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彩霞
1896年5月,63歲的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收到一封電報,內(nèi)容是:“克拉拉今天安詳入睡了。”勃拉姆斯的心頓時轟然倒塌,他急匆匆地從瑞士趕回德國,一路上絕望而痛苦。恍惚中,他竟然踏上了相反方向的列車,南轅北轍。當(dāng)他終于趕到的時候,葬禮已經(jīng)結(jié)束了。懷著難以抑制的悲傷,勃拉姆斯孤獨(dú)地站在克拉拉的墓前,緩緩地把小提琴架在肩膀上。他的口袋里有四首剛剛作好的曲子,那是他準(zhǔn)備獻(xiàn)給她77歲的生日禮物。

琴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43年的情愫在指尖清晰地鋪展開來,這是一場從未有機(jī)會被鋪陳在陽光下的告白……
1853年,聲名赫赫的作曲家、音樂評論家舒曼的家里迎來一位金發(fā)青年,雖然他長途跋涉而來,但疲憊的面容掩不住清秀的外表。他就是勃拉姆斯,是在舒曼一個朋友的推薦下前來拜訪的。
舒曼從書房走出來了,他穿著便服和拖鞋,面色柔和,臉上有著藝術(shù)家特有的氣質(zhì),親切的目光令出身貧寒的勃拉姆斯從緊張中松弛下來。
勃拉姆斯坐在鋼琴前,應(yīng)邀彈奏起自己創(chuàng)作的《C大調(diào)奏鳴曲》。幾個小節(jié)之后,舒曼的手輕輕落在他的肩頭,他眼睛里閃著亮光,聲音激動:“請停一停,我希望克拉拉也能聽到……”
克拉拉是舒曼的妻子,年少時就表現(xiàn)出非凡的鋼琴天賦,第一次演出就被當(dāng)時某著名鋼琴家稱贊不已,她的演奏格調(diào)高雅,聞名歐洲,彼時,已是非常有名的鋼琴家。
裙裾翩翩中,一名少婦款款而至,勃拉姆斯不禁望過去。只一瞬間,時空仿佛定格,他被一道無形的光環(huán)罩住了。她是那么美麗、高貴、超凡脫俗,微笑的大眼睛里透著友善,讓人有如沐春風(fēng)般的溫暖。從這一眼開始,20歲的勃拉姆斯完全丟失了自己。盡管克拉拉已經(jīng)34歲,是幾個孩子的母親。
傾聽著如同“蒙著面紗的交響樂”的鋼琴曲,舒曼夫婦非常激動。那天,克拉拉在日記里寫道:“今天來了一位了不起的人——勃拉姆斯,他只有20歲,是由神直接差遣而來的。”舒曼也很欣賞這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他甚至大膽預(yù)言勃拉姆斯將是“未來的大師”。
勃拉姆斯拜舒曼為師,住進(jìn)了舒曼的家。對于勃拉姆斯的每一部新作,克拉拉都會坦誠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舒曼夫婦的推薦下,勃拉姆斯聲名鵲起,從此登上了德國的音樂舞臺。
勃拉姆斯雖然被克拉拉的才華和風(fēng)度傾倒,但他敬重舒曼,更感謝舒曼夫婦的知遇之恩,努力把一份感情埋在心里。舉止高貴的克拉拉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勃拉姆斯:少年時的貧困讓他缺乏受教育的機(jī)會,早年為生計混跡酒吧又使他變得桀驁不馴,是對克拉拉的崇拜和熱愛讓他變得儒雅文靜,情感細(xì)膩。一個初涉愛河的人,內(nèi)心是異常純真的,只要看到克拉拉寶石一樣的眼睛,勃拉姆斯就會充滿柔情。
可是,變故來了。四個月后,舒曼因精神疾病而跳入萊茵河,被人救起后送進(jìn)了瘋?cè)嗽骸4藭r,克拉拉正懷著他們的第七個孩子。
勃拉姆斯放棄了演出成名的機(jī)會,第一時間趕到克拉拉的身邊照顧她,當(dāng)她外出演出時,他照顧她的孩子們,寫信告訴她孩子們的情況,還代她去瘋?cè)嗽嚎赐媛?/p>
多年后,克拉拉曾這樣向孩子們解釋她和勃拉姆斯的關(guān)系:“在那痛苦的數(shù)年中,他以一個忠實朋友的身份來分擔(dān)我的不幸。他使我傷痛的心變得堅強(qiáng),讓我振作精神,而且盡他所能來撫慰我的心靈。事實上,他不僅是位不折不扣的朋友,還是我唯一的支柱。”
勃拉姆斯給了她莫大的慰藉,他陪她散步,在她心情稍好時為她彈奏樂曲,而她對于悲痛的忍耐力和自制力也讓他欽佩不已。朝夕相處中,勃拉姆斯對克拉拉的感情更加熱烈了。
然而,因克拉拉是自己的師母,勃拉姆斯只能掙扎在感情與道德之間。在給好友的信中,他傾訴了自己的痛苦:“我相信我對她的關(guān)心和崇拜抵不上對她的愛,我常常不得不極力控制住自己那雙悄悄伸出去渴望抱住她的手……”
兩年后,被精神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的舒曼以自殺的方式離開了人世,留下悲痛欲絕的克拉拉和七個年幼的孩子。此時,外界已有傳言,說克拉拉的第七個孩子是勃拉姆斯的。為了不給克拉拉造成困擾,葬禮第二天,23歲的勃拉姆斯選擇了離開。
之后,他們靠書信聯(lián)系,信里只提音樂,不提感情。而音樂本身就是一種情感,于是勃拉姆斯寄情于創(chuàng)作,每創(chuàng)作一首曲子,他都會寄給克拉拉。創(chuàng)作《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的第二樂章時,他寫信給她說:“我正為你畫一幅可愛的肖像。”克拉拉是他心中的繆斯女神,熱烈的愛,無盡的思念,所有的激情,他都傾注在筆下的五線譜里。
1859年,克拉拉40歲生日時,收到勃拉姆斯的《小夜曲》。作為鋼琴家的她聽到這首曲子時,當(dāng)然更明了他的心,但她在回信中只說“美得就像我正在看著一朵美麗的花朵中的根根花蕊”。
這期間,年輕的勃拉姆斯也曾試著接受另一份感情,甚至與一位女歌唱家交換了戒指,但是最終,他還是放棄了,因為無人能取代克拉拉在他心中的位置。在這樣的矛盾和痛苦中,勃拉姆斯創(chuàng)作了《C小調(diào)鋼琴四重奏》,作品涵蓋了對克拉拉的思慕,還有那種對無望的愛的所有的消沉,這首曲子是他“愛的美好紀(jì)念和愛的痛苦結(jié)晶”。
克拉拉理解勃拉姆斯的感情,但她更愛惜他的才華,她與他互相守望,在愛情的根基上,成長出友誼的綠蔭。創(chuàng)作《C小調(diào)第一交響曲》時,勃拉姆斯經(jīng)常被“巨人(貝多芬)的腳步”攪得心煩意亂,克拉拉就在信中啟發(fā)他:“暴風(fēng)雨的天空可以孕育一部交響曲。”后來,她收到勃拉姆斯寄來的樂章,當(dāng)她看到勃拉姆斯以克制、恬淡和超然平衡了內(nèi)心深處的悲情時,忍不住淚濕衣襟。
《C小調(diào)第一交響曲》一經(jīng)演出,便轟動整個歐洲,勃拉姆斯也因此成為與巴赫、貝多芬齊名的古典音樂家。
他的成功與她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而她的后半生中,他也是她重要的精神支柱。她一個人帶著七個孩子,孩子們又接二連三遭遇不幸,是他的音樂撫慰著她。他還悄悄資助她全國巡演舒曼的作品,他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無一不圍繞著她。通信40年,除了寄給她創(chuàng)作的每一首曲子,那些寫著“我不能沒有你,我非常希望能夠再次牽起你的手,坐在你旁邊”的情書,一封也沒有寄出。
1895年10月,62歲的勃拉姆斯見到了76歲的克拉拉,此時的她已經(jīng)被歲月侵蝕了容顏,他熱情地?fù)肀n老的她,眼睛里的神采一如當(dāng)初第一眼看到她的時候。
次年,克拉拉因病走了,這個世界已沒有什么可讓他留戀,甜美而苦澀的愛情都已隨風(fēng)散去,他焚燒了那些手稿和信件,僅僅11個月之后,便追隨她而去,只留下那句動人心魄的話語,見證他從未表白過的愛情:“我最美好的旋律都來自克拉拉。”
勃拉姆斯終身未娶,他的人生如同他的座右銘:“自由而孤獨(dú)。”
編輯/梓童
百家講壇2016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