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成
?
科學促進區域、城鄉、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肖金成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增強發展協調性,必須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經濟建設國防建設融合,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所謂協調發展,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總目標,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建立有效的運行機制,使各個子系統之間相互協作、相互配合、相互促進,不斷朝著理想狀態演進的過程。我國至今仍存在著比較大的區域差距、城鄉差距以及比較嚴重的生態問題,所以,強調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中國是發展中大國,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差異性,各個區域具有比較優勢,需要對這些不同的優勢進行整合,不斷縮小區域差距。為加強區域合作,應該改變“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打破區域分割、各自為政的狀況,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走出一條科學持續、協同發展的路子,最后達到區域協調發展的目標。
區域差距主要指的是人均生產總值的差距、人均收入的差距、人均公共服務水平的差距,而非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或經濟增長速度,因此,縮小區域差距尤其是縮小東中西部的差距要通過促進要素流動,促進東部地區的產業向西部轉移,使西部適合發展的地區加快發展,也要促進人口流動,對超過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地區的人口鼓勵他們轉移出來。中國幅員遼闊,如果單純依靠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未來的中國經濟不可能長期保持快速持續增長的態勢,應該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選擇一些適合發展的地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使之成為支撐未來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動力。通過實施增長極戰略,創新體制機制,完善基礎設施,優化投資環境,吸引國內外的人才、資本、技術向這些地區聚集,在中西部地區崛起幾個“深圳”和“浦東”,進而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應創新區域合作方式,探索建立制度化的區域合作機制,構建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的經濟合作區。長江經濟帶橫貫東中西,具有良好的自然條件和產業基礎,發展潛力很大,應鼓勵上中下游聯動,以東帶西,實現一體化發展。珠江西江經濟帶的規劃和建設可促進廣東、廣西、云南一體化發展,并進而與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相銜接,促進國際次區域合作。隴海蘭新經濟帶是一條和長江經濟帶并列的東西發展軸線,東部江蘇、中部河南,西部甘肅、新疆均分布在這一軸線上,促進其聯動合作,有利于區域協調發展。
應加大對特殊類型地區的分類指導和支持力度。要把幫助困難群眾特別是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困難群眾脫貧致富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各項扶持政策要進一步向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傾斜,推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加快發展。要堅持經濟發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完善差別化政策支持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切實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扶持貧困地區與扶持貧困家庭、貧困人口相結合,實現精準化扶貧,提高義務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
“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是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應加快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聯通化、居民收入均衡化、要素配置合理化、產業發展融合化,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統籌”的體制機制。
中國城鄉差距形成的根源是城鄉分割的制度,縮小城鄉差距必須突破制度障礙,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農村滯留的人口過多,農村人口比重過大,是城鄉差距大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推進新型城鎮化,提高城鎮化水平。要在逐步改革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同時,加快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一體化,加快實現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一體化和農業農村的現代化。
首先,要強化農村公共服務。進一步完善公共財政制度,健全公共服務網絡,創新公共服務運行機制,切實推進城鄉文化、科技、教育、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構建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體系。
其次,要建立全國統一的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應突破社會保障體系的城鄉分割和地區分割,加快養老保障、醫療保障、失業保障和最低家庭生活保障的一體化。對跨省流動的農業轉移人口實現保障基金異地可接續,通過做實社保賬戶根本解決異地社保基金的移轉問題。
再次,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消除農業發展的“瓶頸”,加強基本農田水利建設,修建高標準農田,提高土壤肥力和農田有效灌溉率。不斷改善農村水、電、路等生產生活條件,全面繁榮農村經濟。積極推進“美麗農村”建設。按照“政府統籌,農民自愿”的原則,把農村危房改造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結合起來,引導農村社區集中布局。在促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中,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
最后,要通過科技創新、規模經營、品牌建設等措施,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通過政策扶持、內引外聯等形式,積極探索新的組織模式,積極推進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生產基地“三位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城市資源向鄉村流動,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專業服務公司為補充的公益性、經營性、自助合作性服務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現代化服務體系。加強農業信息應用系統和農村信息網絡建設,強化面向農村的科技、金融、市場、信息等方面的服務。
“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堅持綠色發展,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2013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政治局學習時強調,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過上美好生活,是現代人的共同訴求,但在鋼鐵生產、化工生產、能源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嚴重,使得人與自然的矛盾日趨激烈,人與自然協調問題成為必須解決的問題。追求美好生活,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應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強化綜合治理措施,落實目標責任,節約土地、節約資源、推進清潔生產,擴大綠色植被,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國土空間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載體,可根據自然條件、生產需要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原則對空間進行合理劃分。強調集中發展、集約發展、集群發展。擴大生態空間,并盡可能減少人對生態空間的占用,減少人類活動,將居住在那里的人口逐步轉移出來。
為了優化空間格局,保護生態環境,應在市縣層面編制“多規合一”的空間規劃,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屆接著一屆干。不能換一屆政府,編制一份規劃。空間規劃的編制應強調科學性、權威性和法律約束力。編制空間規劃應作為市縣兩級政府“十三五”時期的重要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青山綠水、碧海藍天,必須倍加珍愛、精心呵護,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責任編輯:弘昶)
作者簡介:肖金成,男,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北京10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