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娟
(吉林省公主嶺市實驗小學)
教師應如何在閱讀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王艷娟
(吉林省公主嶺市實驗小學)
閱讀教學是學生學習語文課程的必備之路。在閱讀教學中,盡可能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是每個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現實問題。學生的主動探究和積極思考,是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關注的著眼點。切實有效地實施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提高閱讀教學實效性的手段。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興趣教學 主體地位
閱讀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它不但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要發展智力,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目前,隨著素質教育思想的貫徹落實,閱讀教學改革也生機勃勃。但是,我們仍經常看到,課上要么教師從頭串講到尾,要么被個別能力強的學生占領,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他們長期處于被動、陪襯的局面,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信心,失去了主動學習的意識,他們習慣于聽他人發言,習慣于教師“一口一口地喂饃”,學習的依賴性越來越嚴重,主動創造的火花逐漸熄滅。閱讀教學,這一本來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卻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興趣。究其原因,閱讀教學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輕視學生學的活動過程,由此導致學生讀書、思考、討論、質疑問難的機會與時間減少,學生大多處于被動狀態,參與意識不強。一句話,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沒有被真正確立。因此,要想在閱讀教學中體現素質教育思想,就要提高閱讀課堂教學效率,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那么怎樣才能在閱讀教學中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呢?
1.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
教師就要進一步明確: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任務主要是激勵與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主體性,完成特殊的認知過程。換句話說,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教師的一切工作,都應當為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服務。教師要把學生作為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來看待,承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及個性差異,誠心誠意地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有真正樹立了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樹立了學生是學習主人的觀念,在備課中才能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只有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方案,在課堂上才能尊重學生的個性,關注學生的認知過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之中,使閱讀教學的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發展能力的課堂,成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師只有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知識、能力、智力、習慣、情感等才能得到全面健康地發展。
2.解放學生的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處于無拘無束、自由寬松的空間,他們才會盡情地“自由參與”與“自由表達”。只有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師生雙方以對話、包容、平等的關系相處,積極主動配合,使學生形成一種自由的、獨立的、主動的探索心態。學生的心情舒暢了,求知欲才能旺盛,思維才會活躍、流暢。這樣,學生的個體才能敢想、敢問、敢說,學生群體才有“躍躍欲試”的熱烈氣氛。
3.讓學生自主閱讀
在操作上,教師要力求做到態度親切。學生往往把教師的親切當做是一種獎賞和鼓勵,從中感到溫暖和甜蜜,這就縮短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學生是活生生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在閱讀教學的認知過程中,學生的情感也會隨時參與并不斷變化。積極的情感會對學習起到推動的作用,而消極的情感會對學習起到抑制作用。要使學生真正投入到學習當中來,就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許多學生上課不說、不讀、不問,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心理障礙:怕讀得不好、說得不好,同學看不起,老師指責批評。因此,我在教學中,總是教育學生認識到,學習是個互相交流、互相啟發的過程,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見,而這些意見有的正確,有的不正確,這是很正常的事情,積極思考、積極發言的同學可能想錯了、說錯了,但是,他們是真正的學習的主人。因此課堂上要送給學生激勵的話語,特別是后進生,不僅給他們創造發言的機會,還肯定他們發言、朗讀中的點滴優點及進步。由于這些做法,許多學生逐漸消除了心理障礙,就連原來總是不發言的同學也敢于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大膽地朗讀了。
1.以演助讀
教師要善于采取各種有效的辦法,把課文中表達的意境再現出來,將學生帶入意境中去充當角色,使學生在語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讓學生表演課本劇,通過扮演文中的角色,將自己對文中的人物的理解表達出來,學生們興致就會很高,表演各有特色,而且學生單純,模仿文中的角色聲情并茂;觀看的同學,不斷地提出修改意見。通過這樣演一演改一改,學生比較深刻地領會了文章的思想內容。另外,像一些較抽象性的課文,教師也可以創造性的挖掘出文本中比較適合表演的部分,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在模仿的過程中,學生興致勃勃,可以玩得不亦樂乎,同時對課文也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
2.以畫促思
形象思維是少年兒童的主要思維形式,學生們很喜歡通過繪畫表達對世界的認識。將語言還原成畫面,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是再創造的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孩子們觀察插圖,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繪畫過程中,把學習的過程還給了學生,使閱讀教學的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發展能力的課堂,不但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也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課文。
3.創造討論的機會
在課堂上,教師應該依據一定的目的,把握關鍵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不要急于用自己認為最好的答案去“堵塞”學生的進一步思考,而應該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即使是學生不完整、不周密的發言,教師也不宜匆忙打斷,以免挫傷學習的積極性,截斷他們的思維。當學生暢所欲言時,就有可能突破思維習慣,有所創見,并進一步使教師得到某些啟發,以便修正事先不確切、不完善的認識,調整預案,使教學活動向縱深發展。教學中適時地組織學生開討論會,學生不但提高了閱讀能力,而且提出了富有創造性的見解,學習的主動性也得到了極大的發揮。
課堂上,學生最有效的直接動機是希望得到老師的激勵性評價。所以,教師不要吝嗇表揚,不要吝嗇贊許的微笑,哪怕是學生非常微弱的思維火花,教師也應不失時機地加以“助燃”。教師對學生活動的評價是否合理、準確或富有藝術性,將會直接影響他下一次參與的欲望。由于每個學生的性格、知識、經驗和優點不同,教育教學內容、手段不同,要使贊賞達到最佳效果,就必須靈活掌握表揚方法,使之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學生對老師的一句贊賞的話是非常在意的,作為教師千萬不要去挫傷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簡短的一句話很可能就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原動力。
借助于上述方法,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課堂教學就能顯得活躍而有序,定會收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