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萍
(酒泉市肅州中學,甘肅 酒泉 735000)
“聰明不唯智商高”,在社會生活中,人所面對的困難和壓力源自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能否突出困局走向成功的人生,不僅僅是智力的高下和能力的大小,更是心理的自我突圍,所謂信心、信念、榜樣、理想等都是心靈超越與自我實現的心理暗示。高考無疑是人從未成年走向成熟的成年禮,對于參加者必然是強烈的心靈震顫和心理壓力,從心理學角度,在積極心理的暗示下,人的潛能就能得到最大的發揮,通過調適心態,無論在何種場合,在多么復雜的情況下,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潛能,這樣一個人才能走向真正的成功。面對高考學習壓力的高中學生,要實現成功的高考,不僅是考生文化知識的考查,更是考生心理素質的考驗,資料表明,高考應試者的心理狀態會直接影響考試水平的正常發揮。所以,在高考中要注意做好學生心理素質的調節,以便能在考場上發揮出最好的水平。
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有賴教師的教育,而教師的教育實現則主要發生在課堂的具體教育實施中,教師運用教育學、心理學以及社會科學的相關知識,充分把握各個年齡段學生心理,著力挖掘教材的積極因素,運用恰當的方式把對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有機地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實現良好心理素養培養的主渠道價值。
1.激發興趣,調動學生高考復習積極性。興趣是求知的前提也是強烈的心理暗示,正是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才會通過強大的心理調試下定決心自覺刻苦、努力學習。一旦學生厭學或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則是對學習無興趣的表現,勢必影響學生精力的分配與投入,最終必然導致對高考信心不足甚至出現恐慌的情緒表達。心理學專家指出:“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現實的成分之一。”因此,高中教師要在日常工作中讓學生漸次明確各學科的學習動機,一旦動機明確,必然會找準學科興奮點,進一步激發興趣,在興趣引導下激發潛能,實現學科學習態度和效能的轉變。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發現,不少在讀和已讀高中的學生都會覺得高中學習是學習生涯最為艱難的學習經歷,但因社會、家長、教師及同伴的警醒和暗示,高中階段學習的重要性每個人都心知肚明,因此通過有效的途徑激發高中生對學習的濃厚興趣,使“苦事”變成“樂事”是高考致勝的法寶。熱情、愉快、樂觀、奮發向上的良性情緒可以促進思維效能,使人機敏靈活,從而提高復習效率,讓考生對考試充滿自信心。而恐懼、悲觀失望的負面情緒則是考試綜合癥的重要致病因素,將直接影響考試的正常發揮。所以,教師要采取靈活、新穎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模擬考試成績出現滑落時,絕不可用責備、批評的語氣教訓學生,而應當單獨找到某個學生,與他溝通了解情況,并多用一些鼓勵性的語言,讓學生一直保持積極向上的學習狀態。
2.指導學法,減輕學生過重心理負擔。學生基礎差,學習負擔就重。久而久之,對學習會產生恐懼的心理。一些有高度焦慮癥的學生,其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均受影響。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等于掌握了學好各門學科知識的金鑰匙。學法的重點是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學新知識,歸類比較,觸類旁通。教師不僅要使學生“學會”,更要使學生“會學”。這樣,學生就不會因學習的過重心理負擔而影響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
3.教學民主,形成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學工作中,一切都應該建立在教師的人格的基礎上。因為只有從教師的人格的活的泉源中才能涌現教育的力量。”教學民主,民主教學,視學生為課堂主體,充分發揮課堂民主管理、民主討論、民主認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變“課堂”為“學堂”,這既需要教師用人格的力量去影響學生,尊重學生個性,多肯定、多表揚、多激勵,同時也要對課堂上出現的突發事件,對課堂違紀現象,胸懷廣闊,處事不亂,不隨便去責備學生,即使學生犯錯誤,也要做到動之以情,以情感人,曉之以理,以理服人,導之以行,以行樹人。在教學內容方面,教材的取舍、重難點的把握、課時的分配等也要充分發揮民主精神,充分了解學生知識體系構架現狀和知識興趣訴求,合理取舍,因材施教,營造恰適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各層次的學生都不會因難度過高而喪失自信,使學生自信、自尊、自強,進而形成良好的高考復習心理素質,為進一步的成績提高打好心理基礎。
近年來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在高中教育中日益引起重視,但作用的真正發揮卻令人堪憂。一般來說,高中缺乏一直從事心理輔導的專業教師隊伍,心理輔導教師多由獲得相關資質的其他學科教師兼任,由此造成高中生高考心理輔導的缺失和不受重視;另外由于受傳統因素影響,學生主動尋求心理輔導的情況仍然較少。這為高中學生心理輔導與心理咨詢活動的有效開展設置了大量障礙。如何才能在當前高中心理輔導現狀下積極有效地開展高中心理輔導,尤其是極為迫切的高考復習心理咨詢,這是擺在高中教育面前不可回避的問題。高中學習心理輔導必然以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社會學、精神醫學等理論為指導,運用輔導和咨詢的形式,幫助學生了解自我、認識自我、調控自我、完善自我,使學生獲得健康情感、矯治心理障礙,防止愚蠢行為發生,從而實現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形成常規心理咨詢習慣。一所基本完善的高級中學,必須建立穩定且開放的心理咨詢室,每日定期開放并由專門的心理咨詢教師負責常規輔導,加強校園心理宣傳,制作宣傳標語甚至開展心理趣味活動等,培養學生咨詢意識和求助信心,并制訂日常心理教育工作規劃,開展心理輔導日常活動。
2.強化專門輔導機制。事實上由于主客觀原因,完全立足學生主動性的心理咨詢在目前高中教育中收效甚微,心理教師必須利用班級輔導和小組輔導等形式,根據高中學生學習的各個階段、各個時期的思想特點,采取心理知識講座、典型案例分析對學生進行心理理輔導,形成專門輔導機制,持續有效地進行跟蹤輔導,建立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檔案,保證輔導效果的有效性。
3.倚重個別輔導突破。個別輔導是心理輔導的重點,這是由心理輔導關注個人的特點決定的,主要形式是個別溝通和面談交流。對學生當中沉迷網絡游戲和小說、失望迷茫、失眠健忘、經常性遲到、人生信念缺失甚至打架斗毆等現象,通過個別面談,追根溯源,調動學生、教師和家長,形成合力,尋求解決辦法。有資料表明,高中積極的心理干預80%來源于個別心理輔導,高中學生還處于青春期,青春期各種心理浮動常常與其生理變化及其變化后遺癥有關,集體輔導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考試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競技狀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平時要有意識地加強心學生理素質的訓練,塑造學生優良的心理品質。那么,在高考前如何進行心理素質訓練呢?
1.學會自我心理調適。考前做到心態平和,學生需要掌握一些心理調適的方法:一是通過專業指導,讓學生學會自我深度松弛。考前進行自我調適的練習,在全身深度放松的情況下,想象考場的緊張情境,首先出現最差的情境,重復進行,慢慢想象出任何緊張情境,在整個考試過程中往往就不會再體驗到緊張了。二是學會積極的自我暗示。比如說,這方面的題做過,那么考試時是在做一件十分熟悉而平常的事情,那么便能發揮自己的水平,或者說要沉著等,在這種自我暗示的作用下,心中的雜念自然會消失,身心自然就放松了。[1]進行心理自我暗示時,口中默念的句子盡量簡短有力,正面積極,而假如說“我不要失敗”,雖未言失敗,但消極語言中的失敗就會深深印在潛意識中,因此,就不如正面說“我要成功”產生的效果積極。默念的句子要有可行性、針對性,避免與心理產生矛盾,產生負面效應。默誦定下的語句時,應在腦海中有清晰的意象,能把感情貫注進去,排除雜念。
2.樹立正確的理想。一個人的心理素質如何,這與品格修養關系密切,坦然地面對生活,把崇高的理想追求與平凡的生活態度結合起來,把奮斗目標與個人的學習實際結合起來,這是獲得良好心理素質的根本。[2]應該認識到:“高考”固然是一條“成功之路”,但并不是“唯一”的“成功之路”。“金榜題名”的人確實是光榮的,但“榜未題名”的人也并非就是“不光榮”的。當今社會,正處在一個政治經濟蓬勃發展的偉大時代,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有意識地向自己的弱點或極限挑戰,把目前遇到的許多困難甚至失敗當作挫折訓練,嘗試不斷戰勝自我,超越自我,保持旺盛斗志,將會使自己充滿信心,不懼怕任何困難,從而形成堅強的心理素質。高考作為人生第一次重大挑戰,對此的確需要這樣一種心理品質,并努力培養這樣的心理品質。只要樹立了遠大的志向,正確的理想,并為之不懈奮斗,就一定能有所作為。有這樣的心理素質就,能正確處理好高考與學習的關系。
3.采用過渡性減壓法。通常學校與家庭都會讓考生在考前進行一周以上時間的休息與調整,使學生有充沛的精力應試。但許多家長以及考生都不十分了解科學的調整,例如許多考生在考前往往是甩手大休息,有關學習的活動一概不進行,這是不可取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如果處于高度緊張的工作壓力下,長期下來作為一種應激機制,人的大腦中樞會相應建立起高度緊張的思維和運作模式,使人能適應高度緊張、大壓力的生活以及工作方式,如果突然停下來無事可干,原來那種適應高度緊張的心理模式因突然失去對象物,面對寬松無事的環境,反倒不適應。所以許多考生停止學習后,往往會產生郁悶不安、失落心慌等不適的心理現象。[3]對此考生與家長都以為是因過度緊張的學習造成的,而不知道是急剎車惹的禍。所以考生在考前一個月前就應該逐漸減小學習強度和減少學習時間,采取過渡性調節方法。若從應試角度來說,如果考生在考前一周完全停止學習活動,也不利于考試迅速建立起應激機制。
總之,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不是無關緊要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高三考生對此應有足夠的認識,重視心理訓練,循序漸進,堅持不懈。通過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助推考生走向成功的人生。
參考文獻:
[1]陳仲庚,張雨新.人格心理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10.
[2]唐鉞.西方心理學史大綱[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35.
[3]墨菲,林方.近代心理學史導引[M].王景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5.