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角
公正是司法活動的價值目標,嚴格是司法活動的規范要求,嚴格司法是促進司法公正的有效途徑,是實現公正司法的可靠保證,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必由之路。推進嚴格司法,應當完善相關訴訟程序,牢固樹立法治意識、程序意識、證據意識、人權意識,注意維持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的均衡關系,妥善兼顧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做到辦案結果符合實體公正、辦案過程符合程序公正,以程序公正促進實體公正,以程序公正保障實體公正,以法律程序規范權力行使。推進嚴格司法,核心在于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應當以健全司法權運行機制、合理配置司法資源為前提,強調法官在定罪量刑方面的唯一性和權威性,法治國家唯有法官有權對被告人定罪并科以刑罰;強調審判在刑事訴訟中的中心地位,通過建立公開、理性、對抗的平臺,對證據進行審查,對指控進行判定,實現追究犯罪的正當性和合法性;強調法庭審理的實質意義,一切與定罪量刑有關的證據都要在審判中提交和質證,所有與判決有關的事項都要經過法庭辯論,法官判決必須建立在法庭審理基礎之上;強調對被告人辯護權的保障,特別是被告人對不利于自己的證人當庭對質的權利;強調重視律師的辯護作用,切實保障辯護律師權利,認真聽取律師辯護意見;強調司法權對偵查權的制約,發揮審判對審前訴訟行為的規范和指引作用。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卞建林如是說,《光明日報》,2016年8月22日)
今年是司法體制改革的攻堅之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的改革任務,大部分要在今年完成。要鞏固已經取得的成果,并進一步攻堅克難、深化推廣,確保改革達到目標、取得成效,給更多的人帶來獲得感,還應當著重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首先,司法改革要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在困難面前不退縮,要正確解讀各項改革方案,使改革舉措精準落地。如果理解偏了,就會產生波及效應,影響人們對改革的信心,損傷改革方案的權威性。其次,司法改革要抓大放小,不忘改革的初心。這次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司法的去地方化和去行政化,要明確本次改革重在體制改革,不能將注意力偏移到其他方向去。最后,司法改革要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力戒追求政績工程和短期效應,要做長篇文章而不做短篇文章。比如,司法機關與地方政權的關系是改革的著力點,調整這種關系,根本上來說需要修改法律。一場真正能夠成功的司法改革,必定是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和深刻理解、普遍認同的司法改革。當前,應當圍繞司法改革多組織宣傳教育活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豐富多樣的形式,將司法改革所涉及的廣泛而又專業的問題,向人民群眾多做解釋和普及,從而獲得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支持。只有廣開渠道、吸納各方意見,煥發起社會各界對司法改革的參與熱情,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共識,形成改革合力,取得改革的理想效果。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湯維建如是說,《光明日報》,2016年8月8日)
現代社會最具正當性的治理方式是法治,而法治是最典型的程序之治,它要求社會各主體特別是公權力受制于法律的約束,根據法律所要求的流程和步驟運轉行事。法治和程序是現代國家治理的一體兩面,現代治理是借助法律實現的程序之治。現代國家治理需首先尊重程序,唯有程序正義下取得的共識才可能在多元的時代獲得普遍認可。因此,現代治理中配置權利和資源的分配正義和解決糾紛的矯正正義都需要借助程序正義來實現。對現代人而言,“公正高于真實”。事實真實需要通過公正的程序獲取和展現。因而程序在現代國家治理中具有了雙重意義,它既是達致正義的一個過程,又是評判正義與否的標準本身。因此,現代治理要求程序之治。一是要凡事講程序,必須恪守法定流程,未經法定程序不得剝奪人的財產和自由,此謂“正當程序”原則;二是程序本身要公平、無偏見,任何人都有獲得聽證、不自證其罪的權利,此謂“自然正義”原則。這兩大原則是現代國家治理要求的最基本的程序正義。
(王若磊如是說,《學習時報》,2016年7月29日)
根據中央司法體制改革精神,近期要圍繞“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三個方面重點任務展開。這三項重點任務又可以具體化為: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完善司法責任制、健全司法人員職業保障、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等司法體制改革的基礎性、制度性措施。不同地區情況不盡相同,中央司法體制改革充分尊重各地差異,在給出目標、方向和任務之后,也積極鼓勵各地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創新改革。司法體制改革是一項探索性和創新性舉措,必然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尤其涉及各方利益相關者。這就是說,司法體制的每一次改革創新并不意味必然成功,所以都要全面論證、謹慎行事。中央司法體制的改革之所以采取“漸進式”和“實驗法”,并將改革逐步推向縱深處,其目的就是要在完善體制機制上下功夫,著力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努力實現司法體系和司法能力的現代化。這既是依法治國、建立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更是張揚社會正義、司法公正的司法體制改革的必然選擇。所以,司法體制的每一次改革舉措都是要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并引領司法走向體現公平、正義的神圣殿堂。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叢虎如是說,《光明日報》,2016年8月5日)
要讓群眾在每一項執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必須做到嚴格執法、規范執法、公正執法和文明執法。嚴格執法,一方面,要求執法人員必須秉公執法,嚴肅執法,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和程序辦案,真正做到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不可態度執法、關系執法;另一方面,要求執法人員必須盡職盡責,對于發生的違法行為必須及時處罰糾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規范執法,是指依照現代法治理念的要求,對執法觀念所蘊含的內容進行程序性設計和執法項目的設計,尤其是對其權力、義務、責任等方面進行標準化設計,之后據此執行。規范執法是嚴格執法的前提和基礎,只有規范執法,公正執法和文明執法才有可能。規范執法包括內容規范和程序規范兩個方面,但是主要是指程序規范。公正執法,是指正確、合法、合理、公平地審理案件,保證法律天平的平衡。衡量執法公正的基本標準有:執法思想公正,認定事實公正,收集證據公正,實體處理公正,執行程序公正,自由裁量公正,社會反映公正。文明執法是指用文明的方式執法,保證執法行為規范科學,表現為以謙虛謹慎、文明禮貌的態度和言行執法。
(金成波如是說,《學習時報》,2016年8月18日)
推進司法改革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只有抓實問題、開實藥方,才能抓實改革。推進司法改革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對于司法改革而言,不了解基層實際,不深入司法一線,就會陷入教條主義,要使主觀世界更好地符合客觀世界,就必須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全面掌握一線司法的實際情況,科學把握一線司法的工作特點,充分考慮不同層級不同地區司法運行的差異。推進司法改革必須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推進司法改革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把握好矛盾運動的變化特點。“司法精英”與“平民法官”都是法治中國的建設者,前者是符合司法規律的法官職業定位,后者是符合中國國情和基層需要的司法角色。兩者并不是對立的司法角色,而是適應法治中國建設不同層面需求的司法角色,兩者同樣重要,不可厚此薄彼。第四,推進司法改革必須堅持系統的、普遍聯系的觀點。通過總體設計、整體發力、系統推進,實現全局性、系統性改革,從而避免改革的碎片化、隨意化。要堅持集中攻堅與循序漸進的有機統一,把總體性目標與階段性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將局部改革和整體改革有機聯系起來,將司法改革與國家治理領域的其他改革同步進行、良性互動,使科學配置司法資源與有效整合社會資源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丁國強如是說,《人民法院報》,2016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