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大勤
強化“社村共建”載體支撐扎實推進供銷合作社改革創新
韓大勤
近年來,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供銷合作社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的信息、網絡、技術、人才等優勢,通過強化保障措施、搭建綜合平臺、注重運行規范,推動“社村共建”開展。
近年來,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供銷合作社認真貫徹落實中發〔2015〕11號、蘇發〔2015〕31號、揚發〔2016〕22號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文件精神,按照“共建組織、共享資源、共謀發展”要求,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的信息、網絡、技術、人才等優勢,與村“兩委”密切合作,扎實推進“社村共建”工作,全面促進農民增收、村集體經濟發展和供銷合作社自身發展,走出了一條“社村共建、合作共贏”的綜合改革新路子。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成立“社村共建”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由主任任組長,分管主任任副組長,相關科室和涉農企業負責人為成員,并抽調得力人員組成工作班子,層層分解目標,深入一線推動,落實工作責任,加強協調指導,確?!吧绱骞步ā惫ぷ饔行蛲七M。
二是細化試點方案。按照市社《關于開展“社村共建”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選擇武堅鎮黃思村、新祥村和樊川鎮躍進村進行試點,結合實際制訂具體的建設方案,研究落實共建措施,并根據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及時總結,不斷完善“社村共建”機制。
三是強化督查推進。供銷合作社“社村共建”推進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及時掌握進展情況,通過調查研究、現場辦公,出謀劃策,解決問題,推動工作。對照目標,定期總結、查找存在的問題,確保工作按時完成。健全督導考核制度,對照指標體系,強化對工作的剛性考量,保證了“社村共建”試點村建設的質量。
共建農民合作社,帶動農民共同致富。通過產權聯結、業務連接、項目扶持、服務帶動等方式,因地制宜引導和組織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供銷合作社、村“兩委”、農民三方入股的利益共同體,搭建“社村共建”為載體,領辦農民合作社8個,通過推進專業化生產、規?;N養、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輻射帶動農戶2550多戶,幫助農民銷售農副產品1200萬元以上,助農增收76萬元。如參與創辦了揚州團結糧食產銷專業合作社,注冊資本300萬元,供銷投資公司出資105萬元,參股比例35%。合作社與農戶簽訂菜籽購銷合同,實行對農戶訂單式種植,協調處理土地、生產、經營等方面的問題和矛盾,并在資金、政策、銷售等方面給予幫扶。
共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一是共建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村“兩委”積極宣傳發動,整合農民土地,幫助農民算清投入產出賬,以提取夏季秸稈還田農機管理費、夏季農機具服務費等方式增加村集體收入。由武堅供銷商貿公司與黃思村“兩委”共同投資興建黃思農資配送中心,供銷合作社負責資金、基礎建設投入,共建村負責土地安排與日常運營,目前一座1200平方米的倉庫正在施工建設,預配備貨運車輛4臺,村覆蓋率達80%,年農資商品儲備、配送總量可達5000余噸。二是構建農資連鎖配送體系。采用“農資公司+農商行+村級組織+種植戶”模式,大力推進“訂單農資”,開展農資直供,通過村“兩委”推薦,區農資公司與農戶簽訂化肥直供協議,從大型化肥生產廠家直接將化肥和農藥供應到村戶,降低了用肥成本,讓農民足不出戶就能買到放心的農資。今年以來,經3個共建村“兩委”推薦,區農資公司已與43戶農民簽訂1.2萬多畝土地化肥農藥直供協議,先后配送直供各類化肥、農藥300多萬元,對于資金有困難的種植大戶,積極幫助協調落實低息貸款。三是創新農村金融服務。通過與江都農村商業銀行共同打造低息的“聯合貸”項目,拓展“易貸通”金融業務,為專業合作社、種養殖戶、農業龍頭企業提供方便、快捷、低息的貸款85多萬元,及時解決了合作社社員農業生產過程中遇到的資金困難。
共建經營服務體系,擴展提升農村現代流通服務新網絡。一是合作共建“兩超一院”。積極引導供銷合作社龍頭企業與村“兩委”合作共建日用品超市、農資超市、莊稼醫院和其他涉農經營服務項目,著力完善涉農中介服務組織等,優化服務、提升水平,為農民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服務。截至目前,依托“社村共建”新建農資、日用品網點12個。二是建立現代流通電子信息網絡平臺。增設武堅鎮黃思村、新祥村和樊川鎮躍進村“網上供銷合作社”服務站,實現網上“八大板塊”平臺與鄉村網點互聯互通,努力打通服務到村“最后一公里”,為農民提供中介性、公益性服務項目和各種代辦服務,讓農民一般的生產、生活問題在村內就能得到解決。三是大力發展訂單農產品。利用“網上供銷合作社”平臺,積極推廣宣傳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名優特色產品,幫助農民銷售各類農副產品,從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供銷合作社的發展空間也得以拓展。
共建農村綜合服務社,為農民生產生活提供綜合服務。供銷合作社、村“兩委”、合作社發揮各自優勢,積極共建農村綜合服務社,將綜合服務社的建設內容從農民的日常生活延伸到生產全過程,把服務范圍從農民生產生活拓展到提供以農產品購銷為切入點的農業規模化服務,創新服務方式,拓寬服務項目,提升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綜合服務社連鎖經營和商品配送的比重,促進綜合服務社規范化發展。實施為農服務社“八家八室”和信息化改造,充實服務內容,增加服務功能,將農資經營服務、測土配方精準化施肥等內容融入農村綜合服務社共建工作中,并為村民提供就業培訓、醫療衛生、代收代繳等多樣化服務。村集體通過提供場所、合作建設、參與經營等形式,搞好與經營項目的對接,在提供便民服務的同時增加集體收入。
一是堅持合作共贏。按照利益明細化的原則,與村“兩委”簽訂協議,對“社村共建”項目各方投入的生產要素嚴格界定產權比例,明確利益分配原則,確保收益分配公平合理,有效地調動了村“兩委”的積極性,確保實現互利共贏。
二是規范運行機制。在選好共建項目、探討好共建模式的基礎上,共建雙方注重以現代企業經營模式運作合作社,分清職責,規范運作,切實使“社村共建”項目成為村集體獲得穩固收入、供銷合作社獲得發展壯大的具有強大和持久生命力的經濟實體。
三是強化激勵獎懲。把“社村共建”工作納入相關科室、企業、基層供銷合作社負責人年度考核內容,用考核杠桿引導督促其抓好這項工作的落實。發現并樹立典型,對項目進展順利、成效明顯的,及時總結經驗推廣;對思想上不重視、項目進展緩慢的,限期督促發展。
(作者系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供銷合作社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