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弘珺 田洪艷 李質馨 徐 冶 任 曠
(吉林醫藥學院)
在醫學教育中儒家“和”思想對團隊合作的啟示
◆王弘珺 田洪艷 李質馨 徐 冶 任 曠
(吉林醫藥學院)
團隊合作精神現已作為人的品德正在成為人才素質內涵的核心構成,而團隊合作學習是新時代大學生學習的基本模式。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國傳統教育理論的一大精神財富,其教育意義及教育價值源遠流長。儒家“和”思想倡導和諧、融合才能產生、發展萬物,是高校培養大學生團隊合作精神、指導大學生團隊合作學習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
儒家“和”思想 團隊合作 醫學教育改革
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綜合改革正如火如荼,許多新的教育理念、教學模式正在沖擊著傳統的大學課堂。但無論是PBL、CBL,還是MOOC、SPOC,都離不開團隊合作。合作是一切組織成長繁榮的根本。而團隊合作的本質正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教育精髓——和。如何將儒家思想的精髓融入到團隊合作教學模式中值得醫學教育者深思和探索。
“和”的思想淵源可追溯到西周末年,當時鄭國的思想家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鄭語》)。“和”指事物多樣性的統一,“同”指無差別性的單一事物,意為和諧、融合才能產生、發展萬物。這是關于世界起源的樸素辯證法觀點,表達了只有矛盾雙方共存方能長出萬物的思想。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晏嬰進一步提出:和與同異(《左傳·昭公二十年》),認為只有矛盾對立才是相輔的、只有承認不同才是相濟的,表達了處理君臣關系的理想狀態。
孔子理念中的“和”意為協調矛盾與差異,使之和諧與統一。也就是說,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和諧、友善,但對具體問題的看法卻不必迎合別人口味、茍同于對方。“和而不同”是社會事物和社會關系發展的重要規律,也是人們處世行事應該遵循的準則,是人類各種文明協調發展的真諦。
儒家思想對“和”的演化及釋意反應了中國傳統文化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對于當代人的行事、處世、學習、工作、政治、軍事等諸多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團隊精神、團隊融入及團隊合作能力已越來越成為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成功的必備素質。國務院早在1999年即提出高校的素質教育“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要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及合作精神”。團隊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的理論基礎由社會心理學家Morton Deutsch于1949年在比較了合作、競爭與個體三種學習模式異同基礎上首次提出,之后廣泛應用于美國、英國等國家的教育過程中。實際上,早在二千多年前儒家“和”的思想中就已閃耀了“團隊合作”理念的光輝。
(一)“和”揭示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和實生物”告訴我們,單一物質相雜方成萬物,即單一物質和萬物是相輔相成的,個人成就了群體、群體也離不開個人,提出了“團隊”的雛形。儒家思想的傳承人荀子提出:……人能群,彼不能群……故人生不能無群(《荀子·王制篇》);上下一心,三軍同力,名聲足以暴炙之,威強足以捶笞之(《荀子·國富篇》)。荀子從戰爭角度揭示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對現今社會各個領域均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孟子對于團隊合作精神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離婁上》),意即喪失團隊合作精神會導致極其嚴重的后果,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勝利。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觀點也說明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二)“和”決定了團隊成員的差異性
“團隊合作”,顧名思義,需要由多個個體共同參與方能構成團隊。凡是個體都存在差異,學習動機、學習方式、思維方式、智商、情商、性格等諸多方面均有所不同,甚至是彼此對立的、矛盾的。那么,構成一個團隊的成員是需要“同”還是需要“異”?儒家的“和”思想已經揭示了答案: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和與同異。這就是說,團隊其實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它需要不同思想的撞擊才能迸發出火花。
(三)“和”蘊含了團隊合作的原則性
“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第一》)告訴我們團隊合作的一個簡單法則:包容互助、合作發展。“和為貴”并非一團和氣、和稀泥、附和他人、缺乏原則。“同則不繼”“和與同異”“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流”是團隊成員在團隊里的處世原則:因為團隊成員是由文化、背景、性格等不同的個體組成的,所以首先應該承認矛盾與差異存在的合理性,能夠彼此接納,然后盡量協調矛盾,爭取和諧、統一,避免團隊穩定性遭受破壞,這就是“和”的理念。“同”只是簡單的一致,缺乏創新,這樣的團隊名存實亡。“和”的團隊有如動聽音樂是“和六律”的結果、美味佳肴是“和五味”的結果;“同”的團隊有如“以水濟水,誰能食之”、“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
當代大學生最缺失的精神是團隊合作精神,主要原因是應試教育使家長和教師過度重視孩子智力的開發而忽視了人格的培養,最終導致孩子融入能力的缺失。而大學生是未來的“社會人”,他需要學會融入社會方能被社會所接納。大學校園是大學生步入社會的橋梁,儒家“和”思想可以通過團隊合作學習模式幫助大學生建立團隊合作意識、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有利于大學生自我創造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更有利于大學生被未來社會所接納。
(一)“和”思想幫助建立團隊合作學習理念
“和實生物”告訴我們,團結合作方能協調發展。國際社會的發展、國家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未來社會的需要均要求大學生具有團隊合作精神,這種精神要在大學生邁出校園之前建立起來。因此,高校及高校教師有責任幫助大學生建立起團隊合作理念。儒家“和”思想可以實現這一歷史重任。
(二)“和”思想幫助指導團隊合作學習模式
儒家“和”思想不僅能有效地幫助大學生建立團隊合作學習理念,更能很好地指導大學生進行團隊合作學習。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為適應社會發展對醫學人才的需求,正在大力深化醫學教育改革,MOOC、SPOC、PBL、CBL、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模式應運而生,但無論哪種教育模式都離不開團隊合作。“和”思想貫穿了各種教育模式,能有效指導醫學教育改革。
1.整合課程。為全面貫徹落實教育部、衛生部《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迎接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學校正在以教育部、衛生部《關于實施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的若干意見》為指導,遵循醫學教育規律,順應社會發展需求,以更新教育理念為先導,以整合課程設置為主線,以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為重點,以完善評價體系為驅動,實施臨床醫學專業綜合改革。基礎醫學整合課程要求以“器官系統”為核心,結合系統模塊知識要求和能力培養特點、基礎與臨床特點、師資特點、執業醫師考試要求及科研進展等,打破學科界限,圍繞系統整合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及藥理學6門課程中關于該系統及與系統疾病相關的內容,系統闡述系統各器官的發生發育、正常結構和功能及病理情況下各種疾病病因、發病機制、臨床病理聯系等。基礎醫學課程整合過程中便貫穿了儒家“和”的思想,以“和諧統一”為主線,打破傳統學科觀念,建立器官系統意識。
2.教學模式。教學模式的改革是醫學教育改革的重點。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層出不窮:基礎醫學階段重點開展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PBL),臨床醫學階段重點開展以案例為基礎的學習(CBL),規模較大教學班重點開展基于團隊的學習(TBL)。先進的網絡在線教學也沖擊著大學校園: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MOOC)、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POC)已成為教育新時代的寵兒。但無論何種教育模式均離不開團隊合作,“團隊合作”是新時代大學生學習的基本模式。傳統的學習模式以競爭為主要途徑和目的,這種學習模式會促使學生將學習作為一種競爭商品,將他人作為競爭對手,將取得成就作為獲勝目標,將他人表現作為衡量成功與否的標準。而現代社會是一個大融通的社會,這種單打獨斗的學習模式已不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它需要團隊的合作,團隊合作可以彰顯合作魅力及合作效率。
團隊合作精神現已作為人的品德正在成為人才素質內涵的核心構成,而醫學對患者的有效救治離不開醫護人員的團隊合作。儒家“和”思想是高校培養醫學生“團隊合作精神”、指導醫學生“團隊合作學習”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高等醫學教育要以“和”思想理解和諧;以“和”理念鼓勵創新;以“和”文化開創中國高等醫學教育改革里程碑!
[1]賈俊花,石柱君.先秦儒家思想與團隊合作精神[J].社會科學論壇,2006,10:108-110.
[2]易亮,曲敏,黃越.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的行為訓練法[J].價值工程,2012,(13):222.
[3]農智杰.“90后”大學新生團隊合作精神研究[J].學工視窗,2010,(11)80-81.
[4]Deutsch M.A theory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J].Human Relations,1949,(02):129-152.
2012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研究課題;2013年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課題編號:GH13279,GH13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