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來武
(中國軟科學研究會,北京 100045)
?
開拓創新經濟學
——在第十二屆中國軟科學學術年會上的講話
張來武
(中國軟科學研究會,北京 100045)
本文探究了傳統經濟學理論的局限性,提出了創新經濟學概念、理論內涵和方法論。本文認為,傳統經濟學已經不能適應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應大力開拓創新經濟學,依靠合作博弈和云計算,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從而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和長期持續發展。
創新;經濟學;產業;博弈;云計算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做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發展理念,并把創新確立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新時期,軟科學承載著新的歷史使命,軟科學研究必須大力開拓創新經濟學、創新政治學,創新社會學、社會教育學,特別是應積極倡導創新經濟學,使之成為主導未來經濟的主流經濟學。
當前,新古典主義仍然是傳統經濟學的主流學派,例如內生增長理論及人力資本模型等等。從熊彼特開始的創新理論如創新經濟學、演化經濟學等等,目前還只能算是非主流學派。熊彼特從一開始就坐冷板凳,新古典主義的經濟學對創新就像一件緊身衣,它甚至把經濟學定義為“研究如何在競爭結束后分配稀缺資源”。因此傳統的經濟學主要研究如何在價格調節的市場中進行商品交換,而創新是先生產更好的商品,然后再開發更好的銷售渠道及模式,也就是說真正的問題是如何擴大經濟供給潛力(使長期供給曲線更偏右邊)。
正如諾貝爾獎得主菲爾普斯所言,現在是應該清算經濟學的時候了。創新是人類成功應對各種挑戰的唯一可能。從能源、食品、水資源到公共衛生、氣候變化等等,人類面臨的挑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嚴峻和復雜。應對這些全球性挑戰的唯一希望就是創新。推動經濟走向可持續增長之路的最終手段也只有創新。這種創新,依靠傳統經濟學需求學派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傳統經濟學把需求看成是自然的,都是自發的存在,把過渡的基礎設施都看成是需求的拉動,因此引導了我國30多年來的基礎設施無限度發展。一開始,基礎設施的發展是必要的,但到了一定的程度,基礎設施過度發展就會影響投資效率,阻礙創新的增長。因為土地的經濟、基礎設施的經濟不需要太多的創新。以發展基礎設施為主導,創新就不可能成為主流。類似的,供給側政策停留在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新古典主義學派理論和三次產業理論,因此供給側政策也未必能夠解決問題。而且供給側措施可能會抑制私人企業的投資積極性,從而導致經濟的動力不足。
創新是整體的、全方位的。因此,我們提倡創新經濟學。當然,我們不是簡單地否定新古典主義,在三次產業理論中新古典主義還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在四、五、六產業,新古典主義就過時了;在創新中,新古典主義是非常有局限性的。當然,我們應該認識到,過去的創新經濟學也有局限。這正是軟科學應該有所作為的領域。軟科學要適應創新時代的要求,就要去開拓由中國自己的學者引領的創新經濟學。創新經濟學不是把主流、非主流顛倒過來,而應以創新理論突破為引領,組合傳統經濟學、主流經濟學、非主流經濟學,從而產生新的創新理論。
創新經濟學是以三螺旋創新理論為引領,由六次產業理論加上創新的人力資本理論、博弈論,再加上信息經濟學構成。這里所說的博弈論特指合作博弈論,而不是納什的非合作博弈論。這里的信息經濟學不是傳統的信息經濟學,而是在云計算環境下,充分利用大數據的信息經濟學。由于這些學科的重新集成、組合和創新,形成新的創新經濟學。創新經濟學是面向未來的經濟學,是當下軟科學研究的重要使命。
將創新經濟學觀點應用到目前中國經濟轉型當中去,應用到當前面臨的很多問題中去,將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思路。現有的經濟學理論都很難適應信息化的時代。只有創新經濟學能夠闡明如何擴大經濟供給,提高供給的質量。所以只有創新理論、創新經濟學才是解決當下中國經濟轉型、經濟下行的唯一可能的手段和體系。由于現有經濟學理論的局限,目前全世界經濟學家無法回答金融危機,無法預測金融危機,無法回答中國經濟轉型的問題,甚至無法回答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問題。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創新經濟學亟需大力開拓。
創新經濟學的本質突破是三螺旋創新理論和六次產業理論。六次產業理論是創新驅動的經濟學。這里所說的三螺旋特指創新驅動三螺旋,是科學、技術、市場三螺旋在驅動。只有極少數簡單的創新是線性的,大部分創新是非線性的,尤其很難用傳統數學模式來表達。而三螺旋理論是在二螺旋理論上的突破和發展。
基于科學的創新是中國的短板。因為基于科學的創新,科學直接進入生產,生產性知識直接進入生產,它需要人力資本的自由流動,就像貨幣一樣自由流動。由此帶來第五產業即創新文化創意產業,它與第四產業“互聯網+”一起促進一二三產融合,創造了第六產業。
第五產業的第一個功能是誰能把一二三產融合的項目開發出來,并且變成可投資的第六產業項目,誰有這個能力誰就是在做第五產業,這需要人力資本直接運營,需要智慧的策劃。第五產業的第二個功能,就是要能夠把精神需求轉化成市場定價。也就是說在傳統的一二三產的經營中,生產線都不變,人財物一概不變,如何追求市場附加值的問題。這里附加值來源于第四產業帶來的“零邊際成本效益”,來源于把精神需求轉化成市場附加值和系統經營策劃的人力資本經營,這是第五產業的精髓。第六產業的精髓在于在三次產業經營以后,進行系統策劃,再進行系統經營,進行第二次經營,分享這個基于產業融合的系統經營的利潤,而不是去搶前三次產業基于產業分工的獨立經營的利潤。
三螺旋創新理論引領六次產業理論解決了產業經濟學的突破。三次產業理論是脫農化的產物,是基于產業分工的工業化的產物。第四、五、六產業是信息化、知識化的產物,是產業融合的產物。因此信息化帶來的是產業分工和產業融合的進程,特別是產業融合,這一點傳統經濟學根本沒有加以系統研究。
第六產業作為一個綜合產業,它的經營特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首先,第六產業最本質的是系統經營,就是一二三產經營之后可以合作再經營,這叫系統經營。第二,第六產業是一個合作網絡,合作網絡是指聯盟和實體平臺的有機結合,它也是線上線下融合經營。舉例來講,軟科學研究會成立了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創新聯盟和39家高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創新聯盟,并且成立了一個聯盟基金群。這些做法都是要用合作網絡來支撐系統經營,推動第六產業發展。這個合作網絡不是傳統的協會,它必須是真正的聯盟和實體平臺的有機結合,適應社會化、民主化、市場化、信息化、知識化的要求。第三,第六產業注重開放創新。創新從來都是開放的,人力資本從來都應該在單位開放,應該在國家間合作的基礎上進行盡可能對等公平地開放。第四,第六產業是分享經濟的重要組成。如果資源不共享,利益不分享,合作經營只能增加交易成本,而不能增加收益。如果能夠在一個有效的合作網絡支持下,充分利用開放創新的思維和資源,真正實現分享而又高效地進行系統經營,第六產業在中國的誕生和發展就為期不遠了。目前我們正在按照這些原則來策劃第六產業試點基地和可投資的項目。
無論是三螺旋創新理論還是六次產業理論,還是由此奠基的新的創新經濟學,這都是中國學者在軟科學研究會領導下的系統性開拓創新。軟科學研究會要高高舉起創新經濟學的旗幟,先進創新理論的旗幟,六次產業理論的旗幟,才能引領中國經濟增長和轉型的新思維、新做法。
做一件事沒有工具,沒有真正的世界一流的有分量的理論工具,很難把思想變成理論。要建立一套具有方法論創新定義下的工具,豐富創新經濟學理論,使三螺旋創新理論和六次產業理論引領全球化發展需要的前沿理論發展。同時,要通過一系列創新經濟學方法,解決中國面臨的各種挑戰和問題,如城鄉二元結構問題、食品安全問題、醫老養老問題、生態文明問題等。
發展創新經濟學理論,最重要的是要靠博弈論和云計算這兩個新的方法供組合運用。第一,創新經濟學運用合作博弈論,是對經濟學的顛覆性發展。博弈論是目前中國經濟學界弱而又弱的東西,也是我們中國政府社會治理的短板。任何一種設計必須在一個系統中考慮到對方的博弈,才能制定出有執行力的政策。真正懂博弈論的中國學者太少了,中國會用博弈論的人更是鳳毛麟角。博弈論是從數學開始的體系,一開始它只是一個工具。馮·諾伊曼和摩根斯坦合著了《博弈論與經濟行為》一書,這標志著現代博弈理論的初步形成。納什和沙普利等人把博弈論推向了極致,但是推向了兩個不同的方向——合作博弈及非合作博弈。博弈論給傳統經濟學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甚至是顛覆性的挑戰。納什和沙普利都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納什是非合作博弈的創始人。沙普利是現代合作博弈論的奠基人,他所帶來的合作博弈體系方向完全顛覆了經濟學。合作博弈的前提不是個性化而是集體化,它強調集體主義,跟經濟學傳統古典主義是沖突的。合作博弈又叫聯盟博弈,它是正合博弈,實現共贏的博弈,因此起源于沙普利的研究和公理化刻畫。沙普利承認新古典主義,在此基礎上并且基于一定的非合作博弈基礎,開始公理化刻畫,進而推出了一整套公理化理論。他不僅是在理論上刻畫這樣一個系統,而且能夠證明這個理論是可用的。他用一個經典的案例做出了GS運算法則。這就是沙普利對合作博弈論的貢獻。在此基礎上,羅斯創造了實用經濟學方法,推動博弈論成為實證經濟學。羅斯推動了匹配理論和市場設計實踐的結合。市場設計,顧名思義,即是在接近真實的、復雜的市場狀況中,研究資源如何合理分配,以及如何設計合理的市場機制以達到這樣的分配效果。上述經濟學理論可以為第六產業的設計提供支撐。以后無論是搞第四產業、第五產業以及第六產業,都會涉及到項目設計,涉及匹配理論和市場設計。如果說傳統經濟學以競爭為主線的話,那么創新經濟學通過合作博弈,是自利和利他,競爭與合作更加和諧的一個經濟體系。
第二,云計算對未來產業和社會發展帶來顯著效益。無論是第四產業高速發展,還是第四產業和第五產業的互動,以及第六產業的融合,都要靠云計算。云計算可以帶來跨時代的效益。什么是云計算?僅把云計算理解為運算速度是遠遠不夠的,每秒10萬億次的計算速度只是給云計算的基礎的基礎。云計算的概念首先是云,是網絡,從互聯網開始到物聯網,云是無所不在的需求的系統整合。云的需求方就包括各方完全不同的需求,前三次產業理論根本不能結合在一起的需求現在可以通過云計算放到一起,成為一個需求側。云資源是供給側。供給側包括云資源的供給、人力資本的供給等。這與新古典主義相比就有重大突破。云計算是基于互聯網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互模式,云計算是未來系統經營的重要模式,也是軟科學研究的一個新的重要方法。因此,云計算可以用來整合第四、第五、第六產業新的系統經營的商業模式、商業形態和經濟形態。
云計算的定義有上百種,我們這里是參照美國標準技術研究院的定義,是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在未來形成新的第四產業、第五產業互動之下,這種模式有助于形成新的供需界面。因此,云計算首先是一個供給側產業,云計算供給側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就像發展傳統的三次產業,基礎設施是競爭力的重要支撐一樣。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發展云計算方法,關鍵是從信息化PC到移動互聯網,再到云計算這個新階段的新的信息經濟形態以及大數據的形成。數據的資源是核心資源,大數據的方法對人力資本及未來人工智能的生長及應用也至關重要。
總之,如果我們能夠利用上述方法發展創新理論,大力開拓創新經濟學,就有望引領未來世界創新理論的發展。發展創新經濟學,也將有助于推動六次產業理論的發展。將創新的經濟學理論運用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必將促進第四產業、第五產業高速發展,推動第六產業的再經營,催生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加快實施創新驅動,大力培育新興產業,我國一定能擺脫經濟下行壓力,成功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真正歷史性的長期持續發展。
Promotion of Innovation Economics: A Presentation at the 12th Annual Academic Meeting of ASSC
ZHANG Lai-wu
(TheAssociationforSoftScienceofChina,Beijing, 100045)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limitation o-f classical economics and proposes the concept, theory and methodologies of innovation economics. It argues that classical economics does not work well in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of China and we should promote innovation economics, foster emerging technologies based on cooperative game and could computing in order to push forwar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innovation; economics;industry;game theory; could computing
張來武(1955-),男,安徽銅陵人,數學博士和經濟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軟科學研究會理事長。復旦大學六次產業研究院院長。
F27
A
1002-9753(2016)11-0001-04
2016-03-28
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