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雯雯 曲 悅 王 雙 雷 丹
?
食管癌患者開胸手術后拔管期護理方法及效果
鄭雯雯曲悅王雙雷丹
【摘要】目的探討食管癌患者開胸手術后拔管期護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吉林省腫瘤醫院胸外科收治的58例食管癌開胸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9例。對照組在食管癌患者開胸手術后拔管期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基礎增加優質護理,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生命質量情況及患者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生命質量評分及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食管癌患者開胸手術后拔管期通過優質護理,可以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生命質量,提高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食管癌;開胸手術;拔管期;護理方法
吉林省腫瘤醫院胸外科,吉林長春130012
食管癌患者開胸手術多行全身麻醉,以呼吸機維持生命[1]。當麻醉效果消失,患者神志徹底清醒可以自主呼吸后,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已經平穩,而且重要臟器未出現并發癥時,就可以拔除氣管導管。但是,有些患者拔管后就會發生低氧血癥,還要再次進行氣管插管。所以,一定要注意食管癌患者開胸手術后拔管期護理,才能使患者更快恢復健康,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58例食管癌開胸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觀察組實施優質護理后,臨床效果較為理想,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58例食管癌開胸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開胸手術均成功,無術后嚴重的不良反應出現。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齡40~75歲,平均(52±6)歲。將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29例患者男16例,女13例,年齡41~75歲,平均(53±6)歲;對照組29例患者男14例,女15例,年齡40~74歲,平均(52±5)歲。所有患者平均住院為(22±4)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住院時間等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全身麻醉實施開胸食管癌根治術。將食管和胃底端吻合處理,術后給予患者機械通氣治療,當患者可以自主呼吸、生命體征均平穩后,可以拔管引流,并給予患者抗感染治療。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為患者切口、飲食及衛生等方面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增加優質護理措施,具體措施如下。
1.2.1術后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一對一護理。由于手術中胃被上拉至縱隔,對其肺部造成壓迫,若出現呼吸困難及口唇發干等現象,應立即對其進行搶救[2];此外,輔助醫師完成切口敷料更換,定期觀察患者的引流情況是否發生變化。
1.2.2心理護理開胸手術屬于重大創傷手術,患者身體與心理都承受了極大痛苦。護理人員一定要按照患者病情恢復與心情變化為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使患者情緒能夠恢復正常,建立起疾病康復的信心。護理人員要定期巡回與患者積極交流,通過問答的方式,主動積極解答患者的疑問,打消患者的顧慮,使其建立起良好的護理依從性。
1.2.3呼吸道護理術后做好呼吸道護理,協助患者順利度過開胸手術的拔管期[3]。開胸術后患者要行機械通氣,護理人員要注意對霧化吸入和吸痰護理等操作,控制操作保持規范化與流程化,嚴格執行無菌化操作。為患者講解操作的步驟、方法、作用等,使患者主動配合護理工作。操作時,還要注意觀察患者的疼痛程度,防止出現喉頭水腫。患者了解可能會出現的不適感與并發癥后,可以更容易理解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夠積極配合。而且還不會過于恐懼與焦躁,可以感受護理人員的關愛與溫暖,有利于提高護理滿意度。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食管癌患者開胸手術后拔管期的并發癥情況及生命質量評分,以本院自擬調查問卷的方式調查患者護理滿意度,本次調查實際發放58份,回收58份,調查有效率為100%,調查評價分為三檔,非常滿意:80~100分、基本滿意:60~80分、不滿意:60分以下。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并發癥情況比較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對照組發生3例喉頭水腫、1例感染、2例胸部不適;觀察組只有1例患者出現胸部不適。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0.7%(6/29),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4% (1/29),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616,P=0.0438<0.05)。
2.2生命質量評分比較觀察組出院時生命質量評分平均為(88±5)分,對照組為(75±4)分,觀察組生命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患者非常滿意20例,基本滿意9例,不滿意0例,滿意度為100.0%(29/29);對照組患者非常滿意10例,基本滿意15例,不滿意4例,滿意度為86.2%(25/29)。觀察組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963,P=0.038<0.05)。
食管癌是消化道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對食管癌發病機制由亞硝胺到營養、真菌、病毒及遺傳等多種因素進行研究,發現食管癌的發生受多種因素合力作用影響。食管癌高發部位因不同地區存在差異,但大部分位于食管中段1/3段,其發病率占50%左右。食管癌分成早、中晚兩個時期,早期食管癌屬早期浸潤癌,中晚期患者癌組織已經侵入到黏膜下層,未侵入肌層。食管受炎癥、增生等影響,上皮出現增殖性的改變,導致上皮細胞突變,從良性轉為惡性,發展為食管癌。
全身麻醉術后患者生命體征等各項指標穩定后可以拔除氣管導管,尤其是開胸手術后,食管癌患者的拔管期護理工作非常重要。每一項護理都要嚴格按照規范操作,堅持無菌操作,操作中要充分考慮患者的感受[4]。傳統護理是以疾病為中心,現代優質護理已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將優質護理這種護理模式應用在食管癌患者開胸手術后拔管期的研究已取了很大進展。本研究結果表明,實施優質護理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減少了再次插管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分析原因:優質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開展的護理工作,可以更明確地分工,責任落實到每例患者,規范查房制度,做好護理工作的交接班,堅持以患者為護理工作重心,將患者生命質量控制作為工作的重點,使護理質量進一步完善,提高患者滿意度,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為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呼吸道護理、術后護理等優質護理,使患者認知行為得到提高,通過患者和家屬的共同支持,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開展科學的護理工作,使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本研究,觀察組患者生命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總之,食管癌患者開胸手術后拔管期實施優質護理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術后生命質量,提高患者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姜紅仙,姜午娟,楊康.食管癌患者開胸術后拔管期的護理方法研究與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32):135-137.
[2] 陳宇,王蘇華.患者對于全程優質護理在食道癌手術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3):133-134.
[3] 李宏偉.食管癌術后護理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2008,10(9):36-36.
[4] 姜淑玲.食道癌患者開胸手術后拔管期的護理[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10):613-613.
通信作者:雷丹(1983.06-),本科學歷,主管護師,從事胸外科護理工作。E-mail:13614396@qq.com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志碼】A【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