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快遞產業需升級再塑新活力
張燕

圖/新華社
快遞產業本身并不是一個新興產業,但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和物流觀念的轉變,快遞產業煥發了新的生命活力。浙江經濟的規模和質量都位居全國前列,電子商務的發展更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為浙江快遞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產業基礎,再加上發達的高速路網、飛機航線和水運航道,輔以浙江人獨有的開拓創新動力,浙江快遞產業蓬勃發展。
浙江作為快遞之鄉,誕生了申通、圓通、中通、匯通、天天、韻達等眾多知名快遞品牌,全國80%以上民營快遞企業老板是浙江人。百度網站中國十大快遞公司排行分別為:順風、EMS、圓通、申通、宅急送、韻達、中通、天天和匯通,浙江品牌占據半壁江山。近年來,在電子商務經濟的推動下,浙江快遞產業蒸蒸日上,發展迅猛。
快遞業務增勢強勁。2015年,浙江快遞企業完成業務量38.3億件,同比增長55.9%,占全國的18.5%;快遞業務實現收入383.8億元,同比增長39.9%,占全國的13.9%。快遞業務收入在行業中占比繼續提升,快遞業務收入占行業總收入的比重為88.4%,比上年提高8.2個百分點。從業務量看,同城快遞業務增長較快,全年同城快遞業務量為8.0億件,同比增長48.9%;實現業務收入47.2億元,同比增長57.4%。異地快遞業務仍然是中堅力量,全年異地快遞業務量為29.8億件,同比增長58.3%;實現業務收入244.4億元,同比增長39.8%。
民營快遞企業快速發展。快遞企業中,國有、民營、外資等多種類型的企業并存,特長和優勢各不相同,浙江民營企業充分發揮機制靈活、反應快速等優勢,成為國內快遞市場的主力軍。2015年,浙江民營快遞企業業務量完成36.4億件,實現業務收入330.3億元,各項指標穩居不同類型企業首位;國有快遞企業業務量為1.8億件,實現業務收入29.8億元;外資快遞企業業務量完成0.1億件,實現業務收入23.7億元。民營、國有、外資快遞企業業務量市場份額分別為94.9%、4.8%和0.3%,業務收入市場份額分別為86.1%、7.7%和6.2%,與上年相比,民營快遞企業市場份額持續提升。
快遞區域集聚度明顯提高。杭州擁有淘寶、阿里巴巴等在全球同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的電子商務平臺,金華、溫州和寧波等地的電商發展也越來越快,快遞服務作為電子商務的“最后一公里”,支撐作用愈加突顯。2015年,全省快遞業務量排名前三位的城市依次是杭州、金華、溫州,其快遞業務量合計占全省快遞業務量的比重達到68.0%。快遞業務收入排名前三位的城市依次是杭州、金華、寧波,其快遞業務收入合計占全省快遞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68.0%。快遞市場集中度持續上升。全年快遞服務品牌集中度指數CR8為85.5,較上年上升1.6。
經濟效益偏低。從業務量和業務收入看,2015年,廣東、上海、浙江和江蘇均居全國前列,但浙江平均每件快遞產生的業務收入較低,經濟效益不高。2015年,浙江平均單價為10元/件,較2012年下降了4.6元/件,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4元/件,居全國各省市區之末。2015年,廣東、上海和江蘇的平均快遞業務單價分別12.3元/件、26.6元/件和12.7元/件,均比浙江要高。隨著近年浙江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快遞市場逐漸轉為買方市場,淘寶賣家有較大的議價權,快遞企業只有低價才能吸引客戶、維持市場份額,企業間價格戰愈演愈烈,經營壓力不斷增加。
粗放式管理問題突出。整體上,浙江快遞產業仍處于粗放型野蠻發展階段,多數企業還停留在簡單貨物運輸狀態,企業管理水平不高,物流領域專業人才缺乏。2015年,浙江快遞企業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占全部年末從業人員總數的比例分別為9.8%和6.4%,管理人員比例略有上升,但專業技術人員比例下降較大,較2012年下降3.1個百分點,管理問題愈發顯著。許多中小快遞企業的從業人員主要從社會招聘,基本上沒有文化要求,初中水平即可上崗,缺乏系統、正規的專業培訓,專業素質明顯偏低,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
土地制約嚴重。快遞企業所需的分揀中心和分撥中心建設需要平整的空曠地,但浙江本就地少人多,城市的不斷擴張使得周邊鄉鎮的土地價格快速上漲,分揀和分撥中心產生的土地經濟效益不高,再加上出于城市整體規劃的考慮,快遞企業拿地難、用地難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由于受用地等關鍵因素的影響,現階段浙江本土品牌中除天天快遞總部依然位于浙江外,其他浙江誕生的知名品牌快遞公司總部均遷往上海,浙江快遞品牌本地化程度不斷降低。
智能化程度偏低。對于快遞企業而言,占地面積為30畝的分揀分撥中心的設備投入在800-1000萬元之間,這些設備基本為一次性投入,而浙江的快遞企業大多采用租用工廠倉庫或其他工業用地的方式來搭建簡易分揀、分撥中心,對設備的投入沒有驅動力。許多快遞企業都是采用簡單的傳輸帶人工作業模式,鮮有引入半機械化或機械化智能作業機器,快遞產業智能化程度相對較低。智能化程度低導致快遞人為損壞現象時有發生,分揀正確率不高,不利于建立運單查詢追蹤流程,包裹遺失或不能按時送貨上門等情況時有發生。
用車難是快遞企業普遍面臨的難題。快遞行業屬性特殊,對車輛的需求特別大,不論是中間環節的大型車輛,還是“最后一公里”所需要的各類小型車輛,都是快遞企業順利發展所必須解決的。出于運營成本和道路管控等原因,快遞企業車輛客改貨現象嚴重,按照現行的道路交通管理法,快遞企業使用的小客車無法取得交管部門頒發的貨物營運證,也無法取得公安部門的道路通行證,安全、處罰等問題較為嚴重。一般的城市道路上沒有可供快遞車輛臨時停靠的區域,快遞車輛因為送貨不得不臨時違規停車,經常受交警和城管處罰。
建立快遞服務標準化體系。針對浙江快遞市場發展狀況,建立快遞服務標準化體系,建立完善有序的市場競爭機制,引導浙江快遞產業向規范化、標準化方向發展。政府職能部門要強化快遞服務監管,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堅決依法查處擾亂市場經營秩序、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等違法違規行為。快遞行業協會要搭建平臺,加強快遞企業自律管理,為快遞企業搭建溝通政府和消費者的橋梁,積極舉辦快遞服務洽談會等多種形式的商務會議,鼓勵快遞企業之間加強聯系和學習,推廣先進企業的發展經驗。
深入實施差異化市場策略。快遞企業要深入實施差異化市場策略,抓住細分市場,拓展物流服務對象,提高服務技術含量,提供專業醫療器械類等專業性、高價值產品服務。拓展服務功能,把快遞服務向前、向后延伸,提供集采購、生產、銷售、售后服務為一體的全程物流服務。抓住電子商務發展的有利時機,針對電子商務服務需求的特殊性,拓展快遞網絡覆蓋面,提供可讓顧客選擇產品遞送方式的外包遞送服務,滿足不同客戶需求,培養客戶忠誠度。
促進快遞產業升級發展。鼓勵快遞企業加強配送網絡和信息化建設,政府相關機構可綜合運用財稅、金融等政策手段,重點支持骨干快遞企業完善配送網絡建設、提高信息技術應用水平,鼓勵有實力的大型企業建立智能倉,提升自動化水平。設立快遞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加大對中小快遞企業技術創新扶持力度,培養打造一批管理模式直營化、企業發展信息化、生產操作標準化、生產作業機械化的浙江快遞企業,實現浙江快遞產業轉型升級發展。
加強物流人才培養力度。要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的作用,在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技工學校中建立不同培養目標的物流教學體系,培養適應不同崗位需要的物流人才。要抓好在職培訓,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和骨干企業的作用,加強與國內外培訓機構的合作,開展物流人才的培訓工作。在職培訓要提高針對性,對于企業高管和高級工程技術人員,主要是學習新理念、新知識和新商業模式,培訓方式以“走出去”為主;對于企業一般員工培訓,主要是提高崗位技能。
作者單位: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