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星
(福州職業技術學院,福建福州350000)
VR新技術在會展教育中的運用研究
鄭曉星
(福州職業技術學院,福建福州350000)
VR新技術以其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為主要特質。結合VR新技術研究會展教育存在的問題,集中體現在現有會展教育水平不能滿足迅猛發展會展事業需求、會展教育觀念偏差、教師專業理論基礎薄弱、會展教育理論與市場需求脫節和會展管理課程起步晚等方面。應用VR新技術在會展教育中的對策,可以提高會展教育水平,滿足迅猛發展會展事業需求,糾正會展教育觀念偏差等。
VR新技術;會展教育;運用;研究
VR新技術是指借助計算機及最新傳感器技術創造的一種嶄新的人機交互手段。虛擬現實技術綜合了計算機圖形技術、計算機仿真技術、傳感器技術、顯示技術等多種科學技術,它在多維信息空間上創建一個虛擬信息環境,能使用戶具有身臨其境的沉浸感,具有與環境完善的交互作用能力,并有助于啟發構思。虛擬技術的核心是建模與仿真。
高職教育強調是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VR技術提供了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課堂教學無法拓展到虛擬呈現空間。實現VR新技術的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特征與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課堂教學的完美結合,有益于高職教育模式轉變以及培養更加高端的人才。
1.沉浸性
VR新技術的特征之一,沉浸性。基于計算機技術為核心,開展三維立體圖像展示,建立三維立體模型,構建具有空間立體感的虛擬現實空間,置身于計算機技術的三維立體虛擬空間,讓人感受身臨其境的感覺,極大地增強了空間真實性,使得人們充分感受到虛擬現實世界的樂趣。尤其是在現代影視劇后期制作的過程中,人們采用VR新技術,增強影視劇作中場景的真實性,呈現給觀眾更加立體、真實的影像。如“怪物史萊克”這一美國著名科幻電影,在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之時,當然也不例外地應用了VR新技術,構建了電影中三維立體影像,而且影院模式觀眾可以使用3D眼鏡,觀看“怪物史萊克”電影,使得觀眾仿佛身臨其境般感受到影視劇中的場景,增強了影視劇作制作效果,從而獲得觀眾的好評。
2.交互性
VR新技術的特征之二,交互性。VR新技術中融入了傳感器技術,構建了虛擬和現實世界的橋梁,并因此建立了虛擬現實世界的客觀認知。在虛擬現實世界中充分感受現實社會中應有的真實感受。而且人們通過傳感器感受的現實世界又在虛擬現實世界中得到印證。因此,體現了VR新技術的交互性特征,是對VR新技術充分應用。
3.想象性
VR新技術的特征之三,想象性。VR新技術通過虛擬現實環境,使得用戶能夠充分地感受到現實環境,并在虛擬環境中提高個人的感性認知和理性認知的能力。用戶在虛擬環境中因認知能力的提高,獲取新感受、學習新知識的速度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并深諳學習的樂趣,由此萌發新的聯想,構建新的思維導圖。因此,VR新技術虛擬現實世界,并對其進行美化,增強畫面美感,由此激發了人的想象力,鍛煉了人的創造性思維。
4.現代展會中對于VR的應用
2016ChinaJoy展會開幕VR體驗火遍全場,眾多的體驗者來到展會現場,通過VR技術構建的虛擬環境,體驗各種展會新技術、產品性能等。如若通過這一現場體驗式教學,不僅可以集中體驗VR應用的虛擬真實效果感受,而且為高職教育開展特色教學提供思路和指導,實現高職教育與時俱進發展的目標,為社會培養出適應于“綠色、科技、創新”會展行業人才。
會展教育存在的問題,集中體現在現有會展教育水平不能滿足迅猛發展會展事業需求、會展教育觀念偏差、教師專業理論基礎薄弱、會展教育理論與市場需求脫節和會展管理課程起步晚等方面。
1.現有會展教育水平不能滿足迅猛發展會展事業需求
會展教育存在的問題之一,現有會展教育水平不能滿足迅猛發展會展事業需求。一方面,會展業迅猛發展,會展策劃、會展管理以及會展開發的人才短缺,專業化的人才素質有待于進一步的培養。而我國會展教育水平受到產業轉型等多種因素的困擾,目前還處于發展階段,不能充分地滿足市場對會展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現有會展教育水平滯后,短期內轉變是比較困難的,尤其是在專業教師隊伍建設上,存在一定的困難,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以及各種實踐進行總結新的教育教學理念。
2.會展教育觀念偏差
會展教育存在的問題之二,會展教育觀念偏差。主要原因是國內會展業起步較晚,對會展教育的認知力弱,從而使得國內對于會展教育觀念存在認知偏差,嚴重地制約了我國會展事業的進步和發展。如我國會展教育教材會展實務主要以翻譯國外的教材內容為主,缺乏國內會展特色,與國內會展社會發展銜接力弱,這就使得我國會展教育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創新性。因此,使得國內培養的會展專業人才差異性較大,綜合素質和能力表現大有不同。
3.教師專業理論基礎薄弱
會展教育存在的問題之三,教師專業理論基礎薄弱。首先,會展教育教師隊伍缺乏會展經驗,很少有人受到專業的會展理論和實踐教育。大多數教師來自于工商管理等專業,對會展專業知識體系熟悉和了解的程度不夠,專業授課的能力弱。如教師對于會展實務課程的教學,由于缺乏授課經驗,很難將會展設計與會展策劃等內容充分地融合到一起,挖掘更深層次的會展專業知識。其次,會展專業教育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結構建設,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內容上參差不齊,增加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的難度,尤其是對專業會展人才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
4.會展教育理論與市場需求脫節
會展教育存在的問題之四,會展教育理論與市場需求脫節。國內院校會展專業很少與會展實業展出合作,并且院校缺乏這樣的舉措,主動與會展業合作的意向,而且作為國內比較滯后的會展辦學力量,參與會展實業展出的能力有限。進而導致會展教育教學與市場需求脫節,會展教育理論性為主,缺乏實踐性經驗,使得會展專業對理論與實踐結合教學研究能力薄弱。會展教育理論與市場需求脫節,反過來加劇了會展教育靈活性弱,缺乏創新的能力,與迅猛發展的會展市場需求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從而進一步制約了國內會展業的發展。
5.會展管理課程起步晚
會展教育存在的問題之五,會展管理課程起步晚。對國內外會展實業的了解不夠全面,甚至缺乏實踐性的研究,從而導致會展管理中存在很多缺陷,不能滿足會展教育事業發展的要求。尤其是在國內市場經濟轉型時期會展管理處于轉型期的市場動蕩發展階段,制約了會展管理課程的進步和發展。會展管理課程起步晚與國內會展業起步較晚關系密切,并且形成相互影響的局面。另外,國內會展管理缺乏專業的人才,更加沒有會展專業管理的體系建立,因而使得會展專業管理的發展進步的步伐緩慢,相關課程的開發呈現一段時間的空白。而且部分高職制定會展專業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時間過長,甚至長達數十年,并且過程中很少對會展專業管理進行研究和修正,從而使得會展專業管理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制約。
1.提高會展教育水平滿足迅猛發展的會展事業需求
應用VR新技術在會展教育中的對策之一,可以有效地提高會展教育水平滿足迅猛發展的會展事業需求。提高會展教育水平,從會展教育的形式上加快創新,利用先進的VR新技術,將VR新技術應用到會展教育中去,融入VR新技術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特征,將會展教育課程內容與VR新技術三維立體圖像虛擬環境相結合。充分發揮虛擬環境的空間立體感、形象感,激發用戶的感性和理性認知進一步提高,使得用戶在虛擬環境中增強獲取知識的興趣和能力,在虛擬環境中更好更快地學習會展專業知識。
2.糾正會展教育觀念偏差
應用VR新技術在會展教育中的對策之二,可以正確地糾正會展教育觀念偏差。會展教育觀念的偏差主要來源于教師對于會展業的理解不夠,缺乏授課和實踐經驗。所以,糾正會展教育觀念偏差至關重要。對教師的教學水平進行提高,并及時地糾正以往會展教育錯誤的觀念,并積極地對會展教育專業的教師進行培訓,定期培訓其會展教育課程理論知識,確保教師能夠與時俱進地學習和了解先進的科學技術,并積極地學習這些技術,將其應用到會展教育中去。
3.增強教師專業理論基礎建設
應用VR新技術在會展教育中的對策之三,可以促進增強教師專業理論基礎建設。教師專業理論基礎建設需要教師自主學習和豐富會展專業知識,在會展專業理論基礎上,開展與會展理論相結合的實踐課程,進一步扎實教師專業理論基礎。另外,高職應積極組織和要求教師努力建設自身的專業理論基礎課程,構建會展專業課程知識體系。
4.拓展會展教育理論與市場需求關聯性
應用VR新技術在會展教育中的對策之四,可以進一步拓展會展教育理論與市場需求關聯性。VR新技術三維立體圖像模擬會展實況場景,并通過計算機預先設定的理論框架結構和相應的理論體系嵌入到會展實況操作場景中去,將會展教育理論課程與市場實踐研究有機地結合,應用VR新技術構建會展教育與市場更多的關聯性,從而提高會展教育理論教學的效果,促進會展教育理論的進一步創新發展,與時俱進地緊密聯系會展事業的發展步伐,以會展市場需求促進會展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5.優化會展管理課程
應用VR新技術在會展教育中的對策之五,可以進一步優化會展管理課程。VR新技術虛擬環境,模擬會展管理課程實踐內容,構建會展管理課程的操作知識結構,放大會展管理的微觀知識體系,完成整個管理課程的思維導圖建設,使得整個會展管理課程更加的系統化、結構分明、體系完整。因此,優化會展管理課程,借助VR新技術使得會展管理課程教學模式和教學實踐形式得到了改進,教學效果極大地提升。
VR新技術以其特有的高新技術特征征服了社會中的很多教育發展的形式,并在各個領域得到了相應的開發和應用,形成了越來越成熟的虛擬三維立體環境技術,有效地提高了會展理論教育和市場關聯性系數,為國內整個會展教育事業的快速進步和發展奠定了高新技術基礎,不斷地縮短了國內與國外會展事業之間的差距。
[1]戴學鋒,金準.從國際比較看我國會展業的問題及對策[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6(5).
[2]鄔國梅.國際會展高等教育對我國的借鑒和啟示[J].市場論壇,2012(5).
[3]鄔適融.我國高職會展專業的模塊式課程設計[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9).
G718.5
A
1673-0046(2016)10-01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