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春昕
(吉林省雙遼市永加鄉中學)
探究如何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視覺識讀能力
◆尚春昕
(吉林省雙遼市永加鄉中學)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在審美方面也發生根本性的轉變,美術作為文化表達的重要手段,如今已經逐漸進入到視覺文化發展時期,因此,在培養初中學生美術技能方面,已經不僅僅要求培養學生審美觀與動手能力,更強調提高學生的視覺識讀能力,這已經成為全球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需要教師不斷研究與探索。
初中美術 視覺識讀能力 培養策略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我國的基礎教育模式發生了重要改變,在義務教育階段,已經不僅僅強調主修課程的學習,對于其他素質學科也逐漸重視,初中美術作為現階段初中素質教育的重點,在日常教學上,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的視覺識讀能力,這對提升初中學生審美能力有重要意義。
在我國,視覺識讀能力主要引述著名美術教育家王大根的觀點,在概念界定上,他將視覺識讀能力分解為三個能力進行闡述,分別為視覺感受能力、視覺審美能力、視覺解讀能力。其中視覺感受能力為現行條件,這和文字識別能力有點類似,主要是要求人們能夠像平常說話一樣對視覺對象所引發的基本情感進行準確的判斷;視覺審美能力是基于視覺感受能力的基礎上,結合視覺感受的情感,從形式上逐漸過渡到內容上的審美判斷,能夠明確視覺對象符合還是不符合審美標準;視覺解讀能力建立在以上兩種能力的基礎上,這一能力更加注重對視覺對象內在判斷與更深層次含義的挖掘。由此可以發現,要真正提高初中學生視覺識讀能力,必須提高學生視覺感受、視覺審美、視覺解讀三個方面的能力。
初中美術鑒賞課程是初中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大量的圖像資料,基本上是世界各名師大家的經典作品,當然也有大眾喜歡的通俗作品,這些圖像資料為學生視覺感受能力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素材。首先,經典作品是歷史遺留的寶貴財富,能夠培養學生的視覺形象感受能力,而大眾化通俗作品則更體現現實生活,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感受;其次,經典作品的年代往往相隔比較久遠,并且不同時代的審美觀念與評價標準亦不一樣,充分利用這些作品,能夠使學生多層次的感受不同的文化;第三,在新課改背景下,美術鑒賞更注重學生的自我體會與表達能力,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我感受能夠使學生逐漸形成視覺感受能力。因此,在這一環節的培養上,教師要充分利用美術鑒賞課來提升學生視覺感受能力。
初中作為義務教育階段,是新課改重點實施對象,在教學模式上,初中教育已經逐漸改革傳統的應試教育,逐漸轉向更能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素質教育階段,因此,在傳統教育上認為的輔修課程也逐漸成為素質培養的關鍵。初中美術作為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課程,在新課程下明確指出了其現實作用“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從現代初中課程教材設計上能看出初中美術與小學美術的巨大差異,這為提升學生美術能力提供良好的學習平臺。審美能力作為美術能力的基礎,在實際教學過程,教師應該首先了解學生的審美習慣與審美組成,這樣才能組織美術教學,具體做法是用一幅存在多層次含義的經典畫作,讓學生進行賞析,通過學生對畫作的具體理解將學生審美能力劃分為幾個層次,在具體教學中,針對不同理解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并設立不同層次學生需要達到的目標,根據完整的教學方案,能夠確保學生整體審美能力在初中美術學習后有所提升,獲得對審美對象的不同理解。
在實際培養學生視覺解讀能力中,必須結合歷史進行教學。初中美術中的經典畫作或者藝術作品都對應著相應的歷史,創作者將歷史賦予到創作中,使藝術品有了靈魂,因此,賞析作品不單單要求學生分析其創作手法,更要重視對作品深入的剖析,了解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比如,最初的石窟壁畫中的狩獵信息傳遞的是中世紀的美術文化以及宗教信仰,文藝復興時期畫作傳遞的是人文思想等,每一個時期的創作者都利用畫作來反應當時的社會背景與社會思想,所以,教師在具體賞析課程時要具體講解創作者的時代背景與文化背景,這樣才能使學生獲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由此可見,對學生視覺解讀能力的培養不單單停留在對審美對象本身的感受與審美上,更要重視審美對象所處的社會背景、歷史、民族、文化、創作者心理等諸多方面,所以在初中美術教學上,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使用所學的各科知識,從視覺形象方面更加深入的理解審美對象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從而達到對視覺形象的充分解讀。
[1]劉玲.探討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視覺識讀能力的培養策略[J].新課程,2015,(11).
[2]姚偉彬.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J].學周刊,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