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碳強度下降目標的多重意義
汪燕
當前,浙江和全國其他省份一樣,都在緊鑼密鼓地推進2017年啟動全國統一碳排放市場的準備工作。工作之余,不禁回想起五年前“十二五”規劃中首次提出關于碳減排目標的情景,面對“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7%”這個約束性指標,社會各界在肯定其里程碑意義的同時,不免也疑慮重重:下降17%的目標對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的我國是不是太超前?現有工作基礎能不能支撐低碳工作的開展?碳強度約束會不會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掣肘?
但是,對國際社會的承諾已做出,國家的減排任務已明確,退是沒有退路的,而且各方都明白約束性指標意味著務期必成,意味著考核問責。
作為東部沿海經濟發達省份,浙江的減排目標不僅高于全國平均2個百分點,而且國家還要求浙江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走在全國前列。面對新任務新要求,浙江發揚“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精神,主動行動,一步一個腳印扎實推進浙江的低碳發展工作。
為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浙江及時印發了《浙江省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實施方案》,對各設區市分解下達“十二五”碳強度下降目標,明確各部門的目標責任,并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對全省11個設區市碳強度下降目標和任務的試評價考核。
為盡快夯實工作基礎,在省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的核心領導下,明確省發改委作為主管部門,構建智力支撐體系,強化能力培訓,形成了一套領導有力、支撐穩健的能力體系。
為加快填補溫室氣體歷史數據空白,及時建立健全了統計核算制度,開展全省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形成了省市縣三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常態化工作機制,并啟動重點企(事)業單位碳排放報告制度,逐步摸清碳排放“家底”,為低碳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在全省上下的努力下,尤其是在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等舉措的實施下,五年前被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僅提前完成了,而且還超額完成了,浙江在國家發改委碳強度目標責任考核評價中連年獲得優秀等次,在全國保持了領先水平。
當然,“十二五”碳減排目標完成的意義遠不止如此。首先,全省上下低碳發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當下已很少有人還認為實施碳減排是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理念被廣泛接受和認可。其次,制度設計更加完善,通過一系列的頂層設計,常態化的工作機制逐步建立,加快推進低碳發展步伐已具備較好基礎。第三,通過溫室氣體清單和企業碳報告編制,基本摸清浙江碳排放“家底”,為今后浙江開展減排潛力和路徑分析奠定基礎。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已向國際社會承諾碳排放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同時《巴黎協定》的簽署,也將開啟全球氣候治理新階段,因此“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的決勝時間,是加快低碳轉型的關鍵階段。“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五年累計降低目標是18%,比“十二五”提升了1個百分點。而根據以往慣例,預計下達浙江省的任務會在此基礎上再增加2個百分點左右,在經濟增速放緩、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承載力下降的多重壓力下,任務不可謂不艱巨。
與此同時要看到的是,碳減排目標是倒逼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推進產業升級的有效途徑,低碳發展是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我們要積極順應國際綠色低碳發展的潮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圍繞盡早實現碳排放峰值目標,努力控制碳排放總量,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兩美”現代化浙江提供堅實支撐,為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率先于國家達到峰值作出示范。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經濟》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