕對貧困的號角,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全面展開。為深入挖掘低收入農戶增收的著力點,力促造血扶貧,本文立足于2015年南京市低收入農戶調查數據,通過分析低收入農戶的結構特征,來挖掘制約低收入農戶增收的瓶頸所在,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低收入農戶;造血扶貧;精準扶貧
精準識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聯動推進,吹響了南京市“十三五”基本消除農村絕對貧困的號角,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已全面展開。為切實貫徹南京市委、市政府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促進低收入農戶增收,根據對全市達到2015年市級扶貧標準(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9000元)的農戶的全面調查,我們研究分析了新標準以下低收入農戶的結構特征,并對其致貧原因和增收瓶頸進行了分析,旨在為下一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出參考建議。
當前,南京市低收入農戶有3.94萬戶、共計7.73萬人,占全市戶籍戶數和戶籍人口數的比重分別為1.8%和1.2%。
1.分布區域
南京市低收入農戶以江寧、六合和高淳三區為主要集中地,三區低收入農戶總戶數和總人口數占全市的比重分別為75.6%和73.5%,均高于三區鄉村總戶數和總人口數占全市(66.8%和68.2%)的比重。其次為溧水區和浦口區,其低收入農戶戶數和人口數占全市比重均在11-13%之間。棲霞區低收入農戶最少,其戶數和人口數分別僅占全市的1.9%和1.8%。
2.分布密度
南京市低收入農戶的戶分布密度和人口分布密度(即低收入農戶數和人口數分別占全市鄉村戶數和人口數的比例)分別為6.3%和3.9%。也就是說,南京市每千農戶中就有63戶是低收入家庭,每千農民中就有39人是低收入者。分區看,棲霞區、溧水區的戶及人口分布密度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江寧區和高淳區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而浦口和六合兩區相對于全市平均水平來說則呈現“一高一低、兩區相反”的現象。
據調查,2015年南京市低收入農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844元,比全市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少11639元,僅為農村居民收入平均水平的四成。
從收入來源來看,低收入農戶仍以“輸血”為主。2015年南京市低收入農戶年人均轉移凈收入為4948元,高出全市農村居民3046元;其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63.1%)高出全市農村居民53.3個百分點。低收入農戶轉移凈收入又主要來自于低保、五保及養老收入、補貼性收入和社會捐助和饋贈,三類收入占到其可支配收入的近一半。此長彼消,大量“輸血”的背后,隱藏的則是低收入農戶“造血”功能明顯不足的現實。表現在:一是工資性收入占比不到三成;二是經營凈收入占比不足一成;三是財產凈收入微乎其微。

圖1 低收入農戶收入四項構成與全市農村居民比較情況
從上圖可見,低收入農戶收入主要來自于轉移凈收入,占其可支配收入的63.1%,這一比重遠高于全市農村居民(9.8%)。而占全市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主體的工資性收入,對低收入農戶來說,只占其可支配收入的28.4%,這一比重比全市農村居民低41個百分點;更不要說作為有效補充的經營凈收入和財產凈收入,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均低于6%。
1.收入來源分析
(1)勞動力和素質的缺乏,導致低收入農戶務工難
對南京市廣大農村居民來說,其近七成收入都是來自于工資性收入,且工資性收入增長拉動總收入增長效應突出。2015年,南京市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對其可支配收入的拉動增長率為3.7%,明顯高出經營凈收入(1.5%)和財產凈收入(0.3%)對可支配收入增長率的拉動。然而,對南京市低收入農戶來說,其工資性收入占比還不到三成,直接導致其在拉動總收入增長上明顯乏力。
究其原因,工資性收入低主要是由勞動力和素質的缺乏造成的,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低收入農戶家庭戶均人口少。全市低收入農戶家庭平均每戶為3.2人,分別比全市鄉村戶均人口數和全市戶籍戶均人口數少1.2人和0.9人。二是年齡偏大、體弱多病。全市低收入農戶平均年齡為51歲,老齡化結構明顯。從健康情況看,健康人群僅占到全市低收入農戶總人數的41.5%,不到一半,其他均為病殘人群。三是文化程度低。南京市低收入農戶中,文盲率為20.7%(不含學齡前兒童)。非文盲人口中又多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其人數占到總人數的69.5%,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人群僅占9.8%,整體文化程度較低。

圖2 低收入農戶健康和文化程度情況
可見,戶均人口少、老弱病殘多、受教育程度低,這一群體特征輻射在勞動力上,表現為南京市低收入農戶中勞動力和素質的缺乏。2015年,喪失勞動力和無勞動力人口數占南京市低收入農戶總人數的比重高達67.3%,而普通勞動力只占31.8%,取得相關執業資格證書的技能勞動力僅占0.9%。
(2)生產資源匱乏,導致低收入農戶農業經營收入低
受歷史觀念、行業要求的影響,農業經營一直都是農村基礎收入來源。從事農業經營對勞動者技能水平要求不高,因而農業是農村生產經營的主要形式。農業經營的主要勞動產品是農產品,產品附加值不高也是造成農村低收入群體增收困難的主要原因。非農經營所獲得的收入要遠高于農業經營收入,但非農經營對勞動力素質和生產設備資本投入的要求明顯高于農業經營。低收入農戶中的勞動力難以達到這些要求,限制了他們投入收益較高的非農經營中。在農業生產經營中,又因生產經營資源的匱乏,而導致其經營收入低。2015年全市低收入農戶人均擁有耕地、林地和水面面積分別為1.07畝、0.01畝和0.05畝。與全市農村居民人均擁有量相比,分別少0.70畝、0.58畝和0.29畝。同時,家庭貧困的狀況和青壯年勞動力的缺失,又使得他們沒有結余的資金和能力去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技術水平,通過粗放單一的生產經營方式,更多地只能依賴于土地的原始產出,且也僅僅只能滿足家庭成員的基本生存需求,難有結余去出售以增加家庭收入。
(3)資金積累微乎其微,導致低收入農戶財產收入幾近無收
財產性收入產生的前提是擁有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對大多數普通農戶來說,財產性收入是通過家庭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和不動產(如房屋、車輛、收藏品等)來取得收益的。而對南京市低收入農戶家庭來說,79.3%的因病殘致貧率,使得家庭資產積累成為空話。家庭中的患病人員和殘疾人員不僅不能為家庭創造財富,反而因為醫藥費和贍養費的大量持續支出,在持續不斷地消耗著其他家庭成員所創造的財富。同時,對病殘人員的日常護理,也消耗了家庭中其他成員的大量精力,減少了其在財產營運方面去獲得收益的機會。另一方面,全市低收入農戶家庭尚有144戶無住房,無房戶占到總戶數的0.37%,也就是說,南京市低收入農戶家庭還沒有實現住房全覆蓋,能通過對外出租空閑房屋來收益的低收入農戶家庭很少??梢?,財產性收入是低收入農戶家庭收入最短一塊板。
2.意愿傾向分析
在全市39384戶低收入農戶中,有22628戶低收入農戶家庭的第一幫扶需求是慰問救助,即現金幫扶,占到總戶數的57.5%;第二需求是大病救助,有10589戶,占總戶數的26.9%??梢姡饔^上要求家庭收入直接增加和支出減免的低收入農戶占絕對多數,超過八成。而希望通過技能培訓和增加崗位來就業、通過創業指導和啟動資金來創業、通過家庭經營來增收的低收入農戶就極少,僅占到11.2%。同時,由于南京市有將近75%的低收入農戶中是低保貧困戶,基本依賴于直接的現金支助,否則其家庭將無法生存,更談不上增收。
3.區域層次分析
低收入農戶所在區域的專業化產業的發展水平和所在區域與其他地區的聯系程度會直接影響其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輻射在收入上,將間接影響低收入農戶的收入水平。區域層次反映了區域在全系統中的相對重要程度以及區域在區內和區際兩個空間中的作用強度。區域層次越高,表明著區域發揮作用的范圍越大、作用強度也越大,區域的經濟地位也越突出、影響力越明顯。層次越高,增收越容易。
低收入農戶多聚居生活在低層次區域,即區際相互作用明顯小于區內作用的區位。這說明低收入農戶所處的區位是一個相對更為封閉的區位,一個開放度不高、和外界相互作用不明顯緊密的系統,難以把握和運用區外資源和優勢,也難以從一個宏觀的高度去實現區內資源的更有效的開發、配置和利用,經濟規劃水平也難以提高。從2015年南京市低收入農戶務工情況可以看出,務工區域層次和務工人數及其占比呈現“金字塔”形狀。也就是說,務工區域層次越低,則務工人數越多,其占比越大,反之亦反。如下圖3所示,南京市有80.7%的低收入人口(含學生、軍人等特殊人群)賦閑在家或在家務農,而在省外務工的人數僅僅只占低收入總人口數的0.4%。

圖3 南京市低收入農戶人口務工情況
這就很容易造成對區際和區內資源、優勢的浪費,以及對生產方式和經濟生活改善的目標和方向的迷茫,進而導致區域系統內的無序性。而一個有序性很差的系統的潛力很難開發,也很難把握諸多不期而來的機遇,也就難以改善現狀了。所以,低收入農戶的低層次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對科學技術等能明顯帶動經濟增長要素的吸收、消化和利用能力,所以低收入農戶的收入改善工作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
綜上所述,從空間區位角度解析低收入農戶收入影響因素時,主要受兩個方面的因素制約,一是區域內經濟發展水平;二是區域的區際相互作用力強度。另外,區域的自然地理歷史優劣勢也會對低收入農戶的經濟狀況的改善起到一定作用,因此,要改善區域低收入農戶的社會經濟狀況,從區位角度來講,首要的是努力發揮區域的優勢專業、支柱產業、潛力產業和專業化產業,努力提高區域經濟水平,同時還應努力加強區域的對外經濟聯系,提高區域的相互作用力和區際地位,從區內、區際兩個角度著手改善低收入農戶的狀況。
南京市為減少農村貧困人口,實現精準扶貧,通過建檔立卡到戶到人。2014年,全市低收入人口減少到2.47萬人,整體脫貧率達到80%,基本形成“發展靠幫扶、生存靠低?!惫ぷ鳈C制;落實進村入戶綜合幫扶措施。2015年,南京市動員各級各部門黨員、干部與低收入農戶開展牽手幫扶行動,采取1-2名黨員干部幫一戶的方式,全面掛鉤幫扶已建檔立卡的低收入農戶5.8戶、12.1萬人。其中,本市級機關部門、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的黨員干部重點掛鉤幫扶100個低收入農戶集中村,結對幫扶1.4萬戶、2.9萬戶人。當前,全市已實現3.6萬人低收入農戶脫貧,累計脫貧率達70%;盡管“十二五”期間,南京市在精準扶貧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消滅了絕對貧困,但相對貧困仍然存在,需要進一步加大扶貧力度,實現低收入人口和經濟薄弱村全面脫貧。
“十三五”期間,南京市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目標為:農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000元以下的農村低收入人口,脫貧比例達到20%以上;20%的經濟薄弱村實現穩定收入達百萬元以上。2016年南京農村四大類主要幫扶對象和具體標準:農村低收入人口,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低于9000元;經濟薄弱村,按村級穩定收入倒排10%的村;部分欠發達村,穩定收入低于100萬元的村;北部山區、茅山老區、橫山西南邊區等3個集中連片欠發達地區。
要想實現從“輸血”到“造血”、從救濟式向開發式轉變進而達到可持續發展的扶貧目標,必須正視農村扶貧工作中的“內卷化”困境,并將其作為一項總體性工程加以系統治理。農村扶貧工作“內卷化”表現為扶貧投資邊際效應遞減、扶貧治理體系架空懸浮、貧困農村內部分化加劇、扶貧效果難以可持續以及貧困地區生態承載壓力巨大等綜合矛盾現象。農村扶貧工作“去內卷化”可從創新扶貧政策體系、優化扶貧瞄準機制、完善項目運作機制、調整扶貧干預體系以及重構扶貧空間格局等方面進行整體性突破。
政府應聚焦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農戶,強化政策扶持,進一步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建立低收入農戶動態管理機制,按照開發式和救助式兩種模式實行分類扶持,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對于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通過項目扶持、產業扶持、配送股份、就業創業等多方面的重點傾斜與幫扶;對于完全或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行低保兜底救助,實現精準扶貧。
為實現造血扶貧,形成諸多具體模式,南京可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智力扶貧。以農民教育為切入口,通過技能培訓實現貧困人口的知識提升,從而轉化為勞動生產力;二是產業扶貧。以農民增收為主要目標,鼓勵支持貧困地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三是合力扶貧。以整合全社會力量為基本手段,采取對口幫扶等方式拓展扶貧渠道;四是搬遷扶貧。以有計劃地開發式移民為核心舉措,對居住和生產條件惡劣的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搬遷,并統籌規劃移入地發展。
(責任編輯:高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