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蘇麗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福建福州350117)
學習動機與學業績效關系的研究綜述
張蘇麗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福建福州350117)
學習動機是指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學業績效指個體經過對某種知識或技術的學習訓練之后所取得的成績,一般表現為個體心理品質在知識、技能或某種能力方面的增加和提高。我們都知道,這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究竟他們有什么關系?希望可以通過對二者關系的梳理,使我們更好地認識學習動機和二者的關系,以便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其提高學業績效。
學習動機;學業績效;兩者關系
在生活中,人們總是試圖解釋自己或他人行為背后的原因,這就是心理學領域里所指的動機。在心理學范疇內,動機一直處于一個相對重要的位置。因此,對它的研究也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了。動機是指引導、激發并維持個體朝向目標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系統。
學習動機則是在學習這一特定領域內的動機,是解釋學生為什么會出現學習行為。具體來說,學習動機既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也是一種激勵和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需要。學生之所以會出現學習行為,是因為它背后有很多因素在同時起作用。例如,學生本身對待學習的態度,對某一課程感興趣的程度等;家長和老師的表揚等都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行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去學習都會涉及到學習的動機是什么,其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它不但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而且可以維持已發生的學習活動。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多少會受到學習動機的驅動和指引,因此,學習動機必然會影響我們學習的結果。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學業績效(學績),是指個體對某種知識或者是某項技能進行學習訓練后所獲得的成績,通常表現為個體心理品質在知識、技能或某方面能力的增加和提高。
學習動機不但會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起作用,對其學習結果也會產生影響,所以,在教育心理學中一直很重視對學習動機的研究。研究者們一直致力于從他們的研究結果中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好的指導意見。根據對文獻的搜索分析,可以把這些研究概括為兩大類: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
理論分析研究的范圍很廣泛,例如,對學習動機的界定,學習動機包含哪些種類,對學習動機的理論解釋等等。首先,對于學習動機概念的理解,不同的學者在其具體含義的理解上可能會有所差別,但是他們都認同學習動機能夠對學習行為具有激發和維持作用,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含義。從上述定義來看,它強調的重點更多的是學習動機的強度,研究者們探討的大多是學習背后的動機究竟是什么。但是我們知道,在學習過程中,起作用的通常不是某一種簡單的動機,可能會包含好幾種,這就涉及到學習動機的類型劃分的問題了。對學習動機種類的劃分,從不同的視角去理解,可以有不同的分類。例如,依據學習動機的來源是由外部因素誘發的,還是由學生自發產生的,可以將其分為外部學習動機和內部學習動機;根據學習動機所起作用范圍的程度,可以將其劃分為一般學習動機和具體學習動機;還可以依據學習動機的作用對學習活動的影響,將其分為遠景的間接性動機和近景的直接性動機兩類。不論是哪種分類方法,都是為了探討學習動機的成分,而每一種分類都有其根據,在不同的研究中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恰當的分類。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對學習動機的理論解釋,主要以行為主義為代表。他們認為,個體的學習行為是由外部因素決定的,而忽略了個體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所以無法解釋復雜學習行為背后的動機。20世紀60年代以后,隨著社會認知理論的發展,人們開始對動機中的認知成分與學習行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感興趣了。繼而出現了很多研究者通過動機變量來對學習動機進行研究,如目標定向、歸因等對學習動機的影響,即越來越多人開始對其進行實證研究了。
實證研究主要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探究學生的學習動機究竟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這部分研究較多的有學業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動機之間的關系如何。最先提出自我效能感這一概念的是班杜拉,他認為個體的自我效能感會對其動機產生影響,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個體,會傾向于選擇對自己而言更具挑戰性的任務,給自己設置更高的目標。學業自我效能感是特定領域內的自我效能感,指我們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學習任務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關于學業自我效能感和學習動機之間確實存在關系的這一結論,在很多研究中都得到了證實。例如,有研究者使用《大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大學生學習動機量表》對某高校不同年級的100多名大學生的效能感和動機進行了測量,并對二者的測量結果進行了相關分析。結果發現,大學生的學習動機可以通過學業自我效能感來進行預測,即如果學生在學業自我效能感量表上的得分較高,那么其學習動機得分相應也會高,從而獲得好的學習效果的可能性更大。同樣的,學業成績好也會幫助學生提高其自我效能感,而自我效能感提升后,對有效激發其學習動機也會更有幫助。另一方面探討較多的則是學習動機在學習結果中的角色地位,也就是探討學習動機對學業績效的影響。下面將詳細闡述二者的關系。
1.學習動機與學業績效關系的研究
已有大量研究證明,學習動機確實會影響學業績效,但這種影響通常不是直接地卷入認知的相互作用過程中,也不是簡單地通過同化機制發生作用,而是通過集中注意、加強努力和對學習的立即準備進而去影響認知的相互作用過程。有研究者通過問卷的方式,對高中生的動機、學習策略和智力水平與其學業成績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究。對所獲得的結果進行多重回歸分析后發現,學生的內在動機是通過直接影響學習策略從而再間接地對學業成績起作用。此外,李炳煌在其文章中還指出,學習動機和學業績效間的作用是相互的,學習會產生動機,動機又會推動其繼續學習,二者互相影響。這一觀點在隨后的研究者的實驗中也得到了驗證,如王勇采用問卷的方式,對大學生的內外動機和學業成績的關系進行了探究。其研究結果表明,不論是外部動機還是內部動機都會影響其學習成績,并且學習動機較高的學生成績會更好,而成績好又會幫助學生提高其學習動機,證明了學習動機和學業績效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
近年來,關于對學習動機和學業績效關系的研究越來越普遍,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都從哪些方面對二者關系進行了探討,對其進行了簡單的歸類。從年級維度上看,包括了小學、中學及大學。為了考察中小學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其學業績效之間的關系,有研究者曾對1300多名來自城鄉的中小學生進行了學習動機和成績的測量,并對測量結果進行了相關分析,發現中小學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各個維度上都與學業績效呈顯著正相關;另外,也有很多研究是以大學生為被試。王勇曾以大學生為被試對二者進行了相關研究,結果表明,與中小學學生的研究結論相似,大學生的學習動機能夠預測其學業績效,成績中等和成績較差學生的學習動機顯著低于成績優秀的學生。
從被試范圍來看,包括普通學生和具有學習障礙的學生。其中以普通學生為被試的研究較多,如上文提到的研究都是以普通學生為被試。此外,也有少部分研究是以具有學習障礙的學生為被試,探討了其學習動機和學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如石學云采用修訂版的學習障礙篩查量表并結合聯合瑞文測驗,最終篩選出了324名學習障礙學生和345名正常學生為被試,對兩類學生的社會支持以及學習動機對學業成績的影響進行了對比。對相關因素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后發現,有學習障礙的學生,他們的社會支持并不能直接對其學業成績進行有效的預測,而學習動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其未來的學習成績,并且它們的關系是呈線性的。
2.正確理解學習動機與學業績效關系的幾個注意事項
雖然國內學習動機和學業績效的關系研究已經有很多,但是對二者關系的理解仍然存在一些誤區。正確理解二者關系,還需要弄清楚以下幾點:第一,不是學習動機正確,就一定可以取得好的學業績效。很多學生在學習時的出發點是好的,即學習動機正確,想取得好成績,但是我們會發現可能他們最后的學業績效并沒有取得很大的提升,這是為什么呢?有研究者指出,這是因為學習動機和學業績效之間還會受到其他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共同作用,學生雖然想取得好成績,但是他們可能使用了一個不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養成了不好的學習習慣等等,這些都可能造成學生最終不能取得好的學業績效。也就是說,即使有了正確的學習動機,也不一定能取得優異的學業績效。
第二,不是學習動機越強,對最終取得好的學業績效越有利。根據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可以知道在較簡單的任務中,動機越強則越有利于任務的完成;但是如果任務難度有所提升,那么動機強度適當降低才會有利于任務的順利進行。同樣,在學習中也是一樣,并不是學習動機越強,成績就越好。有研究者對在校老師進行訪談發現,有老師認為,學生的學習動機越強,設置的學習目標越高,學業績效就會越好。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在許多重要的大型考試前,如中考、高考前很多學校都會開動員大會,鼓勵學生提高學習動機等,這種做法往往使一些學生的學習動機過強,從而導致考試成績不理想,所以學習動機過強對最終取得優異的學績也不利。在學習活動中,只有動機強度中等時,學習的效果才最好,并且動機喚醒的最佳水平會依據學習任務難度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學習動機過強或過弱,都不利于新的學習行為的發生,而且也不利于已有學習行為的保持。
第三,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對學業績效的影響同樣重要。雖然內部學習動機有很多優于外部動機的地方,但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僅僅依靠內部學習動機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行為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課程并非全是自主選擇的,尤其是中小學生,有些課程雖然他們不感興趣但還是要學習,此時學生的內部動機就會失去作用,學生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自然學業績效也不會好。在這種情況下,外部動機對學業績效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教師可以利用外部動機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進而幫助學生取得更好的學業績效。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外部動機對學生最終的學業績效也同樣重要。
通過文獻查閱可以發現,當前對學習動機和學業績效關系的研究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如研究的對象大多都是學生,影響了外部效度的推廣等。也正是因為當前研究的不完善,才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可探究的空間。
首先,研究探討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習動機理論,激發學生進行學習,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其學業績效。目前國內對學習動機的理論研究,很多都是直接翻譯和介紹國外的理論,而這些理論可能并不能完全適用于我國學生的學習行為,如果僅僅以國外的理論為基礎去研究探討幫助學生提高學業績效的策略,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只有符合我國學生實際情況的理論,才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行為,幫助學生提高學業績效。因此,未來的研究者應該考慮從我國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整合已有的動機理論,研究開發能體現中國學生特色的學習動機理論,進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學業績效。
其次,拓寬研究對象范圍,提高結論的外部效度。從文獻搜索中可以發現,對學習動機和學業績效關系的探討,相關實證研究還不是很多,而且很多研究為了取樣方便,大多都選擇以普通學生為被試,缺少對成人學習動機與學業績效關系的研究。隨著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和終身學習觀念的深入,很多在職人員也紛紛選擇加入學習的行列,而學生和在職人員的學習動機對學業績效的影響是否一樣?這需要后續研究去探討。另外,對特殊兒童的學習動機和學業績效關系的探討也極少,目前的文獻搜索中只發現了一篇。所以,有必要加強對特殊兒童的研究,豐富已有研究成果。
最后,豐富研究方法,使研究結論更可靠。目前多數的實證研究都是以某一學習動機理論為基礎,然后采用量表或問卷對學生施測,最后對量表的各個維度的得分以及總分與學業績效的關系進行探討分析。研究方法比較單一,而且采用量表或問卷法也會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無法深入考察不同個體的學習動機對學業績效的作用。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研究者們可以考慮在傳統方法的基礎上結合其他方法,如訪談法等,關注學生自己陳述的學習動機對學業績效的影響,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究二者的關系,使研究結論的可信度更高。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輔導用書編委會.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大綱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徐紅燕.學習動機與學業績效的研究綜述[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5(3):9.
[4]張乃赫.高職生學習動機與自我效能感研究[J].山東工業技術,2016(16):179.
[5]鄭美娟.學習動機的研究綜述[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 2009,25(8):84-86.
[6]李美君.大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動機的相關研究[J].青年時代,2015(15):92-94.
[7]王振生.高職學生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動機[J].搏擊(體育論壇),2015(8):4-5.
[8]李炳煌.學習動機與學業績效關系研究綜述[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146-149.
[9]王振宇,劉萍.動機因素、學習策略、智力水平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0,32(1):65-69.
[10]王勇.大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績的相關研究[J].人間,2015(21):169-169.
[11]李炳煌.中小學生學習動機水平與學業績效關系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9(3):117-119.
[12]石學云.學習障礙學生社會支持、學習動機與學業成績的關系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5(9):55-59.
[13]李炳煌.中小學生學習動機影響因素及發展趨勢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4(3):101-104.
[14]羅麗芳.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的關系及其對學校教育的啟示[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1):42-46.
G42
A
1673-0046(2016)10-01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