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暢
(浙江長征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CBI 理念下高職外語教學改革探析
柴 暢
(浙江長征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CBI教育理念將語言學習與學科內容相融合,符合高職的教育理念,同時對高職院校外語教學改革中的課程設置、課程體系構建、教材建設、課程設計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可以借鑒的途徑。
CBI;外語教學改革;課程設置;教材建設;課程設計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布的《201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2824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529所(含獨立學院283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202所;高職(專科)院校1327所”。[1]高職(專科)院校占我國普通高等院校的52%,高職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職業教育法的落實、2015年5月首屆職業教育活動周的開展以及《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文件(教職成〔2014〕9號)都闡明了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然而,高等職業教育又與學術型的普通高等教育不同。“職業教育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促進就業為目標,按照社會需要設置專業,著力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2000)》 也明確規定: 高職高專教育培養的是技術、生產、管理、服務等領域的高等應用性專門人才。英語課程不僅應打好語言基礎,更要注重培養實際使用語言的技能,特別是使用英語處理日常和涉外業務活動的能力。[3]
對于語言的本質及其在社會中發揮的作用,一直以來有兩種沖突的觀點:一種認為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學習語言主要是提高必要的與他人交流的技能;另一種則強調語言提高人類意識的作用,認為語言學習應該主要關注提高學習者的理智(intellectual sensitivity)、文化意識(cultural awareness)、批判性思維能力(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以及創造力(creativity) (Cammarata,2010:89)。[4]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是指“把語言與學科內容同時學習(concurrent study),語言表達的形式(form)和順序(sequence)由內容材料決定” (Brinton et al, 1989: ii)。[5]CBI意指語言學習與內容學習的完全一體化(total integration)。與傳統的語言教學法截然不同,CBI 教學模式與主張語言能力的提高不是通過語言教學本身,而是通過學科內容(subject matter)的教學(Stryker&Leaver,1997)達到目的。[6]Curtain & Haas(1995)認為CBI是一種方法,“它為語言教學提供了一個有意義的語境(meaningful context),同時為加強學術技能(reinforcing academic skills)提供工具”。[7]
傳統的語言教學以語言知識的學習為中心,要求學生掌握單詞、短語、句型、語法結構等,側重對于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的訓練。CBI教學模式以克拉申“輸入”假設、認知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交際功能理論為基礎,將語言學習與專業知識和學科內容融合,以內容為依托,而不是以語言技能訓練和語法結構為依托。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給學習者提供更多的創造性使用外語或第二語言的機會。CBI 理念具有適用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符合高職教育理念,使高職英語教學更有針對性、實用性,可以更好、更有效地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傳統的高職英語教學是以通用英語教學為主,即: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也稱GE,General English),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譯的基本的語言技能。學生雖然通過了全國高等職業院校應用能力考試AB級或全國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但卻缺乏在實際工作中運用英語進行口語和書面交際的能力。
目前多數高職院校的普遍做法是先開設公共英語(EGP)課程,再學習專門用途英語(ESP)課程,采用EGP與ESP 相結合的模式。在基礎階段采用基礎英語教學,在中高級階段不同專業的學生學習不同的專業英語。如:會計系開設會計英語,物流專業開設物流英語,電子商務專業開設電子商務英語等。但是由于高職英語教學課時少,公共英語課程仍然重復的是中小學外語教學對于語言技能訓練的內容,與職業和專業相關度不高,教學效果不太理想,很多高職學生甚至抱怨英語越學越差。此外,高職學生英語基礎比較薄弱,英語綜合能力相對較差,對于基本的詞匯和語法掌握不夠。專業英語具有一整套專門的詞匯、語法、語篇、語域和語體,如:會計英語中的outstanding account(未付賬單),外貿英語中的confirmed L/C(保兌信用證)。outstanding,confirmed這類詞匯在專業英語中含義與其在通用英語中的含義截然不同。在進行專業英語教學時,這無疑更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學生學習目標不夠明確,缺乏應有的興趣和動力,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另一方面,專業英語的教學主要由基礎課的英語教師或者其他專業畢業英語較好的教師擔任。英語專業教師語言基本功底扎實,但是專業知識欠缺,教學效果不容樂觀;而單純的專業課教師由于英語基本功不佳,多采用漢語教學和語法翻譯法,課堂教學常常枯燥乏味,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Leaver(1989)等把 CBI 總結為三個特征:一、主題核心(subject core),課程內容的組織來自于主題,而不是形式、情境或技能功能。語言交際能力在學習主題內容的過程中來習得。二、使用真實的語言和文本(use of authentic language and texts),文字材料或者影像資料要由以此語言為母語的人編寫,要求學生用真實的語言理解和傳遞有意義的信息并完成真實的任務。三、符合特定學生的需求(appropriate to the needs of specific students),內容和學習活動要根據學生的語言、認知和情感需求并且符合他們的職業需要和個人興趣。(Stryker & Leaver,1997)[6](P6-11)
在CBI理念下,將語言學習與內容相融合,對課程設置、課程體系構建、教材建設、課程設計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可以借鑒的途徑,更符合高職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更好地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3.1 內容依托模式下的課程設置
3.1.1 滿足學生專業和企業崗位需求
2000年教育部《關于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高職教育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畢業生應具有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素質高等特點;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8]依據CBI的教學模式和高職的人才培養的需求,高職外語教學尤其是專業英語教學應該從學生未來的崗位需求以及學生的專業發展出發,堅持“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分析學生畢業后可能從事的具體工作以及需要的具體技能和知識,明確定位。針對學生的需求,不同專業有不同的側重點,并設計獨特的課程教學要求,如:旅游專業學生在學習旅游英語時,應該把培養學生聽說等口頭交際的能力作為重點。對于會計專業學生來說,讀寫能力相對重要,講授會計英語時,應主要要求學生掌握常見會計學術語的英文表達,能夠閱讀和編制基本的英文會計報表、賬簿和報告等。
此外,在專業英語的教學中也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口語交際的訓練,提高學生專業英語的綜合應用能力。例如:物流專業的學生能就產品的供應、采購、運輸、儲存等物流方面的專業問題與西方國家人士進行簡單的英語口語交際;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可以在跨境電子商務中與國外客戶進行簡單的在線交流。
通過加強校企合作來完善課程設置。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授課計劃等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商定。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根據企業的崗位需求來制訂人才培養方案以及課程標準,開發滿足行業、企業崗位(群)需求的教學內容和課程資源。加強英語教學改革,將英語教學與專業學習相結合。
3.1.2 構建模塊化、層級式的課程體系
蔡基剛提出CBI 理論框架下的分科英語教學,認為“學術英語( EAP) 而非專業英語( ESP) 是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方向”;主張“分科英語應當是用分科英語可以替代目前的綜合英語,成為大學英語的主流課程”(蔡基剛,2011:37)。[9]對于高職學生來說,由于其英語基礎相對薄弱,打好扎實的基本功就顯得尤為重要,不宜盲目地用分科英語來代替通用英語教學,而應構建模塊化、層級式的教學體系。
首先要將基礎英語與行業英語融合。高職院校的英語總的課時較少,在基礎英語教學階段可以將行業英語教學的內容適當滲透到教學中。在基礎英語的教學中,滲透行業英語的詞匯和例句,同時增加具有行業普遍適用性、與職業崗位息息相關的“主題”,使基礎英語和行業英語自然銜接,將行業工作任務與英語的聽、說、讀、寫、譯等語言交際技能有效結合,提高英語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其次,增加提高學生文化素質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素質英語模塊。開設跨文化交際、商務禮儀、中外影視欣賞等選修課程,使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商務禮儀和風俗習慣,培養跨文化意識,提高其綜合素質。 最后,專業英語模塊以崗位需求為核心。專業英語教學注重學科語言,旨在通過學習學科內容幫助學生熟悉該領域的專業詞匯、句法、篇章結構和表述方式等,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專業及職業崗位相關的英文術語和基本的表達方式,為未來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3.2 內容依托模式下的教材建設
目前,高職基礎英語教材主要還是通用英語的內容,側重學習者日常口語和書面交際能力的培養,很少涉及行業和專業知識。高職專業英語教材相對較少,通常為本科的專業英語教材的壓縮餅干,發展不成熟,往往只是把專業課的內容翻譯成英文,語言表達復雜,專業術語多,內容枯燥,晦澀難懂。以內容為依托的教材建設可采用如下原則:
3.2.1 適用性原則
高職生源主要是高考分數相對不高的普通高中畢業生和中專、職高、技校等升入高職的三校生以及通過3+2、2+3考試招收的中專、職中生,生源復雜多元。這些學生英語基礎相對比較薄弱,語言運用能力不高。以內容為依托的教學模式下,要明確并使語言和內容相匹配。選擇合適的內容,意味著內容不能太難,超過學生的認知能力/語言水平(beyond students’ cognitive and /or proficiency level) 或者太簡單,對于學習者的成熟度(maturity level)來講不適合。[6](P102)所以高職學生的教材不能太難或太簡單,要根據學生的英語基礎和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強調打好基礎的重要性,在低年級開設基礎英語課程,而專業英語課程必須在完成基礎英語教學的基礎之上。同時可以編寫和使用中英文對照的雙語教材,浙江長征職業技術學院的王珍、柴暢等教師編寫的“高職高專國家級十二五規劃教材”《外貿英語函電》、《國際貿易實務》等教材均采用中英文對照的模式,一方面解決了高職學生英語基礎薄弱無法看懂英文原版教材的問題,另一方面,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的學科知識的同時,又能訓練學生英語語言應用能力。
3.2.2 真實性原則
根據CBI的理念,應該選擇真實英語材料作為外語教學的素材。但是這樣的學科素材由于有很多的專有名詞與晦澀難懂的專業知識,對于英語基礎相對薄弱的高職學生來說,既有語言上的障礙,又有專業知識上的障礙,無異于天書,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喪失學習動力。所以應該根據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難度適中的專業內容編排至教材中。“教材內容要來自與專業相關的真實語料,練習設計和課內外教學活動都應體現專業英語的社會文化情景(social-cultural context)[10]”(秦秀白,2003:82)。高職的英語教材應該以真實的案例為載體,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校企合作,教師和企業專家一起合作開發編寫教材。首先開展社會調查,收集、整理和歸納與行業相關的資料,同時進行職業崗位分析,獲取不同專業崗位典型的工作過程和工作任務所需要的英語知識結構和應用能力要求。教材編寫時,語言與行業技能融合,選用真實的資料和案例。如:會計英語中可以選擇國際公司真實的憑證、報表、賬簿;物流英語可以選擇外貿公司真實的裝箱單、提單等。真實的企業資料可以營造出企業不同崗位的工作氛圍,突出高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提高人才的競爭力。
3.3 內容依托模式下的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涉及的,是我們對課程進行構思和對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學科材料內容、教學方法和資料、學習者的經驗或活動)做出安排的方式,借以為我們編制課程提供定向和指導”。[11]CBI 以哲學為導向(philosophical orientation),是教學方法體系(methodological system)同時也是某一課程的教學大綱設計(syllabus design),也是整個教學的框架(framework) (Stryker & Leaver, 1997)。[6](P5)在高職外語教學中,以內容為依托模式下的課程設計可采取如下的方法:
3.3.1 以學生為中心,創設真實的任務情境
傳統的外語課堂上,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教師被認為是一個“talking encyclopedia or talking catalogue” ,而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在課堂上主要任務是聽并且記憶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習完全依賴于教師和課本,學生缺乏主觀能動性和自主學習能力。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滿足學習者的需要。學習者有不同的興趣和需要,這將直接影響到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和動機。
在CBI的教學理念下,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習不再只是吸收知識,而是學習者利用自己的背景知識或者認知圖式創立一種新的知識體系的過程(May-Landy, 2000)。[12]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者,而是學生的指導者、評價者、研究者和監控者。采用主題式教學,同時將CBI與傳統的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訓練有機結合,將專業行業知識與語言相結合。正如Stoller & Grabe (1997:93) 所說,“在進行主題單元教學時,不忽視內容和語言學習目標是非常重要的,同時要分配時間來滿足這些目標”。[13]同時創設真實的任務情境,采用項目化的教學、支架式教學(Scaffolding Instruction)方法,采用雙語教學的模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英語語言完成特定的任務,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提高語言技能,激發學習興趣。
3.3.2 積極開展校內外實驗、實訓活動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一方面,要加強校內實訓室建設,配備硬件設施并安裝實訓教學軟件,同時利用多媒體和網絡資源模擬真實的語境,將語言學習與內容相結合,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習效果。另一方面,要與本地中小企業進行合作,積極簽訂和開發校外實訓基地,采用訂單班、校辦工廠、建立創業孵化中心等多種深度校企合作模式,安排學生到企業參觀、實習,同時也邀請企業專家與校內教師一起完成課堂教學或進行專題講座,雙元雙優。加強校內實習、實訓中心和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校內實訓與校外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外語的綜合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學生利用校內和校外的實習實訓機會,“做中學,做中教”,鍛煉其適應未來崗位工作的能力。使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緊密結合,實現零距離上崗、無縫對接。
CBI教學模式的核心是:如果語言教學基于某個學科知識來進行,將外語學習同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學效率往往會大大提高。這一模式符合我國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是進行目標語習得的有效方法,為高職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可以借鑒的途徑。
[1]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50730100325357&cata_id=N002.
[2]張德江. 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之路[N], 中國教育報, 2015-4-28.
[3]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3-4.
[4]Cammarata, L.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struggle to learn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J]. L2 Journal, 2010, ( 2 ): 89-118.
[5]Brinton, D., Snow, M., & Wesche, M. 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M]. New York: Newbury House, 1989.
[6]Stryker, Leaver.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Models and Methods [M].Washingt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7.
[7]Curtain, H., & Haas, M. (1995). Integrat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content instruction in grades K-8. Retrieved March 29, 2005, from http://www.cal.org./resources/digest/ int-for-k8.html.
[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8_sjhj/201109/124842.html.
[9]蔡基剛. CBI理論框架下的分科英語教學[J].外語教學, 2011(5): 35-38.
[10]秦秀白. ESP的性質,范疇和教學原則——兼談在我國高校開展多種類型英語教學的可行性[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12):79-83.
[11][美]艾倫·C.奧恩斯坦,費朗西斯·P.漢金斯著.課程:基礎、原理和問題.柯森主譯.江蘇教育出版社第 3 版,22.
[12]May-Landy, L. Linking assessment to the content-based curriculum [A].In Pally M (ed.).Sustained Content Teaching in Academic ESL/EFL:A Practical Approach [C].Boston: Houghton Mifflin, 2000: 223-235.
[13]Stoller, F., & Grabe, W.. The six-T’s approach to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A]. In M. A. Snow & D. M. Brintion(Eds.), The content-based classroom: perspectives on integrating language and content[C〗 . New York: Addison-Wesley Longman,1997: 78-94.
(編輯 馬海超)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Concept of CBI
CHAI Chang
(Zhejiang Changzhe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Hangzhou 310023, China)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BI, language learning and subject content can be integrated, which is in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concep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eanwhile, the application of CBI has set higher requirement and provided better way for curriculum set,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desig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B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form; curriculum set;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design
2016-01-03
本文系浙江省2014年度高等學校國內訪問學者專業發展項目 “CBI視閾下高職院校外語教師能力發展研究”(FX2014193)的研究成果之一。
柴暢(1979.05- ),女。遼寧錦州人。浙江長征職業技術學院商務英語專業教研室主任,碩士,講師,國際商務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教學( TESOL) 、教育學。
G712
B
1672-0601(2016)03-005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