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冉
最近,三星因為Note7“自燃門”在全球焦頭爛額,滴滴因為“網約車地方新政”在中國惴惴不安;一時間,全球最大的IT巨無霸和共享經濟獨角獸,都陷入各自的危機之中。
表面上看,三星和滴滴所遭遇的危機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源自硬件系統設計和關鍵元器件質量問題,經由帶有地區歧視性的不當召回策略發酵,輔之以糟糕的傲慢公關態度,終于釀成大禍;可以說,這幾乎就是三星在自作自受。
后者,則具有更多且更復雜的外部因素,即在不完全放開市場的管控約束下,創業者選擇從政策灰色地帶予以突破、進而顛覆,最終不可避免遭遇既得利益團體利用公共政策的反制。其實,滴滴在中國遭遇的危機,Uber在全球很多國家和地區都遭遇過,而且抗爭更加激烈甚至血腥。
但是,三星和滴滴所遭遇的危機,又有一個深層次的共通點,那就是企業發展的戰略節奏感。在高速發展和迅速膨脹的背景下,無論巨無霸還是獨角獸,一旦企業的戰略節奏感紊亂,那就離重大危機不遠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IT及互聯網行業尤其如此。于是乎,三星一定要搶在蘋果iPhone7前面發布Note7,不管系統設計是否經過嚴格的測試考驗;滴滴也要持續大額融資、并購Uber中國,來確保自己在巨額燒錢的同時壟斷市場份額,從而忽略了在政策夾縫中野蠻生長的危險。
這種節奏感,直接反映出企業的焦慮,間接折射出商業模式的不安全感。
比如三星,整個財團的營收重心在三星電子,而三星電子的營收重心又在手機,手機利潤的主要來源在以Note系列為代表的大屏高端機,于是只能越來越急躁的孤注一擲。
再如滴滴,在整體依然戰略性虧損的情況下,企業發展的重點是持續做大規模保持資本和市場的先機,而最大的受眾(需求端)規模和車主(供給端)規模都在“快車”,但快車恰恰是沖擊傳統本地出租車業務的最直接推手,勢必引發地區性監管部門的政策反彈。
無論三星還是滴滴,本身都是值得尊敬的企業,但為何他們的節奏感不約而同的開始因為浮躁而紊亂?
恐怕問題還是出在核心競爭力上。比如三星,智能手機從被蘋果重新定義那一天起,就是一個“系統軟件+硬件+應用軟件+內容+服務”的綜合體,而非簡單的硬件堆砌。對于三星來說,完備的硬件產業鏈只是其既有成功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則得益于谷歌對于Android OS的開放,所以窮極三星所能,也無法做到iPhone軟硬一體化的優化程度,自然也就沒有蘋果依然保持每年一次新機發布的優雅節奏。
再如滴滴,雖然也通過資本手段小規模進入海外市場,但中國互聯網企業天生的“本地化魔咒”,依然使滴滴只能囿于中國本土市場的發展。所以窮極滴滴所能,也無法做到Uber在全球的布局,以及東方不亮西方亮的戰略從容。
話說回來,做企業哪有不遭遇危機的。危機也是轉機,更是每一個偉大企業的必經之路。接下來,就看三星和滴滴們,怎么調整自己的戰略節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